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DeepSeek們可以搞定一切,下一代孩子還能「競爭」什麼?

點選上方卡片關注👆
春意漸濃,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們開啟了新學期的旅程。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如何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怎樣在學習與玩樂間找到平衡?如何在忙碌的學習中守護孩子的身心健康?AI 時代來臨,在孩子教育上會造成多大的轉變?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在知乎親子「新學期家長會」活動中,特別邀請學術型媽媽、兒童教育話題優秀答主@Cecilia,優秀語文教師@心存星光@董董@清華媽媽在小學@王榮,地理教師@牛正藍,專業嬰幼兒執牌教師@棉棉老師,知乎十年新知答主、教育行業從業者@曹文雯,專業兒童心理方向懂行人@黃彬彬Margaret@毛豆說養育,以及青少年體能訓練師、健康話題優秀答主@陳鄒琦作為活動嘉賓,青少年戶外空間設計師 @毛小頭的毛豆 和家長們一起,在萬物生長的季節,陪孩子們蓄力而發。
本次活動中,也沉澱了眾多優質回答,一起探索教育的當下。

如果 DeepSeek 們可以搞定一切,下一代孩子還能「競爭」什麼?

母嬰親子領域答主、兒童青少年戶外空間設計師 @毛小頭的毛豆 說:
然後毛小頭的小毛豆部分,有幾個沒有標點,我重新標記了一下,你看看要不要直接複製比較快:
我想在認真討論這個問題前,有一個很重要的事實需要澄清:我們現在看到的 AI、使用的 AI 和我們的孩子需要與之共存的 AI 一定不是同一代產品,甚至不一定是同一類產品。到那個時候今天 AI 存在的那些明顯的缺陷很可能已經完全消失,未來孩子將與迭代千萬次的「趨於完美的 AI」共存,我想,那時候競爭焦點或許會轉向 AI 素養。
「競爭」誰能在充斥著 AI 推送的世界裡,保持清醒的頭腦,擁有獨立的判斷;
「競爭」誰能在與 AI 一同創造的時候,獲得啟發提升而不是盲從和懶惰;
「競爭」誰能把 AI 變成工具/合作伙伴,解決自己領域的難題,而不是被 AI 當成工具人。
而在 AI 之外,未來如何,我不知道,我想沒有人知道,我的孩子該如何面對他,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如何儘可能地讓他準備好。
用心帶他體驗真實的世界 – 無論是作為設計師的親身經歷還是神經科學的理論都告訴我,人類創造力來自於對於真實的體驗和觀察;
認真回答他的每一個問題,保護好他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敏銳的感知力 – 讓他能夠適應快速變化的世界;
保護好他的社牛屬性 – 戲劇教育是個蠻好的途徑,讓孩子樂於與善於表達自己;
呵護好他的身體健康 – 足夠多運動量,足夠好的身體才能適應被 AI 提速的社會;
建立好的家庭關係、親子關係 – 我始終相信親子關係是孩子發展的基石;
養育一個善良的孩子 – 成為一個善良的節點;
助他有所長、有所愛,擁有安身立命的本事;
助他有足夠的韌性,迎接機遇和挑戰。
其實我們的父母以及祖輩在養育下一代的時候得到的衝擊未必比現在好多少,據我所知能夠做到這幾點的,孩子大都過得不錯。

5 歲小孩子在實驗遊戲裡無法理解「光的折射」,有沒有一些形象化的方法解釋?

母嬰親子領域 兒童教育話題 優秀答主、《幼兒教育》期刊特約撰稿人 @Cecilia 說:
5 歲孩子,確實難以理解通常的「光的折射」實驗。他們會想:明明說好了是「光」的折射,為什麼讓我看的卻是水中的「筷子」、「吸管」、「鋼筆」?光去哪裡了呀?
孩子們往往會觀察到「筷子」在水面出發生了彎曲,但他們只會把這種彎曲看作是物體本身的形態變化,而不是理解這個現象和「光」本身有什麼關係。所以,我和 8 歲的小乖討論後,決定——讓孩子看見光,一起探索光的魔法。為此,也為孩子創作了「專屬繪本」。
掃描二維碼檢視全文

讀「白日依山盡」時,孩子更關注「太陽為什麼是白的」而非詩意,該科普地理還是鼓勵想象?

