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圖 |《愛情神話》劇照
最近一次你感到幸福是因為什麼?因為事業上的成就,還是家庭的溫暖,或者僅僅是忙碌過後,看到漫天的星光?
獲中信出版集團授權,今天我們分享《幸福的方法》中的部分內容,藉此和你一起討論:
如果把「幸福」作為一種人生價值,甚至人生目標,我們的生活會怎麼樣,我們的親密關係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來源:《幸福的方法》
作者:泰勒·本-沙哈爾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團
1.人生的終極財富
當我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我們的標準是金錢。我們用金錢去估計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在這一過程中,所有不能轉換成金錢的部分都被認為與公司的價值無關。因此,衡量商業成就時,金錢就是終極財富。
人和事業一樣,也有利潤和虧損。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既不是金錢,也不是名譽、聲望或權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應該是幸福。
金錢和聲望在幸福面前並沒有固定的價值,但為什麼它們的魔力如此之大?這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它們可以帶來幸福。金錢和聲望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如果無法帶來任何幸福,那麼沒有人會去追求它們。好比在商業中,資產只有在換算成錢時才有價值。同樣,聲望和金錢都只是實現幸福的手段。
有趣的是,我們經常搞不清楚目標和手段的區別,而往往透過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手段)。
當社會上普遍認為財富的積累才是人生目標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犯這類錯誤。並不是說賺錢或存錢是錯誤的,物質上的富有可以幫助個人甚至社會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錢上的保障,可以讓我們向不喜歡的工作說「不」,或者不為賬單而煩惱。同時,賺錢的慾望也可以成為積極的挑戰,甚至給我們啟發。
但是,金錢本身並沒有價值,只是因為它可以帶來一些快樂的體驗,物質本身並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或精神上的財富。
研究顯示,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係不同於我們通常的認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做的幸福調查中,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s)發現,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極為貧困的地區,這些地區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
此外,還有報告指出,在過去的 50 年裡,許多國家的人都越來越富有,但幸福指數不僅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近幾年也將注意力轉移到有關幸福的研究上。在他的研究中,卡尼曼幾乎沒有找到幸福和財富之間的必然聯絡——
「大部分人會認為高收入等於快樂,但事實上這個說法是極為虛幻的。高收入的人會對生活比較滿足,但不會因此比其他人更幸福,他們甚至更容易緊張,也不太會享受生活。收入對生活的影響是短暫的。我們認為,人們之所以會過度宣揚收入是幸福的標準,是因為他們用傳統的視角衡量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
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在富有之後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過程中還要沮喪。
許多成功的人都經歷過萎靡不振,在實現渴求的成功後反而更不開心。在成功之前他們可能也有過不開心的日子,但他們一直相信,只要成功了就會得到幸福;可是當他們達到目的時才發現,原來所期望的幸福根本就不存在。此時,他們感到自己的幻想(物質和地位可以帶來永久的幸福,這也是很多普通人的幻想)破滅了,繼而陷入「現在怎麼辦」的迷茫中。
在發現所有的努力和犧牲並不能帶來幸福後,他們一個個都掉進了「習得性無助」的深淵,一些人認為世上再沒有任何東西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於是去找尋另外一些毀滅性的消除痛苦的方法。
既然物質財富無法使人幸福,那麼我們為何仍對它如此痴迷呢?為什麼獲得財富可以超過尋找生命的意義呢?為什麼我們以物質為標準做決定時可以那麼自然,而以內心的幸福為標準的時候卻這麼困難呢?
