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妠:東漢歷史“怪圈”之下,女性掌權者的悲歌

文 | 有朱宏博 · 主播 | 阿成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東漢是一個奇怪的朝代。
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大約為26.71歲,只有少數皇帝如漢光武帝、漢明帝、漢獻帝活到了40歲以上。
這導致東漢政治陷入了一個“怪圈”:
掌權天子早逝,幼帝繼位,母后臨朝聽政,外戚掌權跋扈,小皇帝聯合宦官剷除權臣重新掌握權力,然後陷入下一次迴圈。
整個東漢朝發生過多次這樣的迴圈,也因此產生了數位在權力漩渦中掙扎的皇后、太后,我們的女主人公梁妠便是其中的一位。
梁妠,是東漢順帝劉保的皇后,她臨朝聽政十六年,先後迎立衝帝、質帝、桓帝三位皇帝。
她執政之初,政治尚顯清明、天下一片安定。
此後她縱容兄長梁冀獨攬大權,使得梁氏成為東漢王朝中掌權時間最長、聲勢最為顯赫的外戚集團之一。
梁妠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人?
她是野心勃勃還是柔情似水?
她是賢淑聰慧還是昏聵無能?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女性掌權者糾結而傳奇的一生。
良妻賢后,傳統社會中的完美女性
梁妠,生於安定郡烏氏縣(今甘肅省涇源縣)
她是大將軍梁商之女,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情,九歲就能背誦《論語》和《詩經》,可略舉大義,出語不凡。
她喜好閱讀史書,同時擁有一手精湛的針線技藝,將才情與巧手完美融合。
這些經歷不僅塑造了她溫婉賢淑的性格,更讓她對朝政事務有著獨到的見解。
梁妠還常常把古代列女的影像放置身邊,用以激勵自己。
她的父親意識到自己的女兒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對她進行了重點培養。
梁商常說:
“若慶流子孫者,倘興此女乎?”
意思是如果祖先積的德能延續到後代,或許能讓我這個女兒富貴吧。
公元128年,梁妠選秀入宮,憑藉其出眾的才貌與品行,被漢順帝劉保選中,冊封為貴人。
公元132年,年僅17歲的梁妠憑藉“德義”迅速晉升,沒多久就被正式冊立為皇后。
成為皇后之後,梁妠非但未沉溺於宮廷的奢華與安逸,反而保持著頭腦的清醒與高尚的品德。
她深諳歷史興衰之道,時刻提醒自己不可驕橫專寵,更以身作則,倡導節儉之風。
每當出現日食、月食等古人認為的不祥之兆時,她總是換上素服,檢討自己的過失。
這種謙遜自省的精神實屬難得。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出身名門、性格賢淑的太后,卻不幸捲入了東漢歷史的迴圈悲劇之中。
開明睿智,改革圖強的梁太后
公元144年,漢順帝駕崩,28歲的梁妠從皇后搖身一變成為了梁太后。
她與哥哥梁冀緊密協作,共同迎立漢順帝與虞貴人所生之子,也是漢順帝唯一的兒子劉炳繼位,史稱漢衝帝。
然而漢衝帝年幼早逝。
於是,梁妠和哥哥又迎立遠支宗室劉纘為帝,即漢質帝。
梁妠在朝局更迭之際展現出了非凡的政治才幹。
她任用李固、杜喬等賢臣,全力投入到國家的治理與振興之中。
在李固等賢能之士的輔佐下,使得東漢朝政一度清明,國家呈現出積極向上的態勢。
梁妠尤為倚重李固,對其所獻的匡扶社稷、振興國家的良策,皆欣然採納,並毅然決然地將擾亂朝綱的黃門宦官悉數逐出權力核心,此舉深得民心,似乎天下太平指日可待。
彼時,揚州、徐州之地匪患猖獗,侵擾州郡,民不聊生;
西羌、鮮卑及日南蠻夷亦趁勢而起,攻城略地,燒殺搶掠;
加之繁重的賦稅如巨石般壓在百姓與官府之上,致使國庫空虛,民生凋敝。
面對如此嚴峻的內憂外患,皇太后梁妠展現了非凡的勤勉與決心。
她宵衣旰食,誠心誠意地倚仗賢能之士,不拘一格,致力於構建一個以清廉節儉為風尚的朝廷。
對於那些貪婪無度、禍國殃民的奸佞之徒,則毫不留情地予以懲治或罷黜,以正朝綱。
同時,朝廷迅速調兵遣將,對各地叛亂的賊寇發起凌厲攻勢,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將群寇一一平定,恢復了國家的安寧與秩序。
兄妹分歧,被權力裹挾的梁氏女
然而,預想中的天下太平並沒有如期而至,身處“婆家”即皇室的利益,與“孃家”即梁氏家族的利益之間走鋼絲的梁妠,最終還是翻了車。
李固為人正直,奏請梁妠罷免百餘名被梁翼私授官職者,此舉雖得民心,卻也激起了梁翼等人的不滿與報復。
他們羅織罪名誣陷李固,懇請誅殺李固。
梁冀讓妹妹梁妠審訊李固,然而梁妠並不聽從。
因此李固倖免於難,而梁氏兄妹間的嫌隙也已悄然生成。
公元146年,風雲突變,大將軍梁冀竟毒殺無辜的漢質帝,舉國譁然。
為保護兄長,梁太后並未立即追究元兇梁冀之責。
迎立誰做下一任天子?