母嬰親子領域答主、深耕語文 26 年的一線教師 @九月天長十月裂帛 說:
好奇心是科學與詩意的共同起點。
首先,對於「白日」的解釋,一直都沒有定論:到底是日出還是日落?到底是指顏色還是一種意境?到底是顏色的對比還是平仄的需要?
所以,別急著批評孩子「不懂詩意」,也別急著給一個標準答案。科學家和詩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他們都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
第一,從科學教育的角度
孩子的提問其實是一個非常科學的問題,背後涉及光學、天文學和大氣學的知識。這正是科學教育的好契機!科學教育的重點不僅是告訴孩子答案,更要讓他們透過實踐自己發現答案。你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演示「白光的秘密」。
第二,從語文教學的角度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我必須說,孩子對「太陽為什麼是白的」的關注,不僅是一種科學思維,也是一種文學思維。語文教育的新課標和新教材都強調了跨學科教學,鼓勵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融入科學精神和想象力。而孩子的提問,正是語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的絕佳契機。這些問題看似天馬行空,但正是想象力的體現。不要小看孩子的這些「胡思亂想」,也許他未來的創作靈感、甚至科學發現,就來自於這些問題。
母嬰親子領域 兒童教育話題 優秀答主、兒童課程設計師 @大泡泡 說:
語文書一年級上冊,最早出現的古詩在第 16 頁的「日積月累」中,是駱賓王的《詠鵝》。選擇了最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最容易被理解的物件和現象。
孩子對詩中現實事物的關注與詩意並不矛盾,反而是觸控詩意的起點。詩意並非懸浮在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紮根於具體感知的土壤中生長出的精神花朵。不要條件反射地聽到孩子的問題,就想要給孩子「答案」,而是真正「聽見」孩子的「問題」——這是他們的求知慾呀!
不如和孩子一起聊聊,一起嘗試尋找答案:
你見過白色太陽嗎?
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白色太陽呢?
詩中的「白日」是白色太陽的意思嗎?有沒有其它可能性?
其它古詩中也有「白日」嗎?搜搜看,上下文會不會給我們線索?
你覺得詩人的「白日」是什麼呢?
……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就是在對太陽、黃河、海、登高、遠眺這些具體的事物、生活經驗的感知、體驗、思考的過程中,走向「詩意」的第一步的。
作為一個給博物館和學校寫課的兒童課程設計師,我其實特別喜歡做語文和科學跨學科的課程,也特別提倡學校和家長,為學前和小學兒童提供更多的關於自然萬物的觀察和體驗機會,探索機會。
母嬰親子領域 兒童教育話題 優秀答主、地理教師 @牛正藍 說:
孩子的提問從來不只是為了一個答案,而是他們在追尋開啟世界的鑰匙。作為地理老師和孩子的爸爸,我的方法是:
第一步:先肯定,再引導
先肯定孩子觀察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你能發現詩人用『白』字,和平時的夕陽顏色不同,說明你真在思考問題!」,激發探索欲;再用問題反推「你覺得詩人為什麼不用『紅日』?如果改成紅日,畫面會有什麼不同?」。
第二步:跨學科串聯
地理:結合大氣散射實驗解釋太陽光色彩的組成,一束白光其實是赤橙黃綠青藍紫的組合;
運動:天氣晴好時,親子登山,站在山頂看對面山間的落日,確實可能會更白。
美術:讓孩子用白色和紅色彩筆分別繪製「白日依山」與「紅日依山」,討論畫面氛圍差異是不是白色更清冷蒼茫,紅色更溫暖悲壯?
文學:找到其他詩詞中的「紅日」「白日」意象,如「長河落日圓」與「白日地中出」等,感受詩歌中不同顏色太陽的意象差異。
第三步:延伸創作
改編詩句(如「金日依山盡」、「赤日依山盡」、「橙日依山盡」),體會用詞差異帶來的意境變化。

背古詩時是否必須逐字講解?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合適?

