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一部皮克斯原創動畫大片上映了。

本片是今年豆瓣最值得期待外語電影第9位,同時,這部影片製作成本都有1.5億美金,加上營銷成本,應該妥妥過兩億了。
而幕後製作陣容也有很多熟悉的名字,就像海報上面寫的:

你看都是熟悉的動畫經典與幕後金牌團隊,按理說,怎麼也該是暑期檔熱門動畫大作吧。
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這部原創動畫大片,可能是要涼了。
比如,影片今天內地正式上映,但是,無論排片和預售都不是特別理想,只有:

是的,今日到現在,預售票房100多萬,全天預計票房600多萬,排片只有8.9%,遠不如今日上映的另兩部新片(柯南和F1),作為皮克斯大片,尤其投資這麼高,其實也挺涼的。
當然,也有人說了,現在好萊塢大片在內地都不行,這部不受歡迎也正常。
之前豆瓣也有評論表示

怎麼說呢,我確實不太懂民間無線電文化,但是,這部影片,在北美以及其他國家的票房,其實也不太行。
因為,其實影片6月20日就在北美以及很多國家和地區上映了。
北美首周票房只有2084萬美金,甚至不如已經上映了一週的《新·馴龍高手》,也不如恐怖片《驚變28年》。
影片北美首周票房只能排第三,

影片的票房表現也被認為是“災難性”的,並創下皮克斯30年曆史上最差的開畫紀錄,甚至低於2023年的皮克斯動畫片《瘋狂元素城》(該片北美首週末票房2960萬美金)。
當然,也有媒體認為,本片似乎可以憑藉相對出色的媒體和觀眾口碑,走走長線放映,興許也能像《瘋狂元素城》那樣,最後全球賣個幾億。
但是,這樣的票房成績,無疑會進一步加劇皮克斯在原創電影上的困境,使其未來更傾向於製作續集(如《玩具總動員5》《超人總動員3》《尋夢環遊記2》)而非原創專案。
也就是說,皮克斯出品的這個金字招牌,也越來越沒有那麼靈了。

當然,如果僅僅把影片的票房失利歸為原創電影的失敗,倒也不完全準確。
雖然本片北美的媒體評價並不算特別差,爛番茄也有83%的媒體評分新鮮度。但整體的觀感,其實仍是那種不溫不火的片子。
估計之後豆瓣開分,影片的評分也會跟之前7分出頭的《瘋狂元素城》類似吧。
你說這個是爛片吧,那絕對不至於,畢竟皮克斯出品還是有其質量保證的。

但,用以往那些皮克斯經典的標準來期待這部新片,那你一定會失望。
整體的觀感,這還是一部兒童電影,就好像本片PG的分級一樣。據統計,兒童觀眾還是很喜歡這部電影,尤其5-7歲的觀眾群,非常愛這部電影。
這或者也是問題所在,影片確實稍微有些低齡了,所以,像我這種中老年觀眾,就很難再從這樣的電影中獲得樂趣,甚至,會覺得有些無聊。
不過,也是這個原因,使得影片的票房無法做更大範圍的拓展,最終只能在小範圍傳播,吸引小部分低齡觀眾,併成為皮克斯歷史最差開畫影片。

歸根到底,還是影片太保守了,即便這是一部原創電影,但影片在劇情設定上,還是非常俗套與熟悉,基本沒什麼新花樣,無論是情感深度,還是敘事複雜性,都遠遠達不到皮克斯昔日經典動畫的水平。
雖然,影片是一個關於孤獨、自我認同、歸屬感等主題的片子,還是挺有社會意義的,但是整個故事的傳達還是太簡單和想當然了,解決矛盾的方式也非常理想化。
最終,也僅是一部人畜無害的兒童電影。

而一開始在關注這部動畫片的時候,我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本片的編劇和導演中有阿德里安·莫利納的名字,也就是《尋夢環遊記》的聯合導演。
但稍微瞭解了一些影片的幕後,才明白,其實是另一件事。
《地球特派員》最初計劃是一部更具自傳性質的電影,這與2020年左右的皮克斯的電影風格一致,那時候他們的許多作品都帶有強烈的個人情感和自傳色彩。
而影片原定由《尋夢環遊記》的聯合導演阿德里安·莫利納執導,故事靈感來源於莫利納自己的童年經歷。
他小時候也曾感到孤獨,但在進入加州藝術學院學習動畫後,透過創作和社交克服了這種孤獨感,而影片則計劃藉助這個主題講述劇情,在2023年6月還曾公開發布了一支預告片。
而之後,皮克斯首席創意官彼特·道格特決定改變公司未來的創作方向,從聚焦個人故事轉向更具普遍吸引力的故事,以迎合更廣泛的觀眾群體或提升商業潛力。
因此,影片的劇情和風格也被大幅修改,以適應新的創作目標,且改變了原先的自傳性質。
同時,導演阿德里安·莫利納不再擔任本片的導演,而是參與《尋夢環遊記2》的聯合導演工作。
《地球特派員》的導演工作交由《青春變形記》的導演石之予和短片《洞穴》的導演瑪德琳·沙拉菲安接手。

當然,我們也不清楚,最終的版本,會與當初更個人的版本相差多大,但從現在這一版來看,顯然不是很成功的。
或者說,為了照顧更廣泛的觀眾群體和提升商業價值,反而使得影片成為皮克斯歷史開畫最差。
這也應了那個道理:目標過於明確,反而會失去目標。

雖然,並不懷疑影片最終還是會有些朋友喜歡,評分也不會特別慘。但以皮克斯的標準,這顯然不是一部太能讓人記住的作品。
包括本片的票房成績,應該也不會很理想。
當然,如果家裡有小朋友的觀眾,倒是可以考慮帶孩子看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