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社長,老梁。
能夠長期持續的婚姻,大體有兩種型別。
一種是功利型(約 80%)。他們是那種並不強烈相愛,卻仍可以長期生活在一起的人。這樣的伴侶大量存在。
功利型夫妻維持關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也可能是因為感知到的「替代方案」質量不佳。也就是認為離開這段關係後的處境或選擇,並不會比現在更好(Rusbult,1980)。
另一種是內在型(約 20%)。
內在型夫妻享受深厚的親密聯結。即使結婚 10 年(或更長時間),他們仍舊報告「對彼此強烈的愛」。
所以說,在愛情這件事上,輕信網際網路噪音會遭遇很多「原來只有我是小丑」的時刻。
比如:在朋友受委屈時學小紅書大聲勸分,但在 2 個月後收到結婚請柬的你。
全世界都在叫「戀愛,狗都不談」,但情人節沒地吃飯的你。
長期且忠誠的愛,並不一定是幻想。
一項起源於 1981 年的縱向研究,在 13 年間追蹤了 168 對夫妻,追溯了他們的婚前困擾,以及從婚姻早期、為人父母到離婚的心理特徵,試圖揭示為什麼有些婚姻能長期持續。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與一個固定伴侶長久而堅定地締結浪漫同盟」是可能的。
但愛是一種動態平衡。在關係中更重要的是:雙方為彼此做些什麼的意願,以及一系列關於愛的行動。
PS:婚姻可以持續下去,不代表成功,也不代表失敗。本文視之為一種剝離評判的中立存在。

歌手劉若英很早就在《後來》中唱過:你都如何回憶我,帶著笑或是很沉默?
帶著笑的人總是傾向於記住伴侶的好處,甚至誇大優點,淡化缺點。
以積極的方式思考伴侶,意味著回憶伴侶時,他們傾向於記住伴侶的好處(而不是缺點張口就來)。
它是強烈愛情的兩個最強預測因素之一(另一個:不在一起時想念伴侶的頻率)。
這不是「戀愛腦」或「選擇性記憶」,而是與學者 Weiss(1980)描述的一種稱為「情緒覆蓋(sentiment override)」的現象有關。研究發現,不滿意、不幸福的已婚人士更有可能用負面詞彙描述他們的伴侶。而對關係滿意的人,似乎可以回憶起比「事實上發生的」更多的積極事件。
特別是在壓力環境中,存有負面情緒的伴侶,依然能從彼此身上體驗到積極情緒,是很難得的韌性——注意,他們不是更快樂,而是在苦樂參半的生活裡更願牢牢抓住快樂。
關於老年夫妻的研究發現,儘管當前面臨種種困難——若老年人仍然記得夫妻關係中的美好時光,將使他們更容易調節自己的情緒(Riehl-Emde,2016)。

▷ 《心靈捕手》

「犧牲」是維持高質量、長期戀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Markman,2006)。
但心理學家發現:「犧牲」能否讓關係變得緊密,與你如何看待犧牲有關。
因為並非所有的犧牲都是平等的。以及,犧牲只有在「主動」的情況下才有意義。
如果犧牲者認為這種犧牲對自己有害,或是出於內疚而犧牲、出於避免衝突而犧牲——那麼自己的抑鬱症狀會增加,關係質量也會變差(Whitton 等,2007)。
愛不是常覺虧本。有利於關係的犧牲沒有「犧牲感」,而是以奉獻承諾(dedication commitment)的方式,主動做出有利於對方(和關係)的決定——體貼對方,願意讓對方快樂。你的犧牲被看到和重視,因此自己也感到欣慰。
比如:
▨ 這段時間你很忙。我會帶孩子到附近玩或去父母家,儘量給你製造安靜不被打斷的空間。
請仔細覺察,你是否在犧牲中感到委屈?是否感覺對方「欠了我一筆賬,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他還」?
如果有的話,看清犧牲的隱形代價,再決定要不要犧牲。

