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當你老了,躺在病床上面,無依無靠時,你就會明白,這輩子最親的,並非血脈至親,竟是這3樣東西

你做我的朗讀者   我做你的擺渡人
戳藍字一鍵關注擺渡人
每晚21:39
無論你在哪裡,請記得開啟手機。
點選播放即可收聽主播朗讀音訊
文:木槿
來源:聽書369(ID:tingshu3690)
// 擺說 //
終於終於,擺渡人有新的個人微信了。久等了,擺粉。
快加我,一起聊撩吧~微訊號是:baiduren156
還可以關注我的微博 @擺渡人daily 。平常會分享一些我生活中的趣事哦。
等你們哦~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講述了表弟寧賽葉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
寧賽葉三十歲了還在啃老,抽菸、喝酒,都靠父母供著。
他的父親退休之後,本該靠著退休金頤養天年,卻為了不爭氣的兒子在外給人看大門;
母親七十多歲了,每天去冷庫扛活,清早出發,晚上回,中午啃著窩窩頭。
他卻整日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眼高手低。
嘴上信誓旦旦地宣稱“有了錢,會加倍報答父母”,實際所行盡是不孝之舉。
大年初一到正月初八,他帶著狐朋狗友金希普在家裡喝酒、吃飯、居住,把家裡吃了個底朝天。
父親聽信了金希普的大話,以為能在市裡為兒子謀個差事,七拼八湊兩萬元交給金希普去辦事。
等了半年都沒有訊息,父親才知道被騙了,氣著去派出所報案,卻一無所獲。
時隔5年,有心臟病的父親去世。
直到老死,寧賽葉都沒有為自己的父親盡過一天孝,讓他省過一天心。
人在年輕時,總以為子孫靠得住;
當你真正老了,躺在病床上就會明白,晚年靠得住的並非血脈至親,而是這三樣東西。
-1-
珍貴回憶,是晚年精神的寄託
你知道老年人花錢找人代寫回憶錄事件嗎?
據瞭解,回憶錄萬字收費在3000-6000元之間,一部5萬字的回憶錄可收取3萬元。
在專業代筆回憶老人生平的歷程中,講述者時而淚眼婆娑,治癒著內心的創傷;時而展露笑顏,重拾回憶裡的感動和美好。
高價代寫與節儉的老年人形象反差的背後,是老年人迫切需要被看到、被理解的精神需求。
60歲以後,人的身體機能逐年遞減,標誌著人體進入全面衰老階段。
很難像年輕時到處旅遊,結交新朋友,和外界聯絡越來越弱。
子女有了各自的生活和家庭,老年人面臨退休、親人離世等人生重大變故。
加深了他們心中的不安全感、孤獨感和失落感。
此前珍貴的回憶,正是他們晚年生活的精神寄託,安撫著他們的內心。
前兩天,刷到一則令人淚目的影片。
影片中,一位奶奶飯桌前擺放著逝去老伴的遺像,奶奶為遺像前一碗滿滿的飯菜中夾入了一根雞腿。
老伴走後13年,奶奶依然記得今天是他的生日,還為老伴做了他最愛吃的雞腿。
老伴不在的日子很苦,很煎熬,但是回憶裡曾為他燒雞腿,陪他一起吃雞腿的日子卻是幸福的。
這一刻,回憶不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具象化的情感滿足和心理慰藉。
正如文學巨匠勞拉卡爾帕金所說:
“每個人的回憶,都是獨一無二的寶藏。
無論是與故土的深情,還是家庭的溫馨,都蘊藏著無盡的價值。”
電影《飛屋環遊記》的主人公卡爾,他在晚年透過回憶與妻子的美好時光,重拾繼續前行的勇氣和動力。
妻子雖然已經離世,但她的精神和愛仍然伴隨著他繼續生活下去。
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後,楊絳在痛苦和思念中掙扎了四年。
她最終在92歲高齡下,拿起筆,寫下了《我們仨》這本回憶錄,記錄了這個家庭過往63年的生活點滴。
從和錢鍾書相遇、到共赴英國留學、生下女兒,直到女兒和錢鍾書去世的全過程。
一家三口的故事,躍然紙上,溫暖動人,哀而不傷。
正如書中所寫:“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雖然這個家只有楊絳一個人,但丈夫和女兒留給她的回憶卻一直陪伴著她,直到她離開人世。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他的時間觀理論中提到:
“人們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時間觀念。
老年人往往更注重過去積極的時間觀,即透過回憶過去的美好時光獲得滿足和幸福感。”
年輕人喜歡展望未來,是因為他們還有大把時間去經歷、去感受、去擁有和失去;
老年人喜歡回憶過去,是因為他們的生命列車即將到站,只能靠著回憶再重溫整個人生。
那些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年輕時所經歷的所有事情,都是為晚年生活積攢的回憶碎片。
你對生活的每一次熱愛、每一份努力經營,都將成為晚年時光的點點星光,陪伴你走過每一段黯淡的路途。
-2-
身體健康,是晚年幸福的源頭
弘一法師曾說過:
“人到晚年,能依靠的不是子女,守住自己的健康,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歷經千年總結出來的智慧箴言。
身體健康,才是一個人晚年幸福的源頭。
想起白巖松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麼一段話:
“人一定要學會儲蓄健康。
養老不容易,平均的預期壽命已經到了八十五,你六十歲就開始進醫院,不停地進,一直到八十五,這二十五年是個多麼艱苦的過程。
如果我們活到八十四,但是我們八十才進醫院,你的生命質量又是如何呢?”
