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了“然後”不會說話:好好說話,從娃娃抓起


▲ (人民視覺 / 圖)
全文共1129字,閱讀大約需要2分鐘
  • 其實不是漢語詞彙匱乏,而是從小到大,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對孩子缺乏這方面的培養和引導。孩子從小被要求好好寫字,好好做題,唯獨好好說話這項技能被忽略了。
本文首發於南方週末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於靜
責任編輯|溫翠玲
我的家鄉煙臺素有“雪窩”之稱,每年冬天都會降下幾場大雪。前幾天,又是“一夜滿城三尺雪”,給出行帶來極大不便。放學後去接孩子,看到眼前的大雪封路,好幾個小傢伙走出校門後,都不約而同冒出兩個字:哇塞。
小學生知識面窄,詞彙量儲備不夠,面對此情此景,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順嘴冒出一句口頭禪,用來表示震驚和驚訝,可以理解。但是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現在不少大學生在講述一件事情或者表達某一個觀點時,語言能力堪憂。最常聽到的就是“然後,然後,然後”,簡簡單單一件事情,每一句開頭都要加上個“然後”,好像離了“然後”就不會說話。
一次在家裡看電視,鏡頭前,一名女生正在接受採訪,也是同樣的畫風,最後連我那僅讀完小學三年級就沒能繼續讀書的母親都聽不下去了,一臉疑惑地問:“她怎麼那麼多‘然後’呢?”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這可能就是口頭禪,或者是面對鏡頭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吧。不過不管怎樣,這種講話方式真的讓人不舒服。如果在面試、會談等正式場合,肯定是減分的。
最近又聽到一個新名詞“該說不說”。一名網紅去探店,面對一桌的美食和熱情的老闆娘,頓時陷入“詞窮”。只能用“該說不說”作為字首,“該說不說東西太好吃”“該說不說嫂子真好”,一句話重複多了,再好的美味也讓人沒了興致。
特意查了一下,在某些方言裡,“該說不說”有不得不承認的意思。所以也算不上語病,但是在不到一分鐘的短影片裡,一口氣冒出十多個“該說不說”,估計掉粉的速度比漲粉都快吧。
說話真的是一門藝術。同樣是直播帶貨,有人搞成了商場促銷,全程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炸裂,氣氛倒是有了,天天都是這一套,難免顯得聒噪。有的主播就能娓娓道來,金句頻出,讓人感覺很舒服,很解壓。這就是差距,就好比看到雪,很多人只會用一句“哇塞,好大的雪”來表達驚喜,這時候你如果來上一句“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是不是瞬間就把情緒拉滿了?
其實不是漢語詞彙匱乏,而是從小到大,不管是家長還是學校,對孩子缺乏這方面的培養和引導。孩子從小被要求好好寫字,好好做題,唯獨好好說話這項技能被忽略了。
這項技能雖然與考試成績和升學率關係不大,但是很有實用性,尤其是一個人將來踏入社會後,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會越來越明顯,有人甚至能以此改變命運。還等什麼呢?好好說話,從娃娃抓起。
(作者為山東企業職員)
(南方週末App“hi,南周”欄目期待您的來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