▷ 《去他*的世界》

伴侶在一起花費的時間,即陪伴,或行為同伴(Behavioral companionship)是浪漫關係的核心。
一起買菜、玩遊戲、散步、下棋,或者只是呆在一起說廢話,都可以定義為是「行為同伴」——當你們共同將時間和情感投入在同一個地方,通常意味著關係的「約束性要素」在積累。
「能玩到一起」是 Z 世代的性張力。在一項調查中,年輕人將「共度時光」評為最有可能結婚的原因,甚至比能一起養孩子和財務穩定更重要。
如果你們沒有共同興趣,可以嘗試創造一個新的、對彼此來說都有挑戰的活動(有研究發現,當夫妻共同參與新穎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時,愛會增強)。
請注意,在一起活動的時間或數量都不是最主要的。與婚姻幸福更相關的要素是:彼此都能享受其中(Crawford 等,2002)。
玩《雙人成行》時指責對方喜歡鬼叫的情侶容易分手,打羽毛球時總嫌棄對方接不到球的關係也會破裂的。




眾所周知,親密接觸很重要。性行為與夫妻質量相關,並被視為滿意度的來源(Trudel 等,2014)。
在一份年齡在 20-93 歲之間的已婚人士樣本中,所有過去一年內沒有發生過身體接觸的人都沒有報告「強烈的愛」。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即使沒有發生性行為也能感受到強烈的愛——前提是存在頻繁的親密接觸,比如擁抱和親吻。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對性關係的滿意度,並不主要取決於是否發生性交。而是取決於夫妻是否能夠互相瞭解彼此的性需求、性意願和性感受,並就此設計出一個能夠達成共識的行動方案(Baas 等,2010)。
每個人的性都是一幅地圖,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

▷ 《一樹梨花壓海棠》

願以「共同體」的方式思考未來
▨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會想辦法克服
這幾年,我經常被問30+歲不想上班,想做副業,但找不到方向? 怎樣把個人技能和經驗變成個人事業?如何做個人品牌IP?
前途無量,點個在看
婚戀關係通常伴隨高度承諾。比如:
▨做任何未來計劃時,我們都會考慮伴侶
這種承諾會製造一種「共同的未來感」。不是「我」和「你」,而是「我們」。這會使夫妻發展出一定程度的共同體身份(Agnew 等,1998),它與關係的高質和穩定有關。
這意味著,你不僅僅是希望和對方戀愛,而且「願以實際行動改善關係」。你願意做出個人的退讓,甚至更改個人發展目標,尋求和伴侶的互惠合作(不能像單身的時候那樣,只考慮自己了)。
同時,時間會讓承諾醞釀出更深厚的價值。
在長期關係中,你們有意識地與伴侶聯結,隨著時間發酵而始終保持在一起——這種「保持」本身也會反哺關係,成為關係的穩定性根基(Sternberg,1986)。

▷ 《慢慢愛》
寫在最後
弗洛姆說,愛情只是一種抽象的名詞,誰也沒有見過。實際上,只存在愛的行動。
「愛是一種積極產出的行動。愛是關心、懂得、回應、確信、喜歡。不論愛的是一個人、一棵樹、一幅畫還是一個想法」。
親密關係之路有很多艱難險阻,比起持有「應該找一個什麼樣的人戀愛或結婚」這樣更具「本質論」的觀念——關係是一個持續行動的過程,時而波動,時而倒退。
祝你成為一個動詞。祝你的伴侶也是一個動詞。
祝你們共織一段成熟而具有彈力的關係。千頭萬緒可以流動,跋山涉水靈活應對。
安利時刻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於是我組建了「事業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現在已經有500+多個夥伴在啦。後續在群內,你可以獲得【副業/個人事業/個人品牌/自媒體IP/一人公司】等心法、經驗,以及更多個體新職業賽道和機會等
限時領取,事業第二曲線工具包:✅《100個新職業隱藏新機會》✅《個人品牌定位診斷和測評解讀》
這個群更適合,以下人群:中高層管理者、央國企公務員等體制內、職業轉型者、自媒體IP、個人品牌青年,副業/創業者,不想上班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長的微信,即可進入“第二曲線成長交流群”,申請暗號:第二曲線。


作者:簡單心理
來源:簡單心理
編輯:紫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