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礦危機

1940年,隨著日本侵華戰爭步伐的不斷加快,日美關係開始急轉直下。
美國政府不顧國內進出口貿易商的反對,頒佈了第一道對日禁運令,宣佈禁止對日本出口三類商品:
一是一切武器彈藥、軍事裝備;
二是非常時期戰略物資,包括鋁、鎂等原料;
三是飛機零件、裝備、附件、光學儀器和金屬加工機械。
當然,對日本至關重要的石油和廢鋼鐵,並未包括在內,顯然美國此時並不想和日本撕破臉。
而此時的日本,對是否對美國開戰,同樣非常糾結。
於是,日本內閣找了一群人,搞出一個“總戰力研究所”,開展了一項研究課題:《第一次總力戰桌上演習——第二期演習情況及課題》
說白了,這個課題就是研究,對美開戰,勝算幾何?
然而,研究結果卻讓內閣很失望,一旦開戰,日本絕對會輸。
這說明,起碼在當時,日本是不敢與美國開戰的。
但是為啥日本最終選擇對美開戰呢?因為1941年下半年起,美國宣佈對日本石油禁運。
石油是戰爭的血液,而當時日本本土和日本控制的土地上,基本都不產石油。
為了找油,日本專門成立了滿洲石油株式會社,先後在黑龍江一帶挖了八十多口井,總進尺三萬多米,但始終沒有找到大規模的油田,最終日本沒辦法,才選擇孤注一擲,進攻東南亞,奪取英美荷控制下的油田。
最終的結局大家也都知道了,日本一敗塗地。
而當中國建國後找到大慶油田的時候,無數日本人捶頭頓足,當時怎麼不挖深一點呢?也許挖深一點,日本的國運就會改寫了。
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會重複。
2001年,阿富汗戰爭打響。
單純從軍事角度上看,這場戰爭乏善可陳,美國沒費什麼勁就擊敗了塔利班,扶持起了一個傀儡政府。但從經濟上,這場戰爭是非常賠本的,美國花了2萬億美元,卻什麼也沒得到。
為了回本,美國“商業與穩定行動任務小組”(TFBSO)對阿富汗進行了資源勘探,你還別說,還真有發現—-鋰。
在阿富汗,有三個大鋰礦,一是Nangarhar省的Pasghushta鋰礦,擁有上億噸的儲量。二是Oruzgan省的Taghawlor鋰礦,也有上億噸的儲量。此外還有Jamanak鋰礦,擁有近3000萬噸儲量。
但問題在於,起碼在發現鋰礦的2010年,鋰雖然已經被廣泛用於手機電池,但全球需求量並不大,澳大利亞的鋰礦,完全能滿足全世界的需求,所以美國對開採阿富汗的鋰礦,沒有特別大的意願。
一直到2021年美國撤出阿富汗,同時因為電動車的崛起鋰價暴漲,鋰價在2021-2022年漲幅近11倍,最高漲至60萬元/噸!
美國人才捶胸頓足,價值3萬億美元的鋰礦,拱手讓出去了!而且極有可能讓給了中國,讓中國徹底壟斷全球的鋰資源!
對此,華盛頓郵報還義憤填膺寫了一篇文章控訴美國政府:美國把“鋰礦沙特”白白送給了中國!
