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處方”靠譜嗎?

近日,湖南省醫療保障局釋出《關於進一步加強基本醫療保障定點零售藥店管理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明確規定:網際網路醫院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引發熱議。
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其實在3年前釋出的《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也有明確“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的規定。
圖源:視覺中國
有網友表示,禁止由人工智慧開處方是理所應當的事情,醫生需要對患者負責,如果把處方權交給人工智慧,是對患者的不負責。“我找醫生看病,醫生用AI看病,那我為什麼還要掛號?直接問AI不好嗎?”
也有人認為,AI可以輔助醫生做出判斷,讓醫生的精力更加集中,智慧化變革的風早已席捲醫療領域,與其禁止,不如進一步研發如何利用AI開好處方。
爭議之聲不止。AI生成的處方,為啥不能用?除此之外,AI還能幫醫生做什麼?
類似規定多年前早已存在
“只能打輔助,不能做決策”
根據湖南省醫保局此次釋出的《通知》中,關於“規範定點零售藥店購藥處方”的內容規定,網際網路醫院須按規定接入省醫保電子處方中心並進行電子處方流轉,處方行為須嚴格執行《關於印發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等3個檔案的通知》和《關於印發〈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的通知》等有關規定,應與患者或患者家屬進行有效、充分的溝通問診,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記者注意到,根據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2022年釋出的《網際網路診療監管細則(試行)》中,就有多處對人工智慧使用的限制規定,其中包括“醫師接診前需進行實名認證,確保由本人提供診療服務。其他人員、人工智慧軟體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此外“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
圖源:視覺中國
北京一家三甲醫院心臟內科的醫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醫院醫生開處方的時候是不會使用人工智慧來進行輔助的,而購藥平臺在銷售處方藥的時候,線上醫生會開具電子處方。據其瞭解,這些也是由值班醫生線上開具的,不會出現使用人工智慧來開具的情況,因為醫生要對自己所開具的處方負責。
不過該醫生也表示,規定“嚴禁使用人工智慧等自動生成處方”也是制度上的進一步明確。“畢竟現在人工智慧的應用比較多,很多醫院也在使用人工智慧輔助醫生的工作。但是像開具處方、決定治療方案這種事情,還是需要由人來決定。”

多家醫院接入DeepSeek
醫生工作效率倍增
近日有多家醫院或醫療機構表示,已經接入DeepSeek等人工智慧工具。
2月16日,湖南省人民醫院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並實現與醫院OA(辦公自動化)系統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行政審批、排班管理、檔案流轉等日常事務的智慧化處理。醫務人員可以透過AI生成的文件輔助、智慧問答、資料分析等服務,提升工作效率。
與此同時,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也藉助DeepSeek的力量,對會議安排、文獻檢索和科研開題等流程進行了全面最佳化,醫院的智慧辦公水平因此躍升至“狂飆模式”。
2月21日,阜陽市人民醫院已實現DeepSeek大模型私有化部署。除了資料檢索、分析病情、篩查病灶以外,在患者就診方面,DeepSeek導診系統能透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理解患者描述的症狀,結合排班情況推薦合適的科室和醫生。
西安一家大型三甲醫院的醫生表示,使用人工智慧輔助醫生工作並不是最近一兩年才開始的事情,“今年之前,我們醫院就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慧軟體來幫助醫生看片子了,這些工具可以幫助醫生髮現容易被誤診的病灶,並進行標記和提示,從而降低誤診率。”
不過該醫生強調,人工智慧工具只是輔助手段和重要幫手,在全過程中最終來做決斷的還是醫生。
圖源:視覺中國
不少實名認證的醫生博主釋出了使用DeepSeek查詢治療方案的評測影片,其中多數給出了使用DeepSeek看病比較“靠譜”的測評結果。例如,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胸外科主任謝遠財就測評了使用DeepSeek在肺結節診斷過程中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醫生向DeepSeek輸入了一名典型患者的病理情況,並詢問如何處理、是否需要手術等問題。其給出的建議,基本和醫生的建議相吻合。
還有醫生在給出治療方案後,被患者反駁稱“查了DeepSeek後發現方案有問題”,自己查詢驗證,才發現醫學指南已更新,自己給出的方案確實滯後了,“感覺天塌了”。

