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驚魂的蘋果,要靠中國“死裡逃生”

文/ 金錯刀頻道

過去半個月,美國人民和美國企業深刻理解了一句話:能打敗特朗普的,只有第二天的特朗普。
特朗普的反覆橫跳,讓每個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美國超市的各種中國商品被瘋搶,有些美國人甚至開始飛中國代購商品了。美國億萬富翁馬克·庫班也向公眾喊話:“從牙膏到肥皂,凡是能找到地方可以儲存的東西,都應該趁早買起來,最好是在商店補貨前購買。”
美國企業也叫苦連天,市值大起大落比過山車還刺激。
其中最慘的還要數蘋果。4月3日以來,僅4個交易日,蘋果市值縮水超7730億美元跌至2.59萬億美元,讓出全球市值第一的寶座。
據新聞報道,多家美國蘋果商店的員工表示,因為預計價格上漲,他們遭遇了大規模“恐慌性搶購”。
結果到了11日晚,蘋果突然迎來“利好訊息”:智慧手機、電腦、晶片等電子產品免除所謂“對等關稅”。受此影響,蘋果市值重回3萬億美元。
但還沒高興兩天,特朗普卻嘴硬說,並未宣佈任何關稅“豁免”。同一天,美國商務部部長解釋,“豁免”只是暫時性的。
原以為“虛驚一場”的蘋果,又被逼到了懸崖邊上。
10天驚魂的蘋果:
度日如年,分秒必爭
過去10多年,蘋果是最風光的科技公司。
在庫克的帶領下,蘋果成為全球首個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企業,較喬布斯時代增長近10倍。
這離不開庫克的供應鏈管理能力。他耗費10多年時間建立的全球供應鏈網路,可以說是蘋果商業帝國的基石。
“果鏈”裡,中國企業是重中之重。蘋果全球200家主要供應商中,超過80%在中國設有生產基地,涵蓋從原材料到組裝的完整產業鏈。iPhone中最關鍵的零部件,大多來自於中國以及周邊國家地區。
這也是為什麼,包括庫克在內的高管團隊常常要造訪中國供應鏈廠商。

一紙關稅,險些坑沒了蘋果的“十年心血”。
美洲地區是蘋果最大的收入來源,是蘋果絕對要保住的基本盤,2024財年這部分地區的營收佔比達到了42.7%。然而據Counterpoint資料顯示,蘋果此前在美銷售的iPhone約有80%產量來自中國。
如果關稅政策落地,蘋果往後從中國進口並銷往美國的每一部iPhone,都將面臨大幅的稅費上漲。屆時的連鎖反應是“關稅落地→產品漲價→需求減退→業績下滑”
據摩根士丹利預測,這可能給蘋果帶來330億美元損失,相當於其2024財年經營利潤的26.78%。
蘋果不是沒有努力過,可惜無功而返。央視新聞報道稱,今年2月,蘋果公司曾承諾,未來四年內在美投資超5000億美元,希望藉此說服特朗普政府,將蘋果公司產品排除在關稅清單外。
勸說無效之後,過去10多天,蘋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囤貨
據路透社訊息,從3月末至今,蘋果已包租6架大型貨運飛機,從印度南部欽奈機場起飛,運往芝加哥、洛杉磯、紐約和舊金山等美國主要城市,總共約150萬部iPhone。
蘋果供應鏈總監在內部會議上直言:“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每延遲一天,美國倉庫就會損失800萬美元。”
但對於蘋果,再怎麼積極的囤貨也是聊勝於無。
首先,蘋果去年在美銷售約6700萬部iPhone,150萬部的囤貨只是杯水車薪。
其次,更大的危機是,一旦被關稅波及,蘋果的高利潤率有可能成為歷史,這也是蘋果市值暴跌的重要原因。
比起總被吐槽的缺乏創新,供應鏈問題才是真的打到了蘋果七寸。
不悔改的代價:
把蘋果逼進死衚衕
如果特朗普一意孤行不悔改,導致蘋果被關稅拖累,蘋果能怎麼辦呢?
一些人認為:關稅成本會由蘋果、消費者、供應鏈共同承擔。
但這個看似可行的方案,對於蘋果其實還是約等於死衚衕,特別是消費者和供應鏈絕不是那麼容易搞定的。
之前有人估算,如果蘋果將關稅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iPhone16 ProMax的在美零售價將從現在的1599美元上漲到2300美元。訊息一齣,不少美國消費者立馬錶示,絕不會買2300美元的iPhone。
另一方面,對果鏈企業下手也困難重重。
一些主要的中國果鏈企業比如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都表示,供應商和蘋果大多采用FOB模式Free On Board,離岸價,供應鏈企業不需要承擔關稅,關稅由進口商承擔。
在中國的果鏈企業不會替蘋果承擔成本,因此蘋果要在供應鏈方面應對關稅壓力,只能寄期望於一個老招數:產業鏈轉移。
2017年起,蘋果就開始把一些產能移出中國。到2023年,印度製造的iPhone在蘋果全球出貨量中的佔比上升到了7%左右。
AirPods、MacBook和Apple Watch的產能,也有一部分被轉移到了東南亞。比如富士康、歌爾股份、藍思科技、舜宇光學、立訊精密等,都已經在越南設立工廠。其中,藍思科技今年越南園區總產能預計佔其全球產能的25%,其中消費電子佔比達60%。
為了推動產業鏈轉移,蘋果甚至“威脅”起了供應商。
多位“果鏈”人士都提到,蘋果要求供應商在海外設廠,否則會影響訂單。2023年,一家生產資料線的江西供應商透露,“一直都只是邀請我們過去”,直到2022年,邀請變成了“威脅”,如果不去就不給訂單。