雖然現在中國在全球鋰資源領域擁有優勢,但其實,中國也和美國一樣,面臨著鋰礦資源得而復失的窘境。
先說個冷知識,雖然現在處於燃油車向電動車的轉型期,但其實電動車,早在100年前就繁榮過。
1886年1月,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汽車,但當時的汽車因為發動機是單缸的,聲音巨大、抖動嚴重,坐上去能把腎結石顛出來,毫無體驗感可言。
當時的報紙指責汽車行進時“嘎吱作響,揚起對健康有害的煙霧和灰塵”,所以更加青睞使用鉛酸電池的電動車,認為這種車無廢氣、安靜、舒適,非常適合從馬車開始轉向汽車的貴族紳士。
那麼為什麼電動車被汽車取代了呢?原因很簡單,充電太慢,能量密度太低,無法長時間執行,所以隨著汽油發動機技術的進步,電動車漸漸消失了。
不過,電動車的優勢,一直被人記在心裡,所以人類也一直沒有放棄發明一種能量密度高的電池,來取代鉛酸電池。
就這樣,一直到70年代,新電池終於有了突破。
有意思的是,實現突破的,居然是一家石油公司。
70年代初,石油危機如火如荼,埃克森公司經營困難,開始鼓動研究人員尋找石油的替代品。
於是,埃克森公司的一名研究人員惠廷漢姆,發明了一種用鋰離子做電解液的電池。
其實鋰在19世紀初就被發現了,但在剛剛發現那些年,鋰只是一種不太起眼的礦物,醫生一般拿它作為抗抑鬱症的藥物。
但惠廷漢姆發現,鋰的電化學活性出奇地高,採用鋰離子做電解液,能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樣質量下,鋰電池能比其他電池儲存更多的電能。
所以,埃克森公司開始使用鋰生產紐扣電池,但這種電池的市場太小了,而且鋰離子溶液容易產生鋰枝晶,起火機率很大,埃克森公司覺得不賺錢,就把這項技術賣了。
然後,古迪納夫登場了。
古迪納夫這位爺本來是學文學和哲學的,不知道咋想的,突然轉行學化學,然後又去芝加哥大學物理系學物理,和楊振寧成了同學。
畢業後,古迪納夫去了牛津大學,開始研究新的鋰電池,他用鈷酸鋰來取代金屬鋰作為正極材料,不僅保證了正極材料在高電位的穩定性,又提高了電壓。隨後古迪納夫又研製出了多種鋰電池材料,比如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磷酸鐵鋰等。
正極搞定,輪到負極了。
當時,日本的電子產業發展迅速,同樣急需高能量密度的電池,作為整個日本電子產業騰飛的助推器。
為此,日本多個公司以“飽和式”研究推動研發進度,最終,日本朝日化學的吉野彰,研發出了石油焦炭作為負極的鋰電池,並將其賣給了索尼。
1991年,索尼釋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商用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達到了80 Wh/kg,遠遠超過當時的鎳鉻電池,正式宣佈了鋰電池時代的到來。
儘管日後鋰電池技術進展飛快,應用場景也開始多元化,但基本結構卻並沒有本質性變化,所以在201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古迪納夫、惠廷漢姆、吉野彰諾貝爾化學獎,因此三人也被稱為“鋰電三傑”
在鋰電池汽車應用的初期,日本人走在了最前面。
原因很簡單,這種能量密度更高、擁有良好迴圈效能的電池,可以很好解決日本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所以早在1996年,日本就研發世界上第一輛電動車 Prairie Joy EV,為了測試其低溫效能,這輛車甚至被送到了日本國立極地研究所北極觀測中心,作為那裡的工作用車。
但是,因為充放電的麻煩,電動車在日本並沒有普及開來,Prairie Joy EV一年只賣出了30輛,最終,日本放棄了鋰電池路線,轉向氫能源。
反而是中國,早早看到了鋰電池的前景。
200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向時任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負責人萬鋼請求:“希望能給鋰離子電池一個機會。”
而萬鋼,曾任德國奧迪公司技術開發部工程師,生產部、總體規劃部技術經理,在當時中國的部級幹部中,算是最懂汽車的,也算是最瞭解鋰電池對電動汽車行業前景的。
於是,在萬鋼的支援下,2001年,中國成立了第一個鋰電池研究機構——中國電池工程研究中心,2004年,中國首次實現了鋰電池的批次生產。
同時,中國還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政策,包括減免稅收、提供土地和資金支援等,以促進鋰電產業的發展,在政策的扶持下,中國相繼成立了多家鋰電企業,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技術研發。
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的鋰電產能不斷提升,很快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電生產國,比亞迪就是那個時代崛起的。
但這個時候問題來了,鋰不夠了。
和鐵礦石資源一樣,中國的鋰儲量其實並不少,位居世界第四,但品質低、開採難。
所以,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一的鋼鐵大國,但高品質鐵礦石的供應,卻一直依賴進口,也同樣沒有鐵礦石的定價權,中國辛辛苦苦鍊鋼,賺得還沒有澳大利亞的礦業公司多。
而鋰呢?又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絕對的核心,中國想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只有拿到穩定的、廉價的鋰資源渠道,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
如果像鐵礦石那樣只能買高價鋰,那造出來的車還怎麼跟別人競爭呢?
