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辦公室產品經理”很危險?

傳統制造業有一種叫“現場管理”的管理方法,是說要深入到現場才能做好管理。其實網際網路產品也是這樣,只是在電腦面前,不去了解使用者,不去與研發溝通,不去了解業務,是做不好產品經理的。
———— / BEGIN / ————
在快速變化的網際網路時代,許多產品經理好像習慣了坐在辦公室依靠想象和假設進行產品設計,但實際上線後,慘不忍睹,無法真正解決使用者的痛點和需求。
這不僅使得企業浪費資源,損失商業價值,也使得個人與產品實際使用人距離越來越遠,這種脫離現實的做法給產品和自身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危害。
我們這次來聊聊,一個讓你容易入的且毫不知覺的“坑”——辦公室產品經理,我會試圖提出自己的方案和思考,對每個人都會有啟發。

網際網路紅利塑造“辦公室產品經理”

在網際網路紅利期,市場對新產品的接納度極高,使用者對於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企業往往能夠憑藉一個獨特或創新的點子迅速吸引使用者,甚至實現爆發式增長。
這種環境下,產品經理無需深度紮根使用者現場,只需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創新思維,快速提出並驗證產品概念,便有可能抓住機遇,獲得融資,甚至實現盈利。
這種“快速試錯”、“小步快跑”的產品研發模式,使得產品經理更多地依賴於辦公室內的頭腦風暴、資料分析與市場趨勢判斷,而非深入一線的使用者調研。
然而,隨著網際網路紅利逐漸消退,市場趨於飽和,使用者需求日益精細化,單純依賴辦公室思維的產品經理面臨著嚴峻挑戰。
使用者不再輕易被新穎的概念所吸引,而是更加註重產品的實用價值與使用者體驗。
此時,深入一線,真正理解使用者痛點,打造符合實際應用場景的產品,成為了產品經理持續創新、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

企業使用者空間專案覆盤

以政務服務的產品—企業使用者空間為例,這款產品的初衷是為企業使用者打造一款集數字檔案,政策精準推送及營商互動的專屬空間。
一開始,我們做產品最佳化時依舊以考核項為導向來做落地(政務服務考核),輔助以客戶的意見,加上一些各省份的同類產品分析,但實際做下來比較虛,多數在功能堆砌,美其名曰多元化提供價值。
隨後,越來越發現,如果產品經理不瞭解企業使用者在實際辦公、協作中遇到的困難和需求,只是在辦公室根據自己的理解堆砌功能,那麼這些功能很可能對使用者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價值。
企業使用者空間的設計必須緊密圍繞使用者的實際工作流程和協作需求,解決使用者的痛點,提高工作效率。
踏出辦公室,海闊天空。
由此我線上下討論與企業主討論過幾次,他們提出的需求就是上政務類的產品/服務,其實就是為了解決有哪些政策可以申報,我目前辦事的進度結果,最好還能有簡訊提醒等等。
這其實很簡單,俯下身來聽使用者,就容易得出一些樸實易用的結論。

如何避免成為“辦公室產品經理”

面對公司未明確創造一線實踐機會的情況,產品經理應主動出擊。
透過以下途徑尋找與使用者深度接觸的機會:
1)說服領導:以資料和案例說明一線調研的重要性,強調其對提升產品競爭力、使用者滿意度乃至公司業績的積極作用。建議設定定期的一線考察計劃
2)自我創造機會:
  • 模擬使用者:利用角色扮演,嘗試以企業使用者的身份完成各類政務事務處理,記錄痛點與改進點。
  • 使用者訪談與問卷調查:定期邀請企業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或發放線上問卷,收集使用者反饋與建議。
  • 資料分析:密切關注使用者行為資料,如功能使用頻率、停留時長、跳出率等,從中發現問題線索。
  • 行業交流與研討會:積極參與相關行業活動,與同行、專家、使用者面對面交流,獲取最新行業動態與使用者需求資訊。

最後的話

網際網路產品經理若困於辦公室之內,容易陷入對使用者需求認知模糊、產品功能定位不準、創新機會把握不住的窘境。
即使公司未明確創造一線實踐機會,產品經理也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積極的行動力,透過多種途徑主動接觸使用者,獲取真實反饋,以此驅動產品迭代與創新。
記住,優秀的網際網路產品經理不僅要有邏輯思維,更需有現場體感,因為,產品經理的機會只在一線。
希望帶給你一點啟發,加油。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柳星聊產品,作者:柳星聊產品
👇想持續學產品,沒方向?沒人脈?沒資源?點選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圈子,和1000+優秀產品人一起進化成長!
———— / 推薦閱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