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AI有多火,不用我多說。
從最初橫空出世的ChatGPT,到後來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豆包、Kimi、文心一言,再到今年大火的DeepSeek,大事小情問AI,早已成了許多人的常規操作。
大家發現,這些工具給出的回答,邏輯清晰、措辭考究、步驟詳細,尤其是今年年初問世的DeepSeek,拿捏人情世故很有一套。

然而,在這股熱潮之中,也有不一樣的聲音出現。

就我自己的使用體驗,AI雖然不完美,但真的很強大。
這些天,我一直在使用幾大AI工具。問了它們很多問題,有的是比較具體的結構性問題,有些是比較複雜寬泛的、甚至模糊問題。
它們的回答很有趣,有些讓我很驚喜,摘幾個分享給大家。
生1個孩子還是2個孩子好?
二胎媽媽心裡早有答案,但還是忍不住想問一下。
從DeepSeek的思考過程來看,它試圖分析我的身份,不偏不倚地指出只生1娃(生2娃)的優勢,進而引導我自己做出決定。

答案中羅列的優缺點,正是許多父母同自己(或家人)討論時會用到的“論據”,將它們梳理成點,會更方便大家作橫向對比。

最終的建議也很有水平,不僅指出“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更跳脫問題本身,點明“父母的情緒穩定性和教育質量,比單純的數量更重要。”

當然,當我們結合生活經驗來看這個答案,就會發現其中有不少待商榷之處。
比如,獨生子女會不會覺得自己孤獨?多個子女一定能分擔贍養責任?這些都需要打個問號。

再比如,最後建議中,觀察期為何要設定為2-3年。
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父母很可能無法評估養育一個孩子的體驗。
退一步講,即使有了充足的體驗,能不能作為參考也需要慎重,畢竟“老大是天使,老二是魔鬼”的機率也是存在的(我就不說,我是怎麼知道的

)。
孩子馬上上小學,應該怎樣做幼小銜接?
二寶9月份就上小學了,現在正在做幼小銜接。
關於這個問題,豆包指出了心理準備、習慣培養、能力提升、知識儲備和家校溝通等五個關鍵維度,每個維度下也都給出了詳細的操作方法,乍看之下,內容全面又有可操性。





但是,想要直接抄答案,也許沒那麼簡單。
因為,我們對答案中“孩子”的具體情況並不清楚,如果我們的孩子,和他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學習風格、發展水平等都不同,還照搬這些做法,效果大機率會打折扣。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還是要結合孩子的自身特點和實際環境,進行科學的規劃,並靈活地進行調整與最佳化。
除了缺少個性化,這個答案的時效性似乎也差了一些,沒有提出當下大火的,可以輔助幼小銜接的工具,如學習機、學習類 APP、線上課程等等。
開學了,請給六年級的孩子制定一份開學規劃
作為六年級娃的家長,我覺得kimi給出的回答,可以拿到80分。
目標設定環節,清晰明確且極具針對性。不僅設定了具體的學科成績提升目標,還將班級排名進入前 10 名作為追求方向(當然,這裡要根據咱們孩子的情況對名次目標進行調整),讓學生和家長對努力的方向一目瞭然。

學習計劃部分,分科制定對應任務。涵蓋了複習、預習、能力訓練等各個方面,可以助力孩子系統學習,全面開花。


在這個基礎上,還從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學習監督與激勵三大維度上給出了建議,如果家長毫無頭緒,真的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至於為什麼要扣20分,相信家有六年級娃的家長,一定能懂我的理由。
過於緊湊與固定的學習任務,缺乏個性化的同時,更忽略了六年級孩子面臨的另一大難題——時間不夠用。

另外,六年級孩子面臨小升初的壓力,心理上十分容易出現焦慮等問題,但這份規劃裡,完全沒有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導和調適措施,少了一份有溫度度的人文關懷。
但,kimi提供的學習計劃可以作為參考,基於它進行修改和調適,還是省時省力的。
普通家庭可以養出哪吒那樣的孩子?









透過這樣的深度思考過程,DeepSeek給出了更接地氣、更具實操性的回答。
雖說還是不能拿來就用,但其中具體的方法和例子,最起碼可以借鑑,拋磚引玉啟發我們的思考。
比如,每週設定“家庭會議日”培養孩子的決策能力;建立“家族英雄圖譜”,挖掘祖輩逆襲故事;設定“十年後的你”,讓孩子給未來的自己寫信提建議……
而,太乙真人式的引導,“肯定特質+提出問題+賦能期待”的“三明治反饋法”;啟動山河社稷圖計劃,將兒童房進行功能分割槽等等,我們之前寫文章討論過,親切熟悉的感覺。




也許你還想看看
【機器人教父-宇樹科技王興興】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川媽說說
最近,我們使用DeepSeek發現,它竟然開始撒謊和造假了,捏造文獻、編造故事。我不太明白,這是說明它的能力不足,還是說他越來越厲害了,已經演化出更高階的能力了?拜託大神解答一下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