面對這一關乎國家命運的大事,朝野上下議論紛紛。
其中,李固、杜喬等忠貞之士秉持公心,一致主張應迎立德才兼備的清河王劉蒜為帝,以安社稷,撫民心。
而梁冀則為一己私慾,力排眾議,堅持要立和自己關係更親密的蠡吾侯劉志為帝。
朝臣多懼梁冀權勢,只有李固與杜喬拒絕隨波逐流,堅守自己的立場。
梁冀因此怒火中燒,利用自己的權勢,強壓梁太后將李固革職。
為了梁家的整體利益,梁妠不得已妥協。
緊接著,梁冀迅速把握時機,編織了一張莫須有的罪名之網。
誣陷李固、杜喬與劉文、劉鮪等人暗中勾結,企圖擁立清河王劉蒜為帝,以此為由懇請太后梁妠下令逮捕他們,嚴懲不貸。
面對梁冀的強烈請求,梁妠思考再三,最終還是拒絕了。
但梁冀還是找藉口先後將李固、杜喬投入監獄,並在獄中暗害了他們。
隨著一代賢臣李固和杜喬的慘死,梁妠的改革也瀕臨破產。
她對兄長梁冀的過度縱容,使梁氏家族權勢逐漸日盛,梁冀更是日漸專權跋扈,為所欲為。
這種偏袒不僅破壞了朝政的公正與平衡,更激化了東漢王朝的內部矛盾與危機。
盡力彌合,無法突破的死局
在經歷兄長擅行弒君、誅殺忠良的種種變故後,深諳史書、通曉歷史的梁妠對權臣的下場一定不陌生——除卻極少數可以篡位成功外,絕大多數都是身死族滅。
這樣的下場是梁妠絕對不想看到的,為此,她只能儘量緩和皇室和梁家之間的矛盾,儘量為哥哥彌補過錯。
比如,梁冀將李固與杜喬暴屍荒野,並下令誰敢靠近就治他的罪。
李固弟子前去哭喪,被官員制止,並準備治他們的罪,梁妠聽說後,赦免了他們。
杜喬的故交楊匡上書請求安葬李杜二公,梁妠准許。
公元148年,梁妠進行最後一次嘗試,她以太后之尊,引領漢桓帝巡幸至大將軍梁冀府邸,希望透過此舉修復皇家與梁家之間的裂痕。
但是,目睹漢桓帝表面恭敬,內心忌憚的樣子,梁妠心中或許已明瞭,梁氏族滅的悲劇終將無法避免。
兩年後,梁妠撒手人寰,這位曾經作為皇權和外戚之間“緩衝劑”的偉大女性,終究未能抵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隨著梁妠的離世,漢桓帝與梁冀之間的矛盾全面爆發。
梁冀的專權跋扈已到了漢桓帝無法容忍的地步,使得漢桓帝再也無法忍受這種被操控的命運。
最終,公元159年,桓帝與宦官唐衡、單超等人,精心策劃並實施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政變,一舉剷除了權傾朝野、囂張跋扈的梁冀及其龐大的黨羽集團。
在封建男權時代,女性往往被視為男性的附屬物,即便是身居高位,也難以逃脫成為政治犧牲品的命運。
梁妠的故事,不過是這一悲劇鏈條中的一環。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類似梁妠的女性掌權者,如西漢的呂后、唐朝的武后,她們的家族最終都落得悽慘的下場。
梁妠也同她們一樣,試圖在皇室與孃家之間尋找平衡,當那個平衡兩派的“天平”,卻終究無法徹底化解矛盾。
隨著她的離世,梁氏家族最終也難逃被清洗的厄運。
梁妠的一生,輝煌與悲劇交織。
她出身名門、以賢淑之名著稱於世,卻終究未能逃脫歷史洪流的裹挾。
她的生平經歷,不僅是個體的悲劇,更是東漢中期政治風雲變幻的縮影,讓人不禁感嘆歷史的無情與複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