歐洲能源危機的教訓告訴中國,當一種原材料對外依賴程度超過50%,那主動權就不在自己手中了,只能任人宰割。
那麼,中國應該怎麼辦?
答案很簡單,國內鋰礦不夠,那就海外佔礦!
從很早開始,中國就鼓勵企業海外佈局,先後拿下了澳洲鋰輝石、阿根廷鹽湖、墨西哥黏土、非洲剛果(金)的鋰礦等多個專案,控制的鋰礦總量,佔到了全球的50%以上。
其中最驚險的,莫過於中國天齊鋰業收購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股份和贛鋒鋰業對墨西哥鋰黏土Sonora專案的收購案了。
天齊鋰業成立於1995年,主營包括電池級碳酸鋰、工業級碳酸鋰及其鋰系列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如果說天齊鋰業以什麼最為聞名的話,莫過於其“蛇吞象”的膽略了。
2012年,天齊鋰業看上了世界上正在開採的、儲量最大、品質最好的鋰輝石礦——西澳州格林布什鋰礦,這個礦擁有全球鋰資源約31%的市場份額,供應了中國國內約80%的鋰精礦。
當時這個礦屬於泰利森公司,但是了2012年,美國洛克伍德公司突然宣佈全面收購泰利森普通股股權。
如果洛克伍德公司收購成功,那麼毫無疑問,中國鋰礦產業,以後都要仰美國鼻息。
所以,天齊鋰業不得不對泰利森的股權進行攔截式收購,控制泰利森19.99%的普通股股份,用手中的反對票,破壞了洛克伍德公司獲取控股權的計劃。
但此時,泰利森並不完全安全,所以天齊鋰業一不做二不休,決定控股泰利森!
但是,當年天齊鋰業總資產,也不過15.69億,而控制泰利森,需要50億。
毫無疑問,這是一場蛇吞象式的豪賭。
最終,考慮到泰利森戰略性意義,中投集團決定向天齊鋰業的子公司文菲爾德注資,幫助天齊鋰業成功控股泰利森,間接獲得旗下格林布什礦51%股權。
這筆交易使天齊鋰業在礦端嚐到甜頭,也讓中國徹底控制了全球資源稟賦最好的鋰輝石礦資源。
而在2018年,天齊鋰業又做出了另一個類似的操作。
澳大利亞鋰礦雖然好,但隨著鹽湖提鋰技術的進步,成本更低、開採更容易的鹽湖鋰受到國際巨頭的青睞,世界各國紛紛把目光投向了南美,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的鹽湖中存有大量的鋰,也被稱為“鋰三角”。
鋰鹽湖降水少,水分蒸發多,可以獲得較濃的鹽湖滷水,稍微加工就能直接獲得工業級碳酸鋰,再經過提純就可轉化為深加工鋰產品,開採成功後,就是印鈔機般的存在。
而天齊鋰業看上的,是位於智利阿塔卡瑪的鹽湖,這裡是全球範圍內含鋰濃度最高、儲量最大、開採條件最成熟的鋰鹽湖。
這個鹽湖,屬於智利化工礦業公司SQM。
那麼想控制阿塔卡瑪鹽湖,最好的辦法,就是收購SQM的股份,最少要收購23%。
但是,收購SQM23%的股份,需要至少40億美元,而當時天齊鋰業當時的淨資產金額,不足100億元人民幣。
有時候,蛇吞象也是會上癮的,特別是有成功先例的情況下。
最終,天齊鋰業斥資40.66億美元,收購了SQM23.77%的A類股權,其中有35億美元,是從境內外銀團貸款而來的。
雖然這次併購成功了,但天齊鋰業也揹負上了沉重的債務,資產負債率由2017年的40.39%直接攀升至2018年的73.26%。
另一件收購案,是贛鋒鋰業對墨西哥的鋰黏土Sonora專案的收購。
Sonora 鋰黏土專案位於墨西哥的索諾拉州,提鋰工藝兼具礦石提鋰以及鹽湖提鋰的優點,既能夠以類似礦石提鋰的速度在短時間內完成提鋰過程,也能夠以類似滷水提鋰的成本以較低成本完成提鋰,相比來說,經濟性比較好。
