

作者丨鉛筆道 愛羽
2016年5月,一場“蛇吞象”的畫面正在進行。一個成立時間不過半年的年輕公司,竟然想透過 19.18 億元,收購一家美國擁有28年曆史的半導體裝置公司(MTI)。
這家公司就是:屹唐半導體。2015年12月,它由北京亦莊國投發起成立,初始定位為半導體裝置技術開發與製造,但缺乏核心技術。亦莊國投的收購陽謀是:用資金換技術。
完成這場交易的關鍵人物是陸郝安。從物理學博士到英特爾技術骨幹,再到執掌國產裝置龍頭,他的職業生涯恰似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縮影。
2016年,他臨危受命,操盤屹唐收購美國MTI,並非簡單“買技術”,而是將MTI的技術與中國市場做結合,實現彎道超車。
9年後的今天,彎道超車的局面正在發生。
2025年7月8日,屹唐半導體以770億元市值登陸科創板,是今年以來北京地區最大的IPO(募資額),也是亦莊國資孵化的最大規模科技IPO。
屹唐半導體的主要業務是:積體電路製造裝置。其中,收入佔比最高的產品是:幹法去膠裝置。2023年全球市場份額達34.60%,位居全球第二。

我們來看看:這家超級獨角獸背後,揭示了哪些國家級機會?
– 01 –
陸郝安是怎麼成為國內半導體的產業推手的?且看他的成長故事。
1977年,陸郝安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攻讀物理學本科。
1982年畢業後,他透過CUSPEA專案(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赴美深造,在弗吉尼亞大學獲得固態物理學博士學位。
1990年代,他在美國西北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擔任科學研究員,專注於電子與光學薄膜領域。
4年後,他加入應用材料公司(全球最大半導體裝置商),從高階工藝工程師晉升至專案主管,首次接觸晶片製造核心工藝,意識到裝置決定技術的天花板。
隨後,他加入英特爾。1997年調入矽谷技術製造工程部,參與晶片量產研發,6年一線經驗,讓他掌握“從實驗室到量產”的全流程。
2003年,他調任中國,主導兩項關鍵任務:
大連晶片廠建設:負責亞洲首家12英寸廠(Fab 68)的裝置供應鏈管理,推動本土化採購;
政府事務開拓:任英特爾中國公共事務總監4年,協調政府關係與教育專案,奠定產業政策理解力。
2009年,他出任SEMI中國區(國際半導體裝置與材料協會)總裁。
他與屹唐半導體的故事,開始於7年後的2015年。
當年12月,北京亦莊國投成立“屹唐半導體”,初始定位為半導體裝置技術開發與製造,但缺乏核心技術。
於是次年,亦莊國投收購美國Mattson Technology,陸郝安臨危受命出任CEO。MTI成立於1989年,擁有幹法去膠、快速熱處理等核心技術,客戶包括臺積電、三星等巨頭。
這正好填補的屹唐半導體的弱項。
幹法去膠和快速熱處理,是半導體晶片製造中的關鍵工藝裝置技術。
前者像“洗玻璃”一樣,能去除晶片製造中殘留的光刻膠(一種用於圖案化的光敏材料)。
後者像“微波爐加熱”一樣,能在幾秒內將晶圓加熱到1000℃以上,用於啟用摻雜原子或修復晶格損傷。
2018年,屹唐北京亦莊工廠投產,首臺國產化幹法去膠裝置下線。它將MTI裝置製程能力從65nm提升至5nm,快速熱處理裝置全球市佔率達13.05%(第二)。同時,產品打入臺積電5nm產線、三星DRAM生產線,國內12英寸晶圓廠覆蓋率從15%躍升至60%。
2018年,屹唐半導體營收突破2.52億美元,扭虧為盈。2020年,屹唐連獲三輪融資,引入紅杉中國、IDG資本、深創投等機構,估值飆升至200億元,成為妥妥的超級獨角獸。
近三年,屹唐半導體的業績呈現"V型"反轉:2022年營收47.6億元、淨利3.8億元開局穩健,但2023年受行業週期影響營收下滑17%至39.3億元。
隨著國產替代加速,2024年公司再次復甦,營收增長18%達46.3億元,淨利潤更同比飆升75%至5.4億元。
– 02 –
從以上故事,相信你也看到了:屹唐半導體是典型的國家隊。實控人為北京經開區管委會,亦莊國投持股45.05%。
這也側面說明了,屹唐半導體要解決的,其實是一個國產替代的問題。
刻蝕裝置是晶片製造的核心裝備之一,其精度直接決定電晶體結構的奈米級成型質量。
目前,屹唐的幹法刻蝕裝置雖已進入三星、長江儲存的供應鏈,其裝置可用於65nm到5nm邏輯晶片製造。
相比之下,泛林半導體的等離子刻蝕機已全面覆蓋3奈米工藝,其極紫外(EUV)相容刻蝕技術更是領先。
更嚴峻的是,國際巨頭正透過“技術迭代+生態繫結”鞏固壟斷地位。
應用材料(AMAT)與泛林聯合推出的“原子層刻蝕”方案,可將誤差控制在0.1奈米以內,而屹唐的毫秒級溫控技術尚無法實現同等級別的均勻性。
臺積電等頭部晶圓廠更傾向於採用“裝置全家桶”——刻蝕、沉積、檢測裝置來自同一供應商以確保相容性,這使得屹唐這類單一產品線企業難以打入先進製程產線。
面對懸殊的差距,屹唐的研發策略並非硬碰硬,而是依託其2016年收購美國MTI的技術遺產,走出一條“嫁接式創新”路徑。
比如,借鑑MTI在快速熱處理裝置上的雙晶圓傳輸技術,開發可同步處理兩片晶圓的刻蝕腔體,將生產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30%。
這種差異化路線,在部分產品上實現了彎道超車。在3D NAND快閃記憶體領域,屹唐的高深寬比刻蝕裝置憑藉側壁保護技術,良率比泛林同類產品高出5%,打入美光科技128層堆疊產線。
– 03 –
屹唐也揭示了半導體國產化的結構性機會。
據Gartner資料,2025年中國大陸半導體裝置市場規模將突破500億美元,但部分環節國產化率不足20%,尤其在刻蝕、薄膜沉積等關鍵環節仍依賴進口。

