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成熟,就是坦然“認慫”

文 | 有書克娜 · 主播 | 雲灣

有書君說
公元978年七夕,秋風習習,夜涼如水。
幽禁李煜的庭院內傳出了陣陣絲竹聲,打破了以往的沉寂。
原來,這天是李煜四十二歲生辰。
小周後命宮娥們載歌載舞,然而,在落寞的人眼中,熱鬧只會徒添悲傷。
酒至半酣,李煜彷彿夢迴故國。
昔日繁華的回憶與今夜淒涼的晚景交織,令他百感交集。
李煜展卷潑墨,《虞美人》的上半闕躍然紙上: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有人說,他是“亡國之君”,懦弱無能。
也有人說,他是“千古詞帝”,才高八斗。
作為南唐最後一位皇帝,李煜究竟有怎樣傳奇的故事呢?

公元937年七夕,李煜生於南唐,是吳王李璟的第六子。
吳王酷愛文學,李煜受父親影響,自幼通曉文墨,擅長書畫,頗受長輩喜愛。
李煜七歲那年,父親登基稱帝,即南唐中主。
一場暗潮洶湧的“儲位之爭”就此拉開帷幕。
長兄李弘冀對皇位覬覦許久,他驍勇善戰,本該是儲君的不二人選。
但父皇生性溫和,對長子殘暴的性格厭惡不已。
即位後,他竟立了叔父李景遂為皇太弟,還宣稱“皇位要兄終弟及”。
此舉無疑激起了李弘冀的勝負欲,他主動請命到前線殺敵建功,羽翼漸豐。
自始至終,李煜從未被當作繼承者培養,奈何四位哥哥早夭,李煜又有“駢齒重瞳”的帝王相,總之,他被迫捲入了這場血腥之戰。
李煜對爭權奪位並無興趣,反而整日醉心經籍,不問政事。
他將人生理想寫入了《漁父》一詞:
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身,快活如儂有幾人。
公元958年,叔父忌憚李弘冀在軍中的威望,主動請辭,李弘冀如願成了太子。
故事發展到這,本該皆大歡喜。
但李弘冀疑心太重,他擔心叔父日後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竟然設計謀害了叔父。
事後,李弘冀常在深夜夢見叔父向他索命,不久便溘然長逝。
南唐的皇冠,就這樣戲劇般地落到了李煜頭上,成了他掙脫不掉的枷鎖。
事情已成定局,李煜只能認命。
公元961年6月,二十五歲的李煜在金陵登基,史稱“李後主”。
但這個皇位,不是那麼好坐的。
原來,父皇在位時南征北伐,卻因籌劃不善,連吃敗仗,南唐如今外強中乾,早已不復往日的輝煌。
後周大臣趙匡胤自發動陳橋兵變後,建立宋朝,實力倍增。
宋軍在各國邊界屢屢挑釁,企圖發起戰爭,一統天下。
面對內憂外患的大環境,李煜深知:一味地逞強,勢必引來禍端。
與其盲目較勁,不如適當服軟,擇機而動。

清人郭麐評價李煜:
“做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
誠如他所言,李煜在治國理政方面遠不及長兄,更不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對手。
他推出了一系列新政,企圖復興社稷,無奈徒勞無功。
南唐不得不向北宋連年進貢,才能苟延殘喘。
世人嘲諷他昏庸無能,唯有大周后理解他的隱忍和無奈。
大周后是宰相之女,美豔聰慧,能歌善舞,她十九歲入宮,與李煜結為琴瑟之好。
婚後,李煜寫過無數首膾炙人口的詞句,記錄下兩人如膠似漆的幸福時光。
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
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李煜填詞,周後譜曲,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一日,大周后無意間在舊書中尋到了幾篇《霓裳羽衣曲》的殘譜,興奮不已。
這首曲子出自唐玄宗李隆基之手,已失傳數百年。
大周后夜以繼日地修改,直到將缺失部分一點點補全,天籟之音才得以重現。
良辰美景,佳人在側。
李煜沉醉在輕歌曼舞中,翰墨抒懷。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閒,重按霓裳歌遍徹。
遺憾的是,後來二皇子意外夭折,大周后難捱骨肉分離之痛,纏綿病榻,鬱鬱而終,年僅二十九歲。
親人的離世,讓李煜領悟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常。
失控的政局,更讓他意識到自身的渺小與軟弱。
自此之後,李煜形如枯槁,無心政事,只能將愁緒付諸於筆端,尋求些許慰藉。
桃李依稀春暗度,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
一片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國不可一日無後,喪妻四年後,李煜將大周后的妹妹立為“小周後”。
而命運正將他們推向滅亡之路。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以祭天為由,派使者傳李煜入汴京。
接詔,意味著將南唐江山拱手讓人;拒絕,預示著兵戎相見,背水一戰。
自登基之日起,李煜就一直面臨著兩難的選擇。
多年來,他拼命討好宋朝,以保江山穩固,不承想,卻助長了宋太祖的貪婪,對南唐一再冒犯。
李煜託病,揚言稱:
“不意如是,今有死而已。”
如果貴朝還看不到我的誠意,那就只能戰場上見了。
宋太祖聽聞李煜不從,派出精兵十萬,討伐南唐。
李煜以綿薄國力奮力抵抗,雙方激戰一年之久,均損失慘重。
李煜登高遠眺,見城中哀嚎遍野,城外血流成河,動了惻隱之心。
宋兵久經沙場,南唐寡不敵眾,如若殊死抗爭,只怕會傷及更多無辜的生靈。
受降,或許還能給百姓留下一條生路。
選擇認慫,不是因為懦弱,而是對生命的敬畏。
公元975年11月,李煜肉袒出降,宣告南唐滅亡。
隨後,他被押上宋朝官船,與故國揮淚永別。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在受降儀式上,宋太祖封李煜“違命侯”,藉以羞辱他屢召不降。
其弟宋太宗繼位後,更是對李煜進行精神折磨。
李煜被囚禁三年之久,卻從未尋死。
這時候,詩詞成為他撫慰心靈的良藥,幫他熬過了一個又一個不眠夜。
人一旦知道為何而活,便不懼人心險惡,世事蒼涼。
李煜在文學創作方面登峰造極。
他以血為墨,向人間發出了最動情的吶喊。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一首首經典詞作很快在文人雅士間流傳開來,同時,也引起了宋太宗的怒火和殺心。
在四十二歲生辰這日,一壺御賜的毒酒被送到李煜手上。
生死有命,他彷彿早已料到這天遲早會來。
李煜平靜地濡墨運筆,寫完《虞美人》下半闕後,便將杯中酒一飲而盡。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代悲情的帝王,終於擺脫掉了皮囊的桎梏,在文學殿堂中覓到了歸宿。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李煜: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李煜的一生,難逃一個“愁”字,卻勝在一個“慫”字。
歷經磨難,永懷赤子之心;嚐盡悲喜,用才華為自己加冕。
活著,不過是一次極致的體驗。
真正成熟的人,不會在意一時的得失與成敗。
人生路漫漫,要用力成長,用心去愛。
讓得了步,低得下頭,才能順利抵達心中的彼岸。
參考資料:
陸游《南唐書》
歐陽修《新五代史》
王銍《默記》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