2021年5月,贛鋒鋰業以不超過1.9億英鎊的交易金額對Sonora專案的所有方英國Bacanora公司進行要約收購,並在第二年收購成功,持有了Bacanora公司100%股權。
贛鋒鋰業估計,一期專案投產後的年化碳酸鋰產能為17500噸。
可以說,中國這鋰業雙雄,都趕上了好時候,收購之後都趕上了鋰價暴漲,鉅額的收益,也刺激更多的中國企業出海拿鋰。
截至目前,美國ALB(雅保)、智利SQM、中國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美國LIVENT五大公司佔據了全球鋰鹽市場份額的70%,其餘的部分中,鋰礦後來者中國企業比亞迪和寧德時代也佔據了不小份額。
至此,中國徹底搶佔了鋰礦的上游資源。
然而,中國鋰業公司,並沒有高興多長時間,曾經引以為傲的併購專案,相繼爆雷。
首先爆雷的,是SQM收購專案。
早在收購之時,天齊鋰業為了收購成功,就答應了智利政府的苛刻條件,比如:天齊鋰業向SQM提名或投票選舉的董事,不得為天齊鋰業的董事、高管或員工;不要求提供且不獲取SQM與鋰業務相關的商業敏感資訊等。
這樣一來,雖然併購成功,但天齊鋰業對SQM的話語權,並沒有那麼大。
這也就為後來SQM被國有化時,天齊鋰業的尷尬埋下了伏筆。
2021年12月,左翼的博裡奇當選智利新一屆總統。

加夫列爾·博裡奇

南美的左翼有個神奇的屬性,那就是把自己一切糟糕的經濟現狀,歸咎於外國的掠奪,然後就忽悠選民:為什麼中東石油國都很富裕?根源就是他們把西方石油公司收歸國有了,石油利潤全部留在國內了,所以人家能過好日子啊!你們如果選我,我第一件事就是沒收國外資本,將私營業務國有化,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
民眾一聽,不錯啊,投票投票!然後左翼就上臺了。
但是左翼上臺,沒收外國資本,外資都紛紛跑路,經濟垮掉,民眾不滿,然後右翼又上臺,引入外資,發展經濟,但隨著貧富差距拉大,底層人民日益不滿,強烈要求驅逐外資,於是左翼再上臺,再沒收外資。
南美地區這幾十年,基本都是這麼玩的。
博裡奇上臺後,也毫不意外地推動了激進的礦產增稅以及私營業務國有化提案,要將該國私人經營的銅、鋰、金等礦產業務收歸國有。
2023年12月27日,SQM與智利國家銅業公司Codelco達成了一個“公私合營”協議,設立一家合營公司,由這家合資公司負責阿塔卡瑪鹽湖地區礦權開採配額。
根據協議,從2031年起,合資企業的管理將由國家隊Codelco接手負責。
這相當於,SQM被國有化了,而作為SQM的第二大股東,天齊鋰業的大部分股票,也要充公了。
天齊鋰業當然不滿,但你當年簽訂了那個不干涉SQM經營的協議了,人家搞公私合營,都是人家內部的事情,天齊鋰業自然沒有理由管。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協議,不構成與天齊鋰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所以無需提交公司董事會或股東大會審議。
鬧了半天,天齊鋰業連反對的機會都沒有。
如果單純是個股權的變更,問題也不大,但關鍵在於,根據合資公司的利潤分配原則,2031年前,智利政府會拿走75%的利潤,而2031年之後,會拿走85%。
剩下的利潤,天齊鋰業才能參與分成。
說實話,這太坑了,知道要薅羊毛,但沒想到是把羊都拿走了,把毛留給你了!
