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子期
全球史上最大的港口交易案,按下暫停鍵。
就在28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負責人,在回答香港大公報記者“長和擬售巴拿馬港口”提問的時候表示:
我們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幾乎在同一時間,有多家港媒報道稱,長江和記將暫緩下星期與貝萊德財團簽署關於出售巴拿馬港口的協議。

關鍵時刻,國家為何果斷出手?“賣港口”按下暫停鍵,什麼訊號?

在交易即將完成“臨門一腳”的時候,我們打出了一張關鍵的牌:
反壟斷。
有人也許會覺得,長江和記和貝萊德的交易並不涉及內地的港口,為何還能進行反壟斷調查?其實,這種做法並不罕見。
因為我們的《反壟斷法》第二條明文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舉一個最近發生的案例:
2024年12月9日,中國市場監管總局訊息宣佈對英偉達(NVIDIA)公司收購邁絡思科技進行反壟斷調查。
英偉達和邁絡斯,那都是老美的企業。但市場監管總局還是根據《反壟斷法》介入調查,理由有兩個:
1、英偉達在中國市場事實上具有壟斷地位
2、英偉達違反了當年我國批准收購邁絡思科技公司時的限制性條件,向中國市場供應“閹割版”的晶片
從英偉達的案例我們看出,決定是否出手,一個重要的考量是:
是否會對我們的經濟社會利益產生重大影響
而這次長和出售的港口,所涉及的國家非常多,足足有23個,這就意味著需要透過包括歐盟、美國在內的12個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
理論上來說,很多東南亞小國也有權對這起收購案展開反壟斷調查,只是作為一家全球巨頭,貝萊德多半不會去理會它們。因為它們的市場影響力,還不足以讓一家跨國企業低頭。
如果我們不批准這項交易,會發生什麼?只能說,一切都有可能。
貝萊德是一家跨國投資集團,在全球各地都有業務,這當然也包括了中國內地。事實上,很多國內的科技企業,貝萊德也有投資並從中獲取了大量收益。
最極端的情況,我們可以禁止國內企業和貝萊德進行交易。
除了反壟斷,其實還有別的牌可以打,比如安全。只不過,對港府來說,付出的政策成本可能會更大一些。

對於李嘉誠和長和集團來說,事實發展如今這個地步,想必是苦澀和沉重的。
因為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繼續推進交易,不僅要面對監管的審查,也將也將面臨輿論的重壓;
如果終止出售,則有可能要向貝萊德支付高額違約金,同時也可能遭受報復。特別是對於巴拿馬運河上的兩個港口,懂王是“志在必得”,甚至不惜威脅用武力手段。
從近期的動向來看,有一個訊號很重要:
在上週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裡,李嘉誠的次子、盈科拓展集團主席李澤楷作為中方企業代表出現在名單中。
作為中國最高規格的三大論壇之一,任何一個進入名單的中方企業代表,必然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
雖然李澤楷本人與港口出售案並無關聯,但作為家族成員,他能夠出席,本身就有重要意義。
這說明,溝通的大門沒有關上。
此前據媒體訊息稱:有大型國企已經參與到長和港口的接洽中。
既然李嘉誠沒打算撕破臉,那麼交易就不可能按照原計劃推行下去了。從目前的推演來看,有兩種可能:
1.交易無限期擱置,長和繼續在全球運營43個港口,但受到的壓力必然大增。
2.長和和貝萊德達成一個新的協議,把懂王最關心的兩個巴拿馬港口拆分出來賣給貝萊德,而其餘在歐洲、亞洲、非洲的港口則賣給其它潛在的買家。
按照長和和貝萊德的協議,雙方的交易磋商期最終截止於今年7月底。
在此之前,一切變數都有可能發生。

這件事,我最大的一點感受是:自由市場的願景,正在被老美碾得支離破碎。
站在中方的角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阻止這場交易。
目前,八九成的全球貿易都是透過海運完成。港口無疑是一枚地緣政治的重要棋子,一顆必要時能夠引爆的“定時炸彈”。
此次收購長和港口的貝萊德財團,就被很多人認為是白宮的“御用打手”,經常出現在老美全球戰略熱點區域。
比如在俄烏戰爭期間,貝萊德和烏克蘭成立“烏克蘭發展基金”,以重建名義拿下該國很多重要的能源、礦產專案。
如果任由貝萊德收購長和港口,成為全球最大的港口運營商。很難保證未來它不會在某個節點,成為老美“卡脖子”的關鍵一環。
而對於老美,它最看重的巴拿馬運河, 更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絕不允許其它大國染指。
懂王和他的部下,從來都把長和看作一家中國企業,也從來沒有因為李的個人背景而高抬貴手。
身處於大國博弈的棋盤之上,那個曾經念出“我身本無鄉,心安是歸處”的商人恐怕也不得不認清現實了:
在一個日益叢林化的世界裡,就算是超人,也得找到新的活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