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東方新話
全文2651字,預計閱讀需5分鐘。
12月25日,日本外務大臣巖屋毅、文部科學省大臣阿部俊子攜同日本經產省、觀光廳、文化廳等多部門要人抵達北京,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外交部部長王毅等高層舉行了會談。當天午後,兩國時隔5年召開了政府層面的“人文對話”。
本次訪華行程在中日兩國引發了極大的反響。當天,兩國達成了多項共識,其中有不少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包括簡化和放寬中國赴日簽證,適機放開日本海產品進口等等。對熟悉中日關係的人而言,本次會談的“乾貨”超乎想象的多。
赴日簽證
會談中,巖屋毅等日方代表確認了放寬赴日簽證的事宜。《日本經濟新聞》綜合日本外務省和法務省等機構的訊息,中國公民赴日簽證將至少有以下改動:
團體旅行簽證單次停留日本的時間,從此前的15天延長至30天。
個人旅行簽證對65歲以上群體簡化了簽證材料,這一群體將不再需要提交在職或退休金證明。其中,“3年多次籤”取消了拿到簽證後3個月內入境日本的要求;將3年內往返日本2次的規定放寬為5年內往返日本2次。
最受兩國關注的是,在此前的3年和5年多次籤的基礎上,新增了“10年多次籤”。這一簽證主要面向中國的富裕階層,簽發條件包括較高的收入和資產要求等。以上改動將最快在2025年春天落地。
另據《朝日新聞》,對參觀明年大阪·關西世博會的赴日中國旅客,可能考慮免除單次簽證費用,這項政策將在2025年1月13日至10月7日期間生效。
各類進口
根據日本方面的訊息,會談中,中日兩國就儘早開放日本牛肉和大米進口、階段性開放日本海產品進口等進出口合作達成一致。
9月,日本政府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邀請中國專家共同檢測福島周邊海洋情況。10月中旬,中國專家抵達日本進行了第一次分析。12月,中日兩國原子能專家在北京就福島排海問題舉行了第三次會談。
25日當天的會談中,雙方並未就開放進口的時間節點達成一致。日本媒體樂觀預測,最快可能在2025年上半年得到推進。24日,中國外交部在答覆日本共同社記者時表示:就福島附近太平洋海域的水質,“一次兩次檢測的結果可能還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中國等利益攸關國將繼續展開獨立檢測。
和牛和精米的進口也值得關注。2001年,日本爆發瘋牛病,中國因此停止了從日本境內進口牛肉。2011年,受3.11東日本大地震後福島地區核洩漏影響,中國停止了從福島等日本東北9縣進口大米。這兩項進口禁令的歷史比海產品長許多。如果開放進口,中國餐飲業可能會迎來不小的變化。
輿論整頓
根據中國外交部和日本外務省公佈的檔案,在25日下午的“人文對話”中,兩國就以下10項事務達成共識。

▮截圖來自中國外交部官網12月25日晚間訊息。
其中,不僅有推動青少年互訪、深化教育和文體領域合作等傳統內容,還有“加強媒體、智庫交流合作”,“改善民意和輿論環境”等新要求。在自媒體時代,後者的出現引人矚目。今年年底的《中日關係輿論調查》顯示,兩國民間對彼此印象不佳,但這些印象大多是非理性的,基於一些可能是錯誤或片面的民粹主義認知。
11月18日,紀念中日互派常駐記者60週年研討會及招待會在東京召開。12月6日,“北京-東京”論壇也在東京舉辦了媒體分論壇。在這些會議上,兩國資深媒體人就如何傳遞正確資訊、促進中日相互認識展開了深入討論。在這個領域,中日兩國知識分子都有不少新工作。
25日晚間,#日本將對中國遊客首設十年多次簽證#詞條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有中國網友看過細則後表示“簽證最佳化力度沒有想象中大”,還有一些網友也提到了相互免籤遲遲未開放的問題。
然而,如果瞭解一些背景就不得不承認:本次會談可能是中日兩國進入21世紀以來最有內容的政府間交流之一。其中不但有“戰略互惠”等大方向上的積極表態,在具體事務上,此前20年積累下來的不少矛盾也得到了官方層面的承認和推進。一些熟悉兩國間政府交流的人士甚至感到“不太適應”。
爭當“田中角榮弟子”
24日,巖屋毅訪華前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罕見地就一些敏感問題進行了政府層面的表態。
就中日關係的歷史問題,巖屋毅指出:“我們國家在某些時候實施了錯誤的國策,我們不能重蹈覆轍。”他同時表示,“不喜歡所謂‘臺灣有事’的說法”,在臺灣問題上,日本理解中國政府的主張。在國家安全問題方面,巖屋毅坦言日本政府確實“有所擔憂”。但他同時補充,不應該認為中國是“威脅”。
值得注意的是,巖屋毅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開場即自稱是“田中老師的末席弟子之一”,並表示應當繼承田中角榮、村山富市等過往日本首相積極修復日中關係的精神。
許多中國讀者還記得,前不久做出這類表態的,是當今的日本首相石破茂。石破茂的父親與田中角榮私交甚好,石破茂年輕時得到田中推薦,擔任田中派事務局的秘書,成為其政治生涯的起點。在本屆日本內閣中,這名半世紀前的日本首相得到了奇妙的復活。
中日關係為何突然好轉?
25日,《日本經濟新聞》一篇關於放寬中國公民赴日簽證的報道介紹了這一決策的背景。報道稱,11月中旬中日領導人利馬會晤後,中方表示將重新放開日本公民赴華的短期免籤政策,這一決策“迫使日本政府迅速做出針對中國公民赴日簽證的回應”。這似乎意味著,中日兩國之間只需要一個臺階。一旦一方“示好”,另一方就會被架在火上烤。
美國政壇的變化也是一個眾所周知的重要背景。在這個問題上,兩國可能會有一些口舌之爭。特朗普上臺,究竟是對中國影響更大,還是對美國的“盟國”影響更大?換句話說,未來4年,是中國更需要日本,還是日本更需要中國?
我們當然可以用許多跡象來證明是“日本更需要中國”。僅就本次訪華的外務大臣巖屋毅而言,他在特朗普的上一個任期擔任日本防衛大臣,期間多次被美方要求加強日本的“自主防衛”能力,因此他更知道,與中國搞好關係才是與特朗普談判的資本……。
然而,這樣的爭論並不重要。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中日兩國都看到了逆全球化風潮的加劇,並如同兩國政府在25日會談中主張的那樣,意識到了“中日兩國對區域和世界的穩定負有重要責任”。拋棄幻想,面對現實,是兩國如今的共同姿態。在這個意義上,中日關係的2025年是值得期待的。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