天齊鋰業並沒有坐以待斃,2024年以來,天齊鋰業多次提出要求,希望將“公私合營”協議提交股東大會投票,並獲得股東大會上三分之二投票權方可批准,想借此阻止SQM的國有化程序。
不過,6月19日,智利金融市場委員會拒絕天齊鋰業訴求。
那麼下一步,天齊鋰業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付出沉重的代價收購而來的SQM股權,面臨著被充公的命運,這對本就債務纏身的天齊鋰業來說,可是個要命的打擊。
而另外一邊,贛鋒鋰業,同樣也遭遇了糾紛。
贛鋒鋰業收購Bacanora公司後不久,墨西哥政府就修訂了《礦業法》,將鋰列為戰略性礦產,宣佈實施鋰礦國有化,禁止向私人授予鋰礦特許權,並稱將對所有已授予的鋰礦特許權進行審查。
用總統洛佩斯的話來說,“石油和鋰屬於國家,屬於墨西哥人民。”
本來,贛鋒鋰業對此並不太擔心,認為自己的那些特權,是在礦業法改革頒佈之前被授予的,新法管不了舊合同。
但萬萬沒想到,2023年8月,墨西哥礦業總局(DGM)向贛鋒鋰業墨西哥子公司發出取消其在墨西哥持有的Sonora鋰粘土專案的九個礦產特許權的決議通知,理由是贛鋒鋰業墨西哥子公司並未達到最低投資要求。
其實,“未達到最低投資要求”,是很多國家最常見的找茬藉口。
而贛鋒鋰業則解釋說,根據墨西哥法律的要求,其已經履行了最低投資義務,且墨西哥子公司的礦山開發投資實際遠大於墨西哥法律規定的最低投資義務。
雖然贛鋒鋰業向墨西哥經濟部提起行政複議,但在2023年11月,墨西哥經濟部仍然做出了維持原墨西哥礦業總局取消礦產特許權的決定。
於是,2024年1月,贛鋒鋰業墨西哥子公司向行政司法聯邦法院提交行政訴訟申請,並向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提請仲裁程式。
雖然贛鋒鋰業積極應對,但從目前來看,面對墨西哥的國家意志,單獨靠一家企業與之對抗,基本上毫無勝算,人家為了搞你都修改法律了,這還怎麼玩?
中國鋰業雙雄都吃癟了,就更別提其他的了。
你以為這些鋰礦國家只是想鯨吞一些中國資產?
