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越有錢越焦慮?

《經濟學人》雜誌指出:中國的中產階級有2.25億人,他們是目前全球最焦慮的人。該文對中國中產階級的定義是:“家庭年收入在1.15萬到4.3萬美元之間的人,即家庭年收入8萬到30萬元人民幣之間的群體。”
在傳統的經濟學定位中,中產階級是社會金字塔的中間部分,“他們大多從事腦力勞動,受過良好教育,具有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中產階級有時間追求高質量的生活,而且對自己的勞動、工作物件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
但在中國,這部分中產已經成了焦慮的代言人,名副其實的“中慘”。
《玫瑰的故事》
時刻擔心職業道路終止
Tina,36歲
高工薪雙職工家庭,不敢要孩子。越升職越焦慮,工資越高焦慮值越大。
疫情前,我們從郊區搬到了城裡,房貸還沒還完呢,結果房價跌得譜,還沒法跑路,咬著牙也得堅持。我和我老公加一起年收入100W,在一線城市勉強算中產,房貸一年還40w。平時消費也比較高,沒有大額存款。
我們兩個人的工作非常非常忙,年齡也不小了,想在40歲之前職業晉升到自己滿意的位置,我愛人今年升職了,他更忙了。我的行業更新換代比較快,雖然我掙得沒有他多,但是壓力會比他大很多。
焦慮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怕被落下”,身邊朋友有很多40歲被最佳化的,之後好幾年也找不到工作,我不想變成那樣,工資越掙越多我只能越來越努力。
我們倆不是丁克,就是不敢要孩子,掙得越多時間越少,也沒時間要孩子,可能還得更努力一些,有大額存款了,才能有底氣進行下一步規劃吧。
越有錢越想跨越階層
小Q  29歲
父母給買房買車,新一線城市年收入50W+,固定存款近200W,想高嫁。
《愛的二八定律》
我總覺得我不算中產,在杭州我能活的沒有壓力,因為房子車子票子都是我父母給我的,以前戀愛腦,現在比較現實啦,想嫁得好一點。(小Q前年剛結束異國戀,最近開始頻繁相親。)
可以說我虛榮,因為我想過得更舒適一些,我也覺得我可以過得更好(她提到了配得感)。我本身是做自媒體的,現在賺得錢比較快,但是吃流量這碗飯不穩定,相比在工作中卷,我更希望在家庭中卷,可能獲得的“收入”更穩定。
我自己的生活水平就在這裡,雖然現在我自己掙得越來越多,但也會很焦慮,害怕有一些失去了這一切,需要一個能依靠的穩定的家庭支援,1+1>2是我最好的選擇。當然也不是要找超級富豪,至少找一個比我條件高一些的,兩人一起做些事情,可能機會會更大一些。
我不是盲目相親,除了經濟條件之外,我還要考慮性格、人品還有對方家庭環境,不單是嫁給有錢人,而是嫁個對的人。我沒遇到過特別奇葩的相親物件誒,都比較有分寸有禮貌,但是篩選過程很快,互相不浪費時間也蠻好的。另外,還是會有些年齡焦慮的,想要高嫁也不容易,只能希望以量取勝了。
上有老下有小,太害怕跌落
Leo  46歲
北京,上有老下有倆娃,淨資產5000萬+,焦慮到睡不著錢越花越多。
吃到了時代的紅利,零幾年那時候做生意比較簡單,拿到資質就很好上手,財富很快積累了。但是掙得越多越不敢停下,一是擔心過了這個時代紅利期錢不會那麼好賺;二是家庭支出越來越高,孩子越來越大,國際學校的花銷高,倆孩子學費50W每年,再加上假期遊學和平時課外費每年花銷數額就比較大。我們也不想讓孩子在國內卷,未來孩子去國外讀書生活都要提前留出錢來。
我是做傳統行業的,這些年網際網路的發展,想要不被落下,必須是要轉型的,增加了電商部,增加人力增加專案,投入得不少,但是回報並沒有很顯著,現在還是要靠老業務養新業務。財富每年是在增長但是漲的太慢了,速度都趕不上我兒子換興趣班。
你說我沒有錢吧,也不是,其實我一直是賺錢的,而且是越來越賺。但是越有錢就覺得錢特別毛(東北話:錢不抗花的意思)。這兩年還把我父母送去三亞養老,400多萬買了房,定期打錢。現在老兩口身體還挺好,但是為了以後醫療費我也得努力賺錢。花錢的地方越來越多,錢也越來越不禁花。總感覺不夠掙不夠花。
年輕的時候有在努力想要跨越階層,但是被現實打敗了,今天這個時代我就在這個層次不退步就滿足了。
面對上有老下有小,加班失業職場35大關,房貸車貸教育醫療,雞娃……如影隨形的壓力籠罩著中產們,生活與期望的落差越大,越有錢反而越焦慮。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也會引發更強烈的負面情緒。你以為你是故事的主角,其實你只是“經濟學現象”的註腳,越有錢越陷入經濟學魔圈。
《我在他鄉挺好的》
根據前幾年的調研發現,人的年收入在28w以上,隨著收入的提高,幸福指數並沒有太大的變化。有時候,焦慮感是被販賣出來的;有時候,焦慮感是環境造成的;有時候,焦慮感純粹是被比較出來的。
所以有錢了你還會焦慮麼?
撰文 CW
編輯 回收不鏽鋼臉盆
排版 紫蘇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