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komik_trips
哎,崩潰。
我們一家老小又倒下了。
娃在學校染上了甲流,高燒到了40.3度,燒得紅彤彤,時不時身體還一抖一抖。
把我嚇得臉色鐵青。
沒等娃退燒,我媽又被傳染了。一向堅強的老太太,全身疼得爬不起來。
一覺睡了十來個小時。
我還好,今晚之前沒任何症狀,但現在也開始咳嗽了。
害怕明天的到來…即將躺屍…
感覺甲流比新冠厲害多了,迅速高燒到39度以上,還持續不退燒。
我前天帶娃去醫院看診,和醫生激動地說:
“娃已經燒到43度了!”
醫生沒忍住樂了:
“你是太著急了,溫度計沒有43度…應該是40.3度

”
確診後,她刷刷刷給我開了幾種藥:
“按時吃藥就行,3天后還是高燒就再來。”
我看了一眼處方:
有奧司他韋和美林,一個是甲流特效藥、一個是退燒藥,總共加一塊100元。
這倆我都聽過。
還有兩款中成藥,這就貴多了,260多塊錢。
我問大夫——
“兩個中成藥必須吃嗎?吃太多藥怕娃情緒差,娃一直哭,反而對身體不好。”
大夫說:
“吃了會好得快些,不吃也可以。不吃我就給你退了”


我想了想還是退了。
沒花這260塊。
二
不知大夥有沒有同感,或者純粹我私人經驗?
去醫院看病時——
處方里除了對症西藥,往往會搭配幾種中成藥。
而且中藥十有八九,會貴不少。
加上中藥,花銷直線上升


你說那些中藥是必須的嗎?好像也不是。
因為你堅持不用,醫生似乎也能找出替代品,並不是非它莫屬。
我倒不是中醫中藥黑。
我之前也很遵循醫囑,中藥西藥全盤接受。
但去年有一個經歷太荒誕了。
讓我懷疑自我。
去年我媽媽腰痛得厲害,我怕她舊病復發,趕緊去家附近三甲醫院看診。
進了診室,大夫連檢查單都沒開,也沒做細緻問詢。
堅持讓我媽媽住院療養——
說,這樣醫保報得多。
一骨碌給開了挺多藥,裝了滿滿一書包,花了900多元。
我回家路上越想越不對勁:
別的藥也就算了,為什麼給開了好幾大盒子複方阿膠…
腰痛吃驢皮有什麼用???

我媽連吃了幾天,腰痛完全沒緩解。
我趕緊又約了其他醫院。
這次開的藥挺對症,腰很快就不太痛了,藥品花銷112元。
大夫說不是啥大事。
別乾重活、靜養就好。

自此以後開藥時,我都會仔細看看處方。
有疑問當面說。
再也不照單全收了。
三


回想起來,真是哭笑不得。
這種事情就很荒誕。
不知有多少人為此買了單?
也不知道它佔用了多少醫保資金,浪費了多少醫保資金。
但這事也挺難。
我們作為普通人,怎麼判斷醫生的操作,是真的治療必須?還是有利益原因呢…
撓頭。
我只能是像前面說的,把處方看得再仔細些、問題多一些。
哪怕少數醫生會很不耐煩

另外,一些小病小情,如果不是特別緊急,我還會選擇網上問診。
比如像卓正、怡禾這樣的平臺。非廣告,也有別的網上問診平臺。
它們都有小程式,在上面選好醫生,可以付費諮詢。
每次花幾十元或者一兩百。
我用過大概四五次了吧,體驗挺不錯,每次醫生都解答得特別詳細。
推測是什麼病、怎麼引起的、應該吃什麼藥、持續多久會好、需不需要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
還有——什麼藥不用吃、哪些處置沒必要做。
解釋得很清楚。
像這次娃甲流也是,吃藥兩天還高燒不退,我想去醫院又怕折騰娃,就線上問診了一次。
還專門找了兩個大夫,交叉驗證她們的回覆。
答案都是不用去醫院,在家可以如何如何觀察blabla
看了之後我也就放心了,大大緩解了焦慮。
也省得去醫院重新整理病毒庫了


線上問診有個好處——
醫生開的方子好用的話,下次還可以參考著複用。
我媽年紀大了生了幾次溼疹,線上問診開的藥便宜又精簡。
幾十塊錢甚至幾塊錢搞定了。
少量就見效,沒受罪。
朋友也有
同樣症狀,我把醫生的診斷截了圖,分享給了她。
她很開心——
之前自己瞎塗藥,溼疹越來越嚴重。用了我媽媽這個藥方,當晚就消退了。
感覺自己做了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