答案不言而喻。
你身體健康了,兒女不受累,他們才能安心經營事業和生活,家庭氛圍也因此和睦溫馨,豈不美哉。
你身體健康了,少花醫療費,看病的錢就能花在充分享受退休後的悠閒時光上,豈不樂哉。
你身體健康了,自己不受罪,基本生活能夠自理,才能體面地老去,有尊嚴的活著,豈不快哉。
別等到一場大病後,才懂得健康的可貴。
李開復在52歲生日來臨前,對外宣佈自己患上了淋巴癌。
以前的他,經常熬夜,是個工作狂人;
生病後的他,告誡人們健康和勤奮並不衝突。
每週一定要抽出3-4個小時用來維護自己的健康,不要像他一樣後悔。
健康和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你怎麼對待自己的身體,多年後身體必然給出相應的反饋。
你若想行動自如、思維敏捷、神采飛揚,就要早早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比如不熬夜、不久坐、常運動、吃得健康、心情愉悅……
我國“眼科泰斗”張效房,104歲的他精神矍鑠,仍然在工作。
每天騎著他的小電車上班,長達37分鐘的脫稿演講,聲音洪亮、感染力強。
他從不吃補藥,一碟青菜是每日必備品;
早飯後不著急出門,再睡10分鐘回籠覺;
午飯過後,先看半小時報紙,再午睡20分鐘;
每隔45分鐘就要休息一下眼睛。
他還總結出了“五要六不”養生口訣,簡單實用,值得大家學習:
五要:要說、要笑、要唱、要跳、要俏;
六不:心不煩、腦不閒、嘴不饞、腿不懶、酒不貪、煙不沾。
你的健康你負責,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把關人。
守住健康的及格線,築牢健康的防護堤,才能搭起幸福的通天梯。
-3-
物質財富,是晚年體面的保障
莫言在《檀香刑》中說過一句很現實的話:
“都說是人活一口氣,還不如說人活一口食兒。
肚子裡有食,要臉要貌;肚子裡無食,沒羞沒臊。”
人老了以後,穩定的收入,舒適的居住環境,就是安享晚年的基礎保障。
住子女家不如自己有套房,這樣就不用看晚輩的臉色小心翼翼地生活,不用為了迎合晚輩的生活習慣而委屈了自己。
靠子女不如自己手裡有錢,有時候錢換不了孝心,但是能讓你有飯吃、有衣穿。
即使難以自理,也可以花錢請保姆或護工照顧自己的日常起居,每天還能有人陪著說說話,不會太寂寞。
熱鬧的農村集市上,有一位86歲的老人,衣衫襤褸,靠賣菜維持生計。
有人和老人閒聊問起他的兒女時,老人忍不住痛哭,老伴去世十多年了,一直都是自己在家。
只有二女兒有時會給些錢,兒子在外地,對他不管不問,就連過年都是獨自一人。
有好心人想給老人買肉吃,他張大嘴表示自己沒有一顆牙,換牙太貴了,每天吃豆腐勉強活著就行。
晚年兒女孝不孝順,全憑良心;自己手裡有錢,才能掌握生活的主動權,不至於寸步難行。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金錢除了不用讓你為了溫飽奔波,滿足日常開銷,還能滿足你的精神需求。
提供多種可供選擇的生活方式,支撐你的愛好。
比如愛好攝影,你就能透過上老年大學學習專業的攝影課程,買相機拍照,記錄生活;
也可以約上三五好友一起跟團旅遊,領略各地的壯麗山河和風土人情,於旅行中收穫積極樂觀的心態;
對於那些更傾向於安靜活動的老人,平時還能透過閱讀、寫作、繪畫等方式來充盈自己的內心世界。
如果你不想面對人還在,錢沒了的窘境,就一定要儘早儲蓄養老金,合理規劃財產,學會多存少取。
曾看過一個採訪,話題是:“人老了,手裡有多少存款才能活得體面?”
70歲的張大爺,是一名退休教師。
他覺得手裡至少要有足夠支付未來十年生活費用的存款,才能應對未來出現的意外情況。
退休前,他制定了一份科學的理財計劃,將財產進行合理配置。
張大爺說:
“我年輕時就知道要為自己的晚年做打算,所以一直注重理財和儲蓄。
現在看來,我的努力沒有白費,晚年生活能夠過得比較體面。”
養老需要未雨綢繆,我們無法選擇出身,但可以將晚年命運攥在自己手中。
-4-
《了凡四訓》裡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前方路漫漫,人生的旅途,走到最後,陪伴你的人只會越來越少。
只有提前為自己鋪好退路,未來才能有路可選。
新的一年,願你能認真過好每一天,多記錄,收集回憶;
注重自己的身體,多運動,保持活力;
及時安排養老規劃,多儲蓄,增添安心。
-End-
作者簡介:木槿。本文首發:聽書369(ID:tingshu369),用你的耳朵,保護你的眼睛,每日聽名著,讀好文,百萬書友的共讀平臺,美好生活,從這裡開始!轉載請聯絡聽書369。


親愛的
在兵荒馬的朋友圈
謝謝你不是為我而卻能為我而
如果不能渡你上岸,我願陪你數盡人生波瀾。
你的每次分享,就像給擺擺 一個愛的抱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