從進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人類遠古的歷史影響了我們現在的行為。
在原始時代,更多的物質資源決定著人類是否可以度過下一個嚴冬或免受自然災害,因此儲備成為一種習慣。時至今日,很多未來已經相當有保障的人仍然在拼命儲蓄。儲蓄不再是為了生存,而僅僅是為了儲蓄。我們不再為生活而儲蓄,而是為儲蓄而生活。
在做決定和判斷的過程中,人們通常也習慣性地先考慮物質,主要原因是物質容易計算。我們習慣性地對物質做出評價,比如財富和聲望,而非基於難以衡量的情感或意義。我們所羨慕的只是物質。有錢人因為他們的財富被尊敬,就好像物質變成了唯一標準。我們會用物質收入衡量我們的成果,例如我們「賺了」多少錢。
就像勞倫斯·博爾特(Laurence G. Boldt)在《禪宗與生活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Making a Living)裡說的,「社會教給我們的道理就是物質至上,只在乎那些可以計算出來的東西。」
房子的價值可以用錢衡量出來,而我們對家庭的愛不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在書店可能僅賣10美元一本,但它給每個人帶來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2.幸福大蕭條
就像公司會破產一樣,心靈也有可能破產。有收入才能維持經營,但前提是收入必須超過支出。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你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終極財富」上就贏利了。長期的抑鬱也可以被看成一種情感破產——負面情緒持續的時間和強度完全壓制了正面情緒。
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例如情感大蕭條)。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多,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會逐漸走向幸福的「大蕭條」。就在科學和技術大步向前邁進的同時,我們在情感和情緒方面卻在不斷倒退。
不幸的是,這種形勢目前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
在《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書裡,作者丹尼爾·戈爾曼(Daniel Goleman)
指出,在 20 世紀,每一代人的心理壓力指數都高過他們父母那一輩——不光是指沮喪,還有其他症狀,諸如無精打采、頹廢、自怨自艾及強烈的絕望感。
戈爾曼提到的正是當今社會越來越普遍的情感破產症狀。所謂強烈的絕望感(虛無主義)來自人們對自身的絕望,覺得自己根本無法克服這種情緒狀態。
如戈爾曼所說,「焦慮的時代」 曾是20世紀的別稱,到了21世紀,它已經開始轉變為「哀傷的時代」。
在《活出生命的意義來》一書中,維克多·弗蘭克爾稱,20世紀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存在虛無」,並且指出他有25%的歐洲學生以及60%的美國學生感到自己就活在這種「存在虛無」中,那是一種從內心產生的空虛感。
今天的情況比弗蘭克爾在1950年寫書時更為嚴重,早先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一點。1968年,針對美國大學新生所做的調查顯示,41%的人想賺大錢83%的人想要追求有意義的生活。這個情況在1997年時反過來了,75%的人選擇賺大錢,而只有41%的人想追求有意義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人將物質放在首位,越來越多的人感受不到幸福,社會整體所面臨的情感破產危機顯得更加嚴重。
幸福從來都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須在個人及社會問題都解決之後才能追求的東西。提升幸福感不僅能改善個人的生活質量,也能讓世界成為一個更和平、更美好的地方。
埃德·迪納和馬丁·塞利格曼這兩位積極心理學界的領袖人物研究了一些「非常快樂的人」,並且將他們和「不快樂的人」 做了比較。在外在因素中,唯一能夠區分兩種人的因素就是他們是否具有廣泛而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與朋友、家人和愛人共享美好時光是幸福的必需品。
與我們關心的人和關心我們的人一起分享人生經歷、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義並安撫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充滿了樂趣。17 世紀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說過,親密關係可以「將我們的快樂加倍,將我們的痛苦減半」。亞里士多德也說過「沒有友誼就沒有幸福」。
可見,人際關係對個人幸福來說非常重要,其中浪漫的親密關係是幸福真正的基石。在總結對幸福的研究時,戴維·邁爾斯也認為,「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緊密的、平等的、共同成長的、維繫終生的親密關係。」
與浪漫的愛情關係相比,沒有任何其他的主題能如此頻繁地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包括詩詞、科幻書籍、非科幻書籍),或者被如此廣泛地討論(餐廳、學校以及沙發上)。同時,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誤解也是最深的。
3.親密關係也是一種交易
有時,即使深信跟適合的人在一起可以獲得幸福、長久相愛,人們也可能會變得不開心,主要原因來自對伴侶、孩子或是婚姻的責任感。他們錯誤地相信「犧牲是一種美德」,但他們忽略了一個要點,那就是:如果只是為了別人而維持親密關係,那麼遲早會感覺挫敗與不幸福。
