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特朗普宣佈對多個貿易伙伴國加徵高額“對等關稅”,其中對中國產品的關稅高達54%。作為全球最依賴中國產業鏈的美國企業之一,蘋果公司首當其衝,市值一日蒸發超過3000億美元,股價重挫,投資者信心動搖。
蘋果在中國的代工體系生產著全球九成以上的iPhone,而其中約三分之一直接銷往美國。一旦高額關稅落地,其製造成本將大幅上升。分析指出,僅關稅就可能使每部iPhone的成本增加超過300美元。這對蘋果而言,是一場高強度的成本衝擊,也直接動搖了其全球供應鏈穩定性。
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發動貿易戰時,蘋果就試圖分散供應鏈風險,將部分產能轉移至印度、越南等國。然而,新的關稅政策將這些國家也納入徵收範圍——對印度製造品徵收26%、對越南製造品徵收46%。蘋果原本的“Plan B”產業轉移策略失敗。
同時,這些國家的製造基礎、物流效率、技術配套等方面與中國仍存在明顯差距。許多中高階元件依然需要依賴中國製造。可以說,脫離中國並非一句政治口號就能實現的現實路徑。
除製造成本外,蘋果還面臨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下滑。過去一年,其在中國的營收下降了8%,主要由於iPhone和iPad銷量疲軟。中國消費者日益傾向本土品牌,如華為、小米和OPPO等,在產品創新與價效比上日益突出,贏得市場青睞。
更重要的是,隨著美方持續對華打壓,中國社會對美國品牌的信任度逐步下降。一旦民意發生波動,蘋果可能會在消費者層面遭遇更大的輿論和購買抵制壓力。
此外,政策風險也在積聚。今年早些時候,有訊息稱中國監管部門正在考慮對蘋果在應用商店中霸道的收費政策展開反壟斷調查。如果推進實施,可能對其數字業務構成實質性影響。
面對壓力,美國政界有人鼓吹蘋果將產業鏈“迴流”至本土,以彰顯所謂“經濟自主權”。但事實上,這一設想更多是出於政治考量,而非理性商業判斷。蘋果此前曾多次承諾擴大美國投資,但始終未能在製造業方面形成實質進展。其晶片合作方臺積電在美國設廠,就已經面臨高成本、技術轉移難、工人熟練度不足等多重問題。
如果要在美國本土大規模製造iPhone,分析指出成本將飆升至每部高達3500美元,這無疑將使產品徹底失去市場競爭力。即便透過機器人自動化製造,也難以短期完成工藝轉移。
多年來,蘋果CEO庫克一直致力於維持在中美之間的“平衡術”。他既維護公司在中國的生產與市場地位,又不時對美國政府做出鉅額投資承諾,試圖化解政策風險。但如今,這種模糊策略越來越難以為繼。
目前庫克最大的希望,可能仍是希望特朗普“高抬貴手”,為蘋果網開一面。但如今的國際環境已不同往日。在中美這兩個關鍵市場,蘋果的核心產品顯得日益乏力。若庫克不能迅速找出應對之道,他執掌近14年的蘋果帝國,也將逐步走向黯淡。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