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千淳
編輯 | 劍書
關稅戰升級,第一個被暴擊的巨頭出現了——蘋果,面臨斷鏈時刻。
面對即將砸下的“關稅大棒”,蘋果慌了,上演“打飛的”大逃亡。據《印度時報》爆料,在關稅正式生效前的最後幾天,蘋果緊急調動5架貨機,從印度和中國出發,塞滿了iPhone和配件,飛奔向美國。
“緊急進貨”,正是為了躲開即將落地的關稅大棒。
報道還稱,蘋果已在美國囤積庫存以滿足未來幾個月的需求,試圖在短期內保持價格穩定。
彭博社分析,目前蘋果公司90%的手機在中國組裝,這意味著,蘋果公司將不得不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是自行消化關稅成本,還是將其轉嫁給消費者。
在特朗普威脅再加50%關稅之前,路透社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稱,假如蘋果公司將關稅成本全部轉嫁給消費者,iPhone16 Pro Max的在美零售價格將從現在的1599美元,上漲到2300美元(約合16750元人民幣),價格漲幅約為43%。
面臨全球貿易戰,即使強大如蘋果,也無法全身而退,被一紙關稅打成了倉促逃亡的小兵。
為什麼?

穩不住的盤
最主要的原因,是蘋果太依賴全球供應鏈了。
多年以來,蘋果引以為傲的供應鏈模式是全球化的典型樣本:美國設計,日本和韓國提供關鍵零部件,中國組裝,全球銷售。
富士康、和碩、立訊精密……這些撐起蘋果全球出貨量九成以上的代工廠,幾乎全部設在中國內地。
按照原產地規則,只要是在中國生產,不管蘋果是美國公司還是火星公司,都必須繳納新關稅,沒有例外。如果真的按照加徵104%的關稅來算,蘋果可能面臨一場“滅頂之災”。
蘋果的股價,已經開始雪崩。
自4月2號起,蘋果股價“五連跌”,從223.8美元跌至172.4美元,市值蒸發超過7700億美元,摺合人民幣超5萬億。
僅在4月3日單日,蘋果就暴跌了9.32%,市值蒸發近1500億美元,創2022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

投資者們非常清楚,靠臨時空運搶出來的貨,只能解一時之急。更深層的問題是,蘋果賴以維持高利潤率的基本盤,被狠狠地動搖了。
隨著供應鏈不確定性加劇、零部件成本上漲,蘋果每生產一臺iPhone的成本,都將被迫上升。

全球化賬本
要理解蘋果的困境,得從每一臺iPhone背後的全球化賬本說起。
以一臺256GB的iPhone 16 Pro為例,目前官方售價是1100美元。根據美媒測算,一部這樣的手機,單硬體成本大約為549.73美元,再加上組裝和測試環節,整機成本大致在580美元左右。
這些零部件來源非常廣泛,涵蓋了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個國家。

圖源:玉淵潭天
就算把生產線遷回美國,在本土組裝,蘋果依然需要為大量進口零部件支付高額關稅。且美國的人工成本遠高於中國,本土組裝可能使整體成本進一步攀升。
一臺手機多幾百美元成本,再乘以上億臺的年銷量時,蘋果所面對的,將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巨大壓力。
花旗測算顯示,若無法獲得豁免,蘋果毛利率可能從27%驟降至18%,年利潤或減少78.5億美元。
關稅的衝擊,將擊穿全球果鏈體系,連帶動搖了投資者最根本的信心。

難解的困局
蘋果的危機,特朗普難道不清楚?
他或許認為,只要蘋果願意,iPhone的生產線隨時可以搬回美國,順便還能躲過新一輪關稅。
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就在釋出會上拍著胸脯保證:
特朗普“絕對相信”蘋果能在美國本土生產iPhone等所有裝置。
“我們有足夠的勞動力,有足夠的資源,蘋果已經在美國投資了5000億美元,”萊維特強調,“如果蘋果做不到,他們也不會投入這麼多錢。”
然而,現實中的供應鏈遷移,遠比想象中複雜得太多。
投行Needham的分析師馬丁就認為,即使蘋果決定要將其供應鏈遷回美國,那麼這也將會是一個耗時數年的過程。多數供應鏈專家也認為,要在美國完全製造iPhone幾乎是不可能的。
製造一臺iPhone,背後牽動的是一個跨越十幾個國家、成千上萬供應商的超級系統。
事實上,從2017年起,蘋果就開始了小心翼翼的“分散佈局”。到2023年,印度製造的iPhone在蘋果全球出貨量中的佔比上升到了7%左右(彭博社)。
富士康追加了超過10億美元投資擴建印度工廠,並在越南啟動了iPad、AirPods等產品的新生產線。緯創也將其在印度的工廠出售給塔塔集團,配合蘋果加快本地化製造。與此同時,和碩則在越南加碼建設iPhone元件生產基地。
據《日經新聞》報道,蘋果已經要求所有主要代工廠,將一部分AirPods、MacBook和Apple Watch的產能轉移出中國,以降低對單一地區的依賴。
然而,事實證明,光是把供應鏈轉移到這些地區,就已經是困難重重。
首先是熟練工人短缺。2023年,印度媒體曾曝出,部分新招工人僅接受不到三週培訓便匆匆上崗,導致良率遠低於中國富士康水準。
其次是基礎設施。相比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熟的工業體系,印度的電力、交通、港口等配套設施仍然落後。物流延誤、斷電停產,在印度工廠是常態。
更致命的是供應鏈叢集的缺失。在中國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聚集了超過200家蘋果供應鏈核心供應商,零部件配送基本能做到2小時響應。
而在印度、越南,產業鏈配套企業稀少,任何一顆零部件缺失,都會導致整機生產陷入延遲。
根據Counterpoint的資料顯示,目前超過70%的蘋果供應鏈零部件仍集中在中國大陸,短期內很難被取代。
鐵的現實就是,不管是產能規模、製造質量,還是配套速度,印度、越南目前都無法替代中國製造,更不要說美國本土了。
正因如此,英國《金融時報》才會說,蘋果把自己的命運和中國緊緊連在了一起。

圖源:金融時報
對蘋果來說,供應鏈搬遷並非“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何去何從?
蘋果的危機,只是關稅戰風暴的一個縮影。
在特朗普掄起大棒亂打的背景下,這種全球高度協作、跨境流動的產業鏈結構,反而成了貿易戰下最脆弱的一環。
蘋果不是唯一被波及的科技巨頭,但它的體量最大、依賴程度最深,失血也最明顯。
眼下,衡量市場對蘋果股價波動預期的CBOE蘋果波動率指數(Apple VIX),已經飆到了自2020年9月以來的最高水平。
地緣政治、關稅壁壘、政策不確定性,正逼著越來越多的跨國巨頭重新審視自己的底牌。
透過蘋果這面鏡子,人們能更直觀地看到:關稅戰會如何打亂企業生存佈局,抬高成本、摧毀效率,讓曾經精密無比的全球產業鏈開始斷裂。
蘋果何去何從?恐怕不取決於它自身,而取決於時代齒輪轉動的方向。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