並不是,他們謀求的,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得多。
近幾年,鋰礦富國普遍開始把鋰作為戰略商品進行尋租,透過各種方法增加開採成本,人為製造供需不平衡,藉此來獲取更多的主導權。
比如,“鋰佩克”。
咱們都知道,在石油領域,有一個歐佩克,油價低時減產,油價高時增產,透過操控油價,讓自己獲取了最大利益。
歐佩克本來只是中東那一票國家,但後來把俄羅斯、委內瑞拉等產油國也拉進去了,搞了一個“歐佩克+”,行業壟斷性進一步增強。
咱們實事求是地說,歐佩克對制約美國霸權起了很好的一個作用,哪怕強如美國,很多時候也奈何不了歐佩克+。
但問題在於,如果產鋰國家湊一起搞一個“鋰佩克”,那頭疼的可就是中國了。
那麼誰會牽頭搞這個鋰佩克呢?顯然,是鋰三角三國。
南美洲安第斯山脈西南角,資源豐富,鋰礦儲量佔全球65%,所以被稱為“鋰三角”,這裡剛好是阿根廷、玻利維亞和智利這三個國家的交界。
其實,鋰佩克這個概念,早在2011年就提出了,只不過當時玻利維亞是左翼執政,智利是右翼執政,兩國領導人的意識形態分歧大,關係緊張,所以根本談不到一塊去。
但是2021年,隨著世界新能源汽車產能爆發,鋰價暴漲,三個國家有點動心了,再加上智利左翼總統加夫列爾•博裡奇上臺,三個國家都成了左翼執政了,這樣合作的阻礙也就不存在了,鋰佩克才被撿起來重新討論。
所以,2021年以來,三個國家的外交部長一直在來回穿梭,為鋰佩克的建立進行溝通和談判,有訊息稱,相關協議已經談的差不多,鋰佩克即將到來,以在鋰價格波動的情況下達成“價格協議”。
按照三國的設想,三家坐在一起聯合坐莊,聯合控制產量。
鋰三角在這時候願意一起合作,抱團仿照歐佩克成立鋰佩克,為的就是實現三國利益最大化,本無可厚非,鋰三角的動機從客觀上來看,確實不是針對中國。
畢竟,歐佩克藉著俄烏衝突帶來的能源危機,賺得盆滿缽滿,這麼一個現成的成功先例,也難怪鋰三角要動心。
如果能夠一起聯合坐莊,就能隨意定價,將三國利益放大到最大。用玻利維亞總統路易斯·阿爾塞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必須以主權的方式在市場上團結起來,讓價格有利於我們的經濟。”
而獲取定價權的前提,就是控制產量。
現在知道為啥智利要對SQM國有化了吧?因為只有國有化了,才能有效落實產量控制。
說白了,這就是一種資源民族主義,吃相比較難看,你看人家產糧國,也沒搞個糧佩克嘛,你看中國,也沒搞稀土佩克嘛!你們搞鋰佩克算怎麼回事?
如果鋰佩克真的建成,而且像三國那樣發揮作用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是非常不利的,中國利用鋰礦優勢,獲得的動力電池成本優勢,將蕩然無存。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護城河,也會被國際統一的鋰價拉平,把中國新能源汽車和韓國汽車、歐洲汽車拉到同一個起跑線上。
但是,這一切都有個前提,鋰佩克真的能發揮作用。
歐佩克為啥能操縱油價?因為歐佩克+國家,產量佔到了全世界石油產量的70%,你不找他們買,很難買到足夠量的石油。
所以,這就是個徹底的賣方市場,愛買買,不買滾。
但鋰佩克呢,不是這麼回事。
鋰三角的儲量佔全球的65%不假,但儲量,並不代表產量。
目前,全球最大的鋰礦出口國,其實還是澳大利亞,佔到了50%以上,而鋰三角加起來,也不過30%。這樣一來,三國的小圈子,很容易被外圍供給降價給瓦解掉。
而且,比如阿根廷現在是米萊當政,米萊是右翼,鋰礦所有權和開採權,都在外國公司手裡,就算玻利維亞和智利想控制產量提價,阿根廷能行麼?
那麼鋰三角能不能把澳大利亞也拉進鋰佩克呢?理論上可行,但實際上不可行。
因為鋰三角主要是鹽湖提鋰,成本比較低,總成本介於3至5.5萬元/噸。
而澳大利亞是鋰礦提鋰,成本較高,約為5-9萬元。
一旦澳大利亞加入鋰佩克,鋰價聽誰的呢?更不要說生產週期、增產週期都完全不同,想步調一致地增產減產,非常困難。
更何況,石油是全球都需要,而鋰礦,只有部分搞新能源產業的國家需要,其中中國是不折不扣的單一巨量採購方,具備超強的議價能力,就算你抬價,我完全可以找其他人買鋰啊,別忘了,中國國內又不是沒有鋰鹽湖,只不過為了保護環境不怎麼開採而已,如果把中國逼急了,開採一下,自給自足個幾年,鋰佩克怎麼辦?