母嬰親子領域 兒童教育話題 優秀答主、語文教師 @心存星光 說:
不需要逐字講解,因為古詩之美在於含蓄,在於一定的多義性,比如李商隱詩歌風格的「朦朧多義」 ,後世對他的無題詩一直有不同的解讀,那麼你如何確認你的解讀就是對的呢?
另一方面,含蓄之美不僅在於情感和意境。因為從「意義」層面講,太清晰太直白,就真的不美了。而一般只要不是在課堂上那種系統的逐字講解,在孩子初讀的時候,只要選擇適合他年齡段的詩歌,孩子自然就會有這種感覺。
再說「孩子理解到什麼程度合適」。理解到什麼程度,也不在於家長和老師的主觀願望,而在於孩子本身的年齡和閱歷。比如王維的《山居秋暝》。這是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上冊的課文。但是,它同時也是高考必背 64 篇中,課外十篇的一首古詩。那麼,為什麼一首小學學的古詩,在高考中會重新考察,會成為要求高中生背誦掌握的篇目呢?就在於小學生和高中生理解的程度要求不同。
最後再說一點我個人的建議:
如果是年齡小的孩子(小學學段),那麼就讓他們背誦他們年齡段能理解的淺顯詩歌,不需在意逐字講解,因為在課堂上,老師早晚會講到;
如果是年齡大點的孩子(中學之後),家長也有一定的詩歌素養,非要給孩子講的話,不必執著於某一句詩、某一首詩的意思,而是可以給孩子講一講詩歌表達的規律。

「未來」變「末來」,該怎麼教孩子區分形近字?

母嬰親子領域 兒童教育話題優秀答主、語文教師 @清華媽媽在小學 說:
形近字單獨出現的時候,看起來是更加相似的,比如這樣:
未 末
但當它們在詞語裡出現,和共同組成詞語的其他形成聯結的記憶,就會好一些,比如:
未來 週末
此時如果我寫成「末來」、「周未」,就會覺得彆彆扭扭的。這個規律更明顯地體現在一些固定搭配的詞語中,甚至脫離了所在詞語,有些字會讓人一時不知道該念什麼——
比如鑰、魑、貔、肓、旯、皈,這幾個字,如果不在鑰匙、魑魅魍魎、貔貅、病入膏肓、旮旯、皈依中出現,單獨念就會反應不過來,這就說明了語境、詞境在生字讀寫中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周未」和「末來」的彆扭感,似乎在成年人或者高年級學生看來更加強烈,低年級孩子似乎並不會很快反應過來,那是為什麼呢?區別在於,成年人與高年級學生的讀寫經驗是更豐富的,積累和練習時間是更長的,這也是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是解決方案所在。
所以,想要把形近字區分明白,就從兩點入手:一是放在詞語句子中,透過運用來練習;二是多寫多練,把正確的寫法練成肌肉記憶。再說一個小方法:
⭐ 「大—中—小」三步書寫法
這個方法我經常在課堂上使用,尤其是叫孩子到黑板前面來用粉筆寫,一到這時候,瘋狂舉手。
方法是:讓孩子用三種不同大小的字書寫同一個形近字,這樣可以幫助他們更細緻地掌握筆畫比例和字形結構,好像自己在使用放大鏡一點一點擴大觀察字的細節。
家長在傢俱體操作參考:
1.大字書寫(1-2 遍):用 A4 紙寫大字(比如 3cm x 3cm),增強字形感知。
2.中等大小書寫(3-5 遍):正常練字大小,約 1cm x 1cm,強調規範書寫。
3.小字書寫(5-8 遍):用小號字型練習,提升對筆畫細節的掌控力。
這個方法尤其適用於字形複雜、筆畫密集的形近字,如「謠—遙」、「慢—漫」等,能幫助孩子掌握書寫的精細度。也不僅可以用在形近字區分上,很多難寫的字的記憶都可以採用。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