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自嘲“天塌了”,患者查DeepSeek“質疑”治療方案,而且它對了

“天都塌了!病人DeepSeek後質疑我的治療方案,氣得我自己又查了一遍指南,才發現指南更新了……”2月22日,廣東一位醫學博主“孤芳自賞”的帖子,引發網友熱議。
評論區中,不少網友都表示遭遇過類似情況。有網友稱:“昨天出門診,給患者解釋完了。他給我看DeepSeek查的結果,和我說的一樣,患者誇我專業負責。”該網友調侃稱,“感覺離下崗不遠了。”
據上游新聞訊息,23日,發帖博主“孤芳自賞”告訴記者:“患者用DeepSeek查過後,就相關治療方案有點疑問,和我諮詢了一下。”他表示,DeepSeek給出的診斷結果是正確的。“我們地方(醫院)有些藥沒有就用了替換藥,已經和患者解釋清楚了。”
還有一些醫生博主曬出了和“孤芳自賞”相似的經歷。2月16日,博主“幻空°”發帖稱,上班時遇到病人拿出DeepSeek的診斷方案,直接找他開藥的情況。
23日,上述博主表示,自己是深圳某醫院的醫生。2月16日,一位患者拿著DeepSeek給出的治療灰指甲的處方建議,要求他開藥。他表示,從治療灰指甲來說,DeepSeek給出的處方是靠譜的,關鍵是要診斷。
博主“幻空°”表示,他最後給患者開了藥,晚上回家就問了DeepSeek,遇上患者帶著DeepSeek的診斷方案,要求直接開藥該怎麼辦。“DeepSeek說得還算合理,最主要是要和患者溝通,告知用藥風險。”他說。
湖南嚴禁網際網路醫院用AI開處方
多地設“紅線” 
近日,湖南省醫療保障局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規定了網際網路醫院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湖南省醫保局此次釋出的《通知》中,關於“規範定點零售藥店購藥處方”的內容規定,網際網路醫院須按規定接入省醫保電子處方中心並進行電子處方流轉,處方行為須嚴格執行《關於印發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檔案的通知》和《關於印發〈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的通知》等有關規定,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有效、充分的溝通問診,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事實上,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2022年釋出的《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就有多處對人工智慧使用的限制規定。其中包括“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慧軟體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此外,“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心臟內科的醫生告訴紅星新聞,醫院醫生開處方的時候是不會使用人工智慧來進行輔助的,而購藥平臺在銷售處方藥的時候,線上醫生會開具電子處方。據其瞭解,這些也是由值班醫生線上開具的,不會出現使用人工智慧來開具的情況,因為醫生要對自己所開具的處方負責。
不過該醫生也表示,規定“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也是制度上的進一步明確。“畢竟現在人工智慧的應用比較多,很多醫院也在使用人工智慧輔助醫生的工作。但是像開具處方、決定治療方案這種事情,還是需要由人來決定。”
萬一出現誤診
DeepSeek需要擔責嗎?
據紅星新聞訊息,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如果是個人使用DeepSeek“看病”,一旦出現“誤診”等情況,DeepSeek一方是無需擔責的,“DeepSeek已明確告知給出的處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直接的診療方案,並且DeepSeek只是一個人工智慧軟體,只能作為一種醫療建議,處方在沒有經過專業醫生的認可下不能作為專業的診斷方法。”
付建還表示,《藥品零售企業執業藥師藥學服務指南》明確規定,執業藥師可以透過計算機資訊系統輔助開展處方稽核及藥學服務,但不能完全由人工智慧程式替代。因此醫生使用DeepSeek等作為診斷輔助是可以的,但是人工智慧給出的內容只能作為一種參考,如果醫生將Deepseek等給出的處方直接給患者使用,那說明醫生是認可這種治療方法的,如果發生醫療事故,是需要醫生承擔相應責任的。
北京藍鵬律師事務所主任張起淮也表示,在我國,醫療處方必須由具備資質的醫療機構和專業醫生開具,因此如果患者自行按照DeepSeek的建議進行治療,而未經專業醫生的確認,一旦出現問題,DeepSeek通常不承擔法律責任,患者需要自行承擔因使用該建議而產生的風險。
“人工智慧的發展確實為就醫、看病帶來了便利,但作為個人,我們應審慎對待這些工具的建議,將其作為參考而非決策依據。當身體出現不適時,最明智的選擇仍然是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張起淮說。
來源:中國新聞網綜合中國青年報、上游新聞、紅星新聞、新聞晨報、新民晚報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國債1.6%/存款1.5%/保險2.5%/房租1.7%),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6%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