所以,鋰佩克就算成立,想真正影響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也不是一天兩天能搞定的,反而容易讓中國以第一大客戶的身份,逐個擊破。
其實,無論是鋰礦國有化還是鋰佩克,還不算是中國鋰業的最大麻煩。
最大麻煩,是美國。
面對中國在鋰產業上突飛猛進的滔滔大勢,似乎有點後知後覺的美國,終於邁開了步子。
2021年,美國政府釋出《鋰電池國家藍圖2021-2030》,第一個目標就是確保獲得鋰的原材料和精煉材料。
目前,埃克森(就是最先研發鋰電池那個公司)正在阿肯色州勘探一個鋰礦,該鋰礦儲層可能含有400萬噸碳酸鋰當量,開採之後,足夠特斯拉生產5000萬輛新能源汽車。
2023年8月,美國還宣佈,在美國內華達州麥克德米特火山口發現了一個“全球最大鋰礦床”,稱這裡蘊藏著大約2000萬至4000萬噸鋰,最高儲量可達1.2億噸,是“改變世界鋰格局的里程碑”,並宣稱“有望在供應安全和地緣政治方面改變全球鋰格局”。
但是問題來了,鋰不是開採出來就行的,還要提煉。
而中國不僅擁有最多的鋰礦開採量,還掌握著核心的鋰礦提煉技術。
中國在鋰提煉的這一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稀土提煉一樣,技術水平高,規模效應大,沒有第二個國家能和中國相比。目前,中國的鋰礦產量僅佔全球16%,但鋰冶煉的份額,卻能到全球的65%。
更不要說,鋰礦開採汙染很嚴重,以美國民眾的環保訴求,想開採,難上加難。
所以就算美國開採出了鋰礦,其鋰電池生產成本,也會遠遠高於中國,算下來,可能還不如直接從中國買划算。
既然競爭不過,那按照美國的德性,那就要想辦法破壞你的競爭優勢了。
簡單來說,美國就是要使出一系列陰招損招毒招遏制中國鋰礦產業鏈供應鏈,從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上游,去拆解中國在鋰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打破中國主導鋰加工產業鏈的格局。
比如,美國開始推行“鋰外交”。
“鋰外交”的首要目標就是阿根廷,阿根廷佔有全球23.3%的鋰礦儲量,潛力巨大,所以自2023年以來,美國一直在與阿根廷就簽署阿根廷礦產特別合作協議進行談判,布林肯甚至親自接見了阿根廷礦業公司商會 (CAEM) 主席。
不僅布林肯,就連耶倫老太太也出山,前往智利進行訪問,還特意去參觀了位於智利北部的美國鋰生產商雅寶公司,明確提出將加大投資,並推動美國供應鏈實現多元化。
顯然,美國不僅在金融上控制了阿根廷和智利,還想在鋰產業上獲取主導權。
除此之外,美國還加強與非洲剛果(金)、辛巴威、奈米比亞等鋰礦富集國合作,計劃在這些國家投資鋰加工廠,誘壓操縱這些國家排擠中國企業,構建“去中國化”的關鍵礦產供應鏈。
比如,展開“鋰破壞”。
要說幹好事美國可能效率很低,但是搞破壞美國人的效率那可是很高的。
近年來,美國一直利用媒體、NGO汙衊中國在鋰資源開採中存在“不正當競爭”“環境問題”“人權問題”等,說中國“掠奪別國戰略資源”。
偏偏美國的這一套在輿論霸權的加持下,效果還挺好,在美國的煽動下,剛果(金)等對於中國簽署的礦業合同搞了一場“審查風暴”,奈及利亞和阿根廷甚至發生了民眾衝擊中國礦業專案的事件。
再比如,策劃“鋰政變”。
前面講了,玻利維亞算是鋰資源儲量最大的國家之一,也一直被美國所覬覦。
因為玻利維亞的左翼當政,左翼對礦山私有化非常警惕,不願意出售鋰礦,就算出售,也傾向於中國,因為中國買了礦就一定會開發,玻利維亞賣開採配額就能賺的盆滿缽滿,而美國人買了礦,就會“捂盤”,目的是佔礦,而不是開採。