開始時也許不覺得,但慢慢地就會發現自己的快樂、意義被伴侶剝奪了;再往後,就會覺得與這個人在一起是迫不得已的,而不是心甘情願的,這樣的態度會慢慢影響對方,以致最終對感情絕望,不再獲得快樂和意義。
就算在雙方彼此深愛的情況下,如果把犧牲和愛並列,認為犧牲越大愛得越深,那麼幸福也一樣會受到影響。要知道,當對方需要你為他 / 她付出時,無論金錢、時間還是感情,這都不是一種犧牲;當我們愛一個人時,我們會感覺到幫助對方也就是幫助自己。
像納撒尼爾·布蘭登提到的,「為他人付出是為了讓自己生活得更好,這是愛情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裡所說的犧牲是指一個人放棄自己的幸福。
比方說,妻子為了配合丈夫海外的工作而放棄一個她深愛的、別處無法找到的工作,這就是犧牲。由於這份工作對她有核心價值的意義,是讓她有使命感的工作,所以放棄它等於損害了她的幸福。
同一情況下,如果妻子只是請一星期的假來幫她先生完成任務,則不算犧牲,因為她並沒有放棄任何核心價值的東西,所以也就不會損害到自己的幸福。再者,由於她和他的幸福是綁在一起的,當其中一個人幸福時另一個人也會幸福,甚至更快樂,所以幫助對方也就是幫助自己。
當我們很難分辨一個選擇到底是犧牲還是有助於雙方的成長時,唯一的甄別方法就是在感情中以雙方的幸福為標準去衡量一切行為。
兩人的關係其實就是終極財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幸福的交易。就像所有的交易一樣,在雙方都獲益的情況下才是一筆成功的交易。當其中一人在終極財富上受損時,當他為了對方不斷付出時,結果就會使兩人都不幸福。為了能讓這筆交易成功,我們必須確定這種交易是對等的。
心理學家伊萊恩·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
專攻兩性關係問題,她指出:
人們在兩性關係中既不喜歡「佔便宜」,也不喜歡「吃虧」。
當兩人覺得感情公平時,雙方都會比較滿足,而且關係也比較容易維持下去。
這並不代表兩人需要賺得一樣多,在這裡,平衡點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用終極財富來衡量的。當然,在任何兩性關係中,妥協都是無法避免的,是正常的。
有時候為了另一半多付出一些也是必然的。但從整體來說,這段關係必須同時為雙方帶來幸福,兩人必須在結合後過得更幸福。
在美國,將近40%的婚姻走向了離婚的結局,這個資料對我們維繫長久感情的能力來說,並不是一個好訊息,特別是我們發現,剩下的60%即使沒離婚,也不一定幸福。這難道說明人類不適合長期的親密關係?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就像抑鬱症患病率上升的統計數字不能說明人生來就是不幸的一樣。
有時候離婚的確是最好的選擇,並不是所有的伴侶都是般配的,有時他們長期相處下來也確實無法和睦相處。通常分開的原因來自對愛以及愛的表現的根本分歧。
大部分人把性關係當成真愛,這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性的關係,是無法長久的。無論一個人的伴侶如何有吸引力,兩人之間怎麼「來電」,那些最初的興奮感以及肉體上的誘惑遲早都會消失。新奇的東西對我們的感官確實有刺激的作用(「新鮮感會產生性興奮」),但雙方互相熟悉之後,這種刺激感早晚會消失。
兩個人彼此間的熟悉其實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會使新鮮感降低;但另一方面,熟悉你的伴侶,真正去認識他,則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透過這種方式,能夠使愛更好地成長,同時也會帶來更和諧的性生活。
在《婚姻的熱情》(Passionate Marriage)一書中,性治療師戴維·施納屈挑戰了傳統觀念中認為性僅僅是生理能量的觀點。
經過多年對兩性關係的研究,他證明了性生活是可以變得更和諧的,但前提是我們的目標以真正理解彼此為基礎。
施納屈指出了培養真實親密關係的方法,那就是必須將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非「想被認可」上。
進行深刻的自我探索是保持愛情和熱情的必要條件。我們必須開啟心靈,與伴侶分享自己最深刻的需求和恐懼,甚至性幻想和生命的夢想。除了讓伴侶認識到自己的努力,還要嘗試真正理解對方。在此,我們可以設計一張愛情地圖,針對自己伴侶的世界,幫助我們深入瞭解親密伴侶的價值、熱情、想法以及期望。
彼此理解是一輩子的事情,我們永遠都可以發現並找到更多真正的理解。這樣,兩性關係也會變得有趣、刺激並且不斷成長。如果我們將注意力轉向去理解對方以及被理解,那麼兩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無論是一起吃飯、照顧孩子或是性生活,都會變得更快樂、更有意義。
導致親密關係破裂的一個原因是,人們誤認為找尋合適的伴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然而,美滿姻緣的第一要素以及最有挑戰性的事,並不是找到那個「合適的人」(我並不相信世界上只有一個真正適合你的人),而是一段你用心經營的親密關係。
這種把尋找看得比經營更重要的錯誤觀念,有一部分來自浪漫的電影中那些兩人經歷了許多困難和考驗才能在一起的故事。
在電影結尾時,一對情侶終於走到一起,以熱吻落幕,他們是否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不得而知。問題是,實際生活與電影中的情節有很大出入,通常愛情電影落幕的時候,真正的生活才正式開始,真正有挑戰性的往往是以後能否幸福美滿。
把找到真愛當成永久幸福的錯誤觀念,很容易使兩人忽略日後旅程的重要性。想想看,如果你找到了你夢想中的工作、夢想中的工作地點,那麼之後你會不努力工作嗎?想當然的心態當然會帶來失敗。
在感情生活上,道理也是一樣的:愛情裡有挑戰的日子是在柴米油鹽開始之後。在兩性關係裡面,值得費心努力的「工作」就是用心經營親密關係,力求在這場人生終極財富的交易中,雙方都是贏家。
一起聊聊:
-
你認可作者關於「人生終極財富是幸福」的定義嗎?
-
你認為親密關係中最重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