但產業鏈轉移這麼多年,還是沒有誰能替代中國工廠對蘋果的貢獻,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
蘋果在印度歷時8年,投資數十億美元,才使得印度工廠的良品率從70%提升至85%,但還是遠遠不如中國工廠98%以上的良品率。其他地區的工廠也沒好到哪去,基本只能承擔組裝等低端生產環節,部分環節甚至還要回到中國來返工。
原因是全方位的:營商環境差、工人素質低、生產效率低、基礎設施落後、缺乏配套企業……
比如在工人素質方面,根據經合組織的資料,印度25-34歲人群裡初中至高中學歷水平的人口占比僅有14%,其工廠普遍缺乏足夠的技術工人。當製造裝置出現故障,印度工廠有時甚至需要等中國的維修人員遠赴印度,不得不停工數天。

還有在印度、越南等地,由於產業鏈配套企業稀少,少了任何一顆零部件,都可能導致生產陷入延遲。
想靠東南亞工廠當主力軍,是個漫長的挑戰。
誰能把蘋果拉出火坑?
東南亞工廠短期內無法蘋果排憂解難,那麼美國製造呢?
這原本也是大漲關稅的最終目的:提高海外生產成本,逼迫蘋果等企業投向美國製造的懷抱。
但事實是,如果蘋果將產能遷到美國,不但不能跳出火坑,還可能火上澆油。
以蘋果的需求,美國製造根本滿足不了。
早在2011年,奧巴馬就曾在一次晚宴上問喬布斯:“為什麼蘋果不能放在美國生產,給美國帶來更多的工作崗位?”
喬布斯的回答很不給面子:“別想太多,這些工作已經回不來了。”
到了庫克時代,蘋果也嘗試過美國製造,結果還是徒勞。
紐約時報寫過一篇文章,叫《一顆小螺絲告訴你,為什麼iPhone不會在美國組裝》。文章提到,蘋果在美國德州生產Mac時,根本找不到足夠多的螺絲釘,因為他們的美國供應商每天最多隻能生產1000顆,導致專案推遲了好幾個月。
時至今日,和中國製造相比,美國製造的水準依舊拉胯。
庫克曾公開說過:“在美國,你要找到技術工人開會,來的人估計塞不滿一個房間,但在中國,你可以輕易找到能站滿幾個足球場的技術工人。”
技術工人短缺,困擾的不只是蘋果。2023年,美國要求臺積電在美開設工廠,也是招不到人,還得緊急加簽,從中國臺灣調上百名熟練工赴美。
此外,在原材料、產業鏈方面,中國製造也是全面碾壓美國製造。
前幾天,有個話題衝上熱搜,“蘋果死守中國絕不是因為廉價”,庫克用幾句話概括了中國製造全方位的優勢。
反觀美國製造,一家曾在美國建廠的製造企業表示:“摸魚的工人,上世紀的中國廠房,幾乎為零的產業配套,層層設防的監管審批流程,極其不配合、效率低下的地方政府,這就是美國製造業的現狀。”
所以大多數華爾街分析師們認為,要在美國完全生產iPhone根本行不通,除非消費者能接受iPhone賣3500美元。
其中有人甚至表示,如果關稅政策持續下去,將使美國科技行業倒退十年。同時美國人民也要被迫感受make America 貴 again了。
崛起的中國製造,曾讓蘋果衝上頂峰。如今獨一檔的中國製造,很可能也將間接幫蘋果逃出火坑。
畢竟當差距過大,再怎麼嘴硬,最終大機率也只能服軟。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本篇作者 祥燎 | 內容運營博文
 主編 |張一弛
今日好書推薦:
大時代的變化,永遠藏在細節裡
讀《論美國》,能幫我們看清美國看清未來
大國競爭,關係到每個人
讀懂對手,才能超越對手!
原價100元,今日金錯刀特價89.6元
一頓飯錢,給自己頭腦充電!
點選下方瞭解更多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