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蘋果手機釋出會,果然不出意外,又是“擠牙膏”糊弄消費者的一年。這兩天我在微博上高強度輸出蘋果:


然而我罵蘋果,評論區就有些人就不滿意了,說有本事別用啊,你罵你還買?別的我不先不多說,我特別想吧這個道理講明白了:我覺得我們消費者應該轉變態度——我們花錢消費,不是花錢買個爹,不是要處處維護品牌方,得讓他們捲起來、拼起來、實惠起來,這才是正確的開啟方式。
我真不能理解買個消費品還能帶入真情實感的,還能自發自願自覺的幫品牌做網際網路輿論維護的。不管是手機還是車,搞得跟流量明星粉圈似的。你花錢買東西,還要幫人家免費打工,那豈不是雙贏局面——商家贏你兩次。
更噁心的還有那種“雲孝子”,消費者吐槽一下商品,各種帽子就扣上去了。蘋果、華為、小米,三家品牌有三種款式的帽子,橫跨從愛國賊但恨國黨全政治維度。我真是服了,就一個消費品代入這麼多真情實感,你是真情實感氾濫還是咋滴?
雖然我一直用蘋果罵蘋果,但我覺得要是換了華為手機,我也會罵華為。我用過好幾年的華為,一直吐槽它拍照色偏太多、智慧修圖用力過猛、長焦拍攝有名無實。當然每次都會被“雲孝子”教育高階機的使用方式。

我後來用蘋果,也一直罵蘋果拍照銳化功能跟弱智一樣,這不很正常麼,肯定用什麼才知道什麼缺陷。這很正常,肯定是用了才能切身感受到產品的問題。
如果你不買你還罵,那“雲孝子”又有新的說法了:你都沒買你有什麼資格罵?
之所以要特意說一說這個問題,是有感於現在網路割裂越來越嚴重,你說性別、地域、學歷割裂也就算了,買個消費品啥的都能割裂。尤其是手機和汽車,搞得跟流量明星粉圈一樣,再加上廠商有錢各種買營銷買水軍,烏煙瘴氣。
所以我先寫了《宗教的陰霾依然籠罩著我們》這篇文章,我認為無論是娛樂圈和體育界的粉圈現象,還是消費市場的“商品拜物教”,根源都是宗教的一個現代變種,根源在於人類大腦的缺陷。
就比如說,為什麼消費者會無腦維護自己消費的品牌,根源在於:消費品不單單是一個消費品,而是一個與自己身份、品味、地位掛鉤的存在,我們為消費品附加了一個“宗教價值”,從本應是商品的主人變成了消費的奴隸。

一百年前的社會學家凡勃侖在他的著作《有閒階級論》一書中,提出了“炫耀性消費”這一概念。凡勃侖認為,時代在變化,封建時代人的身份是透過血統來體現,社會自然而然地分為了平民和貴族;而資本主義時代一個人的社會地位、能力、是否成功,是透過他的消費來體現的。
例如: 出入什麼樣的場合,穿什麼樣的衣服,開什麼樣的車,消費什麼樣的商品和服務等等。於是,消費的高低成為了人們體現地位、明確社會身份、實現自身價值、獲得生存意義的虛偽符號——這就是所謂的“聲望經濟”(prestige economies)。凡勃侖指出:“一個人要使他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漠不關心的觀察者,對他的金錢力量留下印象,惟一可行的辦法是不斷地顯示他的支付能力。”
於是,“在任何具有高度組織性的工業社會,聲望最終都取決於經濟實力。而顯示經濟實力以贏得榮譽、保全聲望的辦法,就是有閒以及進行誇示性消費。因此,在任何階層中只要有可能,這兩種辦法——有閒和誇示性消費——就都會盛行。”
由此專門衍生出了一個名詞叫“凡勃侖效應”:即一件商品價格越高,消費者購買的慾望就越高。因為話語和編碼體系在人腦海中潛移默化地植入了“貴的=好的”這樣的潛意識,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追求“物美價廉”的價值觀基本被完全摧毀。

茨威格有一句名言:“她那時候還太年輕,不知道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其實這就是消費主義時代我們生活真實的寫照:沒有什麼不能被出售,沒有什麼不能去購買,沒有什麼不被金錢異化。看似一件商品提升了你的“檔次”“品味”,其實你早就為之付出了足夠多的溢價。
於是,消費主義時代的消費已經不是根據商品的使用價值進行, 不是商品的實際有用性, 而是符號賦予的意義,一種針對消費者內心慾望特定的編碼系列:“需求瞄準的不是物……滿足首先具有附著這些價值的意義”——比如聲譽、地位、慾望等符號系統。
消費不再僅僅用來滿足於個人需求,而是如同體育比賽、個人榮譽一樣,成為了一種“競爭”,透過你人與人之間你追我趕的攀比與炫耀,與社會中形成了一種自發的“無意識的紀律”。更多內容我在《穿Prada的時尚女奴隸》《資本的三重幻境與“殺人誅心”》等文章中分析過,這裡不再贅述。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有消費者會對商家產生一種“宗教般皈依”的情感了。而且最諷刺的是:花的錢越貴,皈依感就越強——我已經花了這麼多錢了,你說商品不好,那簡直就是在威脅我的社會地位!威脅我的人生高度!
還是那句話,我寫這篇文章不僅僅是罵蘋果,蘋果必須要罵,而且就得由我們這些蘋果使用者帶頭罵。不過還要推而廣之,什麼華為、小米,什麼特斯拉、比亞迪,歸根結底就是消費品,有不足的地方咱們就要指出來,不要動不動就上綱上線扣帽子。
我們花錢了,我們應該是“上帝”啊,結果很多人就好像認拜一個新“上帝”。粉圈為啥被人嘲笑,因為他們心甘情願當韭菜,割割姐姐們隨便弄點劣質文化產品,他們都趨之若鶩、感恩戴德,大把大把錢去買“贖罪券”。

我們作為享受現代科技的消費者,怎麼能像粉圈那群傻子一樣呢?我們要積極批評商家,對商家苛刻要求,讓商家們“卷”起來,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消費者自身。
◆ ◆ ◆ ◆ ◆
最近由於一些眾所不知的原因,上一篇文章已無法檢視:

好在“東方不亮西方亮”,剛好我微博解封了,剛剛在微博釋出了備份文章,大家可以按圖索驥,進行關鍵詞搜尋,自行檢視:

不過在微博看補檔文章需要購買會員,你們買會員的錢我跟夾總三七分成。話又說回來了,夾總這點確實挺體面的,交了過路費,就不夾你——資本家為了利潤願意出賣吊死自己的繩索。

感謝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援,祝大家週一愉快。

第二本新書正式連載完畢:《資本囚籠》全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