晶片製造各環節的國產化程度統計
一個關鍵的核心原因是:刻蝕機和薄膜沉積裝置需要實現原子級精度控制。
例如,5nm刻蝕機的等離子體能量波動需控制在0.1%以內,而國產裝置在均勻性和穩定性上仍落後國際巨頭2-3代。
薄膜沉積裝置中,原子層沉積(ALD)技術對膜厚控制要求達0.1nm(相當於1個原子層),而國產裝置在7nm以下節點的臺階覆蓋率不足90%,遠低於應用材料(AMAT)的99.5%。
此外,在核心零部件,國內廠商很依賴進口。
刻蝕機的射頻電源被美國MKS壟斷)、真空泵被德國普發主導,薄膜沉積裝置的氣體分配系統被日本Horiba控制,部分關鍵部件國產化率不足10%。
這些大背景下,就給了國產企業幾大機會。
首先是核心零部件的“國產替代視窗期”。2024年,國內部分企業被列入實體清單後,刻蝕機中超50%的進口零部件面臨斷供,比如射頻電源、真空泵等。
美國出口管制,將倒逼中國加速供應鏈自主化。
其次是差異化技術路線的“換道超車”。
與國際巨頭在矽基先進製程“硬碰硬”不同,中國企業正透過細分領域的技術彎道超車。
比如在第三代半導體裝置上,中微半導體聯合寧德時代開發的車規級碳化矽刻蝕機,良率突破92%。
比如在先進封裝裝置上,屹唐半導體將美國MTI的退火技術與刻蝕工藝結合,推出“刻蝕-退火”一體化裝置,獲長電科技小批次訂單。
總而言之,中國半導體裝置的競爭是馬拉松長跑,而非衝刺。長跑並不是中國企業的挑戰,而是機會。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封面圖由AI創作。
你是熱愛股權投資的人士嗎?鉛筆道發起【獨角獸投資俱樂部】。我們希望:搭建一個公共的獨角獸投資者俱樂部,聚集一群以成就獨角獸為使命的投資者,一起發現+培育獨角獸。點選圖片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