美國不止一次施加壓力,但印加人出身的總統莫拉萊斯又愛國骨頭又硬,乾脆利索地拒絕了美國。
所以美國趁著2019年玻利維亞大選,支援反對派不承認選舉結果,策劃了一場政變,迫使莫拉萊斯失去總統職位。
2022年,《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前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約翰·博爾頓承認,他曾經參與策劃玻利維亞政變,引發國內外譁然。
去年9月24日,莫拉萊斯宣佈參加2024年玻利維亞的大選,結果陸軍司令祖尼加一聽就急了,在今年6月26日再次發動政變,直接開著中國陝西寶雞產的裝甲車就撞開了總統府大門,要求總統禁止莫拉萊斯參加總統選舉。
沒想到現任總統不但不投降,反而發了X,號召民眾前來救駕。
結果,數萬民眾對政變軍隊完成了反包圍,總統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宣佈解除祖尼加職務,於是祖尼加束手就擒。
雖然政變失敗了,但起碼說明,美國對玻利維亞軍隊的滲透非常深。
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這場政變是美國出手,但只要看看陸軍司令祖尼加歷來對美國的態度,就不難猜出幕後黑手是誰了。
美國人最喜歡乾的事,就是把自己代入中國,然後用自己的行事習慣,來揣測中國。
你看,靠著煤,英國順利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日不落帝國。
靠著石油,美國實現了全球的貨幣霸權和貿易霸權。
那麼未來某一天,中國會不會靠著壟斷鋰資源,來控制全世界的新能源產業?說不讓誰用,就不讓誰用呢?
這是美國做夢都害怕的事情。
所以拜登上任以來,把對華矛頭,從貿易,轉向了鋰。
2022年8月,拜登的《通脹削減法案》,明確搭載了中國生產的鋰電池的電動車將無法享受稅收抵免。
2023年12月,美國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中明確,禁止美國國防部採購六家中國電池企業生產的電池。
2024年5月,美國宣佈對動力電池關稅從7.5%提升至25%,電池零部件關稅從7.5%提升至25%。
2024年6月,美國又有多名議員提出,寧德時代和國軒高科涉及所謂的“維吾爾強迫勞動”,要求美國國土安全部禁止兩家公司的產品進入美國。
如果中國只是鋰電池技術好,那麼恐怕美國不會這麼緊張,但中國在鋰產業的上下游,從開採到提煉再到生產都佔優勢的時候,美國人就淡定不起來了。
從本質上來說,美國對中國鋰產業鏈的破壞,顯示的是美國對鋰這一關乎未來的戰略資源失控的焦慮。
在制度圍堵、科技圍堵、外交圍堵都不見效果的情況下,美國又回到了最簡單粗暴的資源圍堵,這可能是美國剩下的最後一把殺手鐧。
雖然從眼前看,美國的資源圍堵影響暫時可控,但我們永遠不能低估,美國下一步會使出什麼陰招損招來。
而我們現在要做的,除了守住真金白銀買來的鋰礦,更重要的,是推廣中國已經佔據優勢的鋰回收,透過鋰電池的拆解再利用,實現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的“自迴圈”。
而這,才是在美國在世界範圍內話語權佔優的形勢下,破解鋰資源圍堵的堂堂之道。
——————————————-
點選購買盧克文新書《燃燒1864》↓
優惠:1本減5元  2本減12元  5本減51元 
———————————————-
為什麼推薦大家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