“僅供參考”
短期內無法替代醫生
有網友提出疑問:“用DeepSeek問了個診,它給出了和主任醫師一樣的診斷,那以後還有必要去醫院嗎?”對此,諸多醫務工作者給出了明確的答覆:AI並非旨在取代醫生,而是成為醫生的得力助手。
正如湖南省胸科醫院副院長何青所言,醫學不單純是一門“技術活”,它充滿人文關懷。醫生除了要了解患者病情、考慮如何治療之外,還需要了解患者的顧慮與處境,給予他們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識和支援。因此,短時間內人工智慧無法完全替代醫生直接看病,只是提供輔助診斷和治療建議,最終起主導作用的還是醫務人員。
圖源:視覺中國
湖南省人民醫院資訊中心副主任盧熙則從資訊科技方面給出瞭解答,AI系統的準確性和可靠性依賴於大量的高質量訓練資料、演算法的最佳化程度以及臨床驗證。此外,AI在處理複雜病例、結合患者個體差異進行診斷方面仍有侷限性。醫生的經驗和直覺,以及對患者個體差異的考慮,在治療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
記者看到,當使用DeepSeek進行“問診”,其回答中會提示,給出的建議“僅供參考”,並提醒“請遵醫囑”“請務必以醫生的處方為準”。
《醫改界》創始人、AI醫院運營管理研究院院長魏子檸表示,人工智慧沒有處方權,因此無論是法律法規,還是根據國家、地方的相關規定,人工智慧工具肯定是不能夠給患者開具處方的。而且真的按照人工智慧開出的藥方去吃藥,出現問題的話人工智慧也無法對患者負責,“因此這個口子是絕對不可能開的”。
不過,人工智慧如果合理運用,是可以成為醫生工作的有力助手的。“比如幫助醫生分析片子,或者分析一些檢驗報告、檢查,給醫生提供診療意見,以及病歷梳理等。”他說。
2024年2月21日,醫生在湖州市中心醫院放射科,在AI“助手”的輔助下對影像報告進行診斷確認。圖源:視覺中國
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表示,如果是個人使用DeepSeek“看病”,一旦出現“誤診”等情況,DeepSeek一方是無需擔責的,“DeepSeek已明確告知給出的處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直接的診療方案。並且DeepSeek只是一個人工智慧軟體,只能作為一種醫療建議,處方在沒有經過專業醫生的認可下不能作為專業的診斷方法。”
付建還表示,《藥品零售企業執業藥師藥學服務指南》明確規定,執業藥師可以透過計算機資訊系統輔助開展處方稽核及藥學服務,但不能完全由人工智慧程式替代。因此醫生使用DeepSeek等作為診斷輔助是可以的,但是人工智慧給出的內容只能作為一種參考,果醫生將Deepseek等給出的處方直接給患者使用,那說明醫生是認可這種治療方法的,如果發生醫療事故,是需要醫生承擔相應責任的。
北京藍鵬律師事務所主任張起淮說,其實在政策層面上,很多地方此前也已為人工智慧涉及的領域設定“紅線”,例如北京市衛健委曾在2023年出臺政策要求醫生禁止使用AI生成處方,且人工智慧軟體等不得冒用、替代醫師本人提供診療服務。這意味著,醫生在使用DeepSeek等智慧工具輔助工作時,必須以嚴謹的態度,根據病人的病情,結合自身專業知識做出決策,如果醫生違規使用人工智慧開處方,一旦出現問題,醫生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人工智慧的發展確實為就醫、看病帶來了便利,但作為個人,我們應審慎對待這些工具的建議,將其作為參考而非決策依據。當身體出現不適時,最明智的選擇仍然是前往正規醫院,接受專業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張起淮說。
你會信任AI醫生嗎?
評論區聊聊
新增徐老師微信
立即諮詢
國際在職“MBA/EMBA/DBA”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檢視更多
在職“MBA/EMBA/DBA”課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