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code:上個月,我跟虎妞從福州出發,自駕浙江江蘇,途中經過南潯古鎮,參觀了張靜江故居,以前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奇人,這才叫深層政府。看看張靜江交往的國民黨元老,級別有多高。


參觀張靜江故居,才瞭解到孫中山和蔣介石崛起背後的男人,他是國民黨早期反清革命活動主要的出資人,類似特朗普的崛起,也需要一些大資本家大家族的支援,搞顛覆活動需要大量金錢為後盾。江南地區一些富戶子弟,表面上是清朝基層公務員,暗地裡自己在國外開公司,利用駐法公使隨行人員的公務身份順便謀私利。















forcode:張家最開始發達從張靜江爺爺張頌賢開始,抓住了鴉片戰爭後上海被迫開埠的契機,從事絲綢外貿,打破了廣州十三行的外貿壟斷權。後來又利用太平天國戰爭的機會,販賣軍火發戰爭財,而且,軍火為販鹽保駕護航,壟斷生意才有暴利。
到了張靜江這一代,更是直接在巴黎開公司從事中外貿易,暗地裡風險投資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與歷史書上一眾大佬談笑風生,基本上國民黨內各大軍閥都從張靜江那裡拿過錢財,不管誰上臺,他們張家都不會太差。
張靜江基本上一手把蔣介石扶持上去,不光陳潔如是他介紹認識蔣介石的,後來蔣介石追宋美齡後,安排陳潔如出國,也是張靜江一手操作。蔣介石加入國民黨是張介紹,蔣介石早期跟張借錢N次,蔣介石去廣東也是張跟孫中山推薦,炮擊中山艦事件,陪護孫中山左右的蔣介石,獲得了信任。包括後來1927年國民黨清黨,也是張建議蔣搞的。在早期,張靜江才是大佬背後的隱形大佬。只不過蔣介石掌握權力後,獲得了其他江浙財團支援,漸漸不受控制。
不來南潯古鎮,我對這段歷史,知道得真是太少了。湖州南潯古鎮,類似福建周寧鯉魚溪,但這裡河道更寬,民間更富庶,搞絲鹽生意,出了很多大富豪。
蔣介石從一個無名小卒快速崛起為國民黨內實權人物,並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本質上因為浙江財團在背後的資金支援,以及與宋美齡聯姻後美國力量的支援?蔣最初是張靜江旗下證券公司經紀人,跑腿送信的小弟,張靜江扶持自己小弟,是希望成為其家族利益的政治代理人。問題是,一旦蔣介石控制了國民黨,很快也就脫離了張靜江的掌控,張靜江最後只能被排擠到遠遁海外。
歷史上,商人扶持某個政治代理人坐大後,遭其反噬的例子太多了。
我突然意識到,為何歐洲在資產階級革命後,演化出了輪流坐莊的選舉制度?根源可能就是這最有利於防止商人扶持起來的政客徹底脫離其控制,因為政客的權力有任期限制,到期後再次選舉,再次需要求助於其資助人的幫助。這個機制下,商人大家族才能長久保證自己扶持的政客不會反客為主。
網友:很新穎
網友:這可能是西方國家立國之本,資本主義包裝兩黨派的本質,四年任期,再選舉。資本家家族長盛不衰的秘訣,扶持代言人,為居高位。
網友:資本主義的核心要義還是限制了代理人的權力,讓其永遠充當管家,而不是主人。
網友:是的,歐洲貴族和王權平衡後,各大貴族代理人輪流坐莊,以防其中某一個貴族做大。
網友:輪流選舉制度,每4年就要資本家支援,而且一個代理人最多兩屆,這樣代理人就不能反客為主,永遠都是管家的角色,極大限制了政府的行政權力,有利於極大調動了社會生產者的積極性
網友:就像是韓國電視臺一樣,總是扶持新人拍電視劇,拍的也就十幾集,好的話走紅,壞的話可以直接放棄,沉沒成本低,不讓大明星一家獨大,所以藝人的工資沒有像中國那樣天價,能相對合諧發展,而電影時長短,很難一下子扶持新人,所以電影主力還是那些大明星,老戲骨把持,電影公司賺錢不容易,不確定。竟爭也是資本主義的本質啊!
================
forcode:昨天讀一百年前德國人寫的讀一本書——魯登道夫的《總體戰》,裡面總結德國一戰為何戰敗,除了因為民族精神被敵對國家瓦解,還有一個原因:德國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武器,對敵國居民進行糧食禁運。
現實就是,美國擁有遠超過國內需求的耕地和糧食生產能力,這成為美國外交上一張非常有力的牌。如果你去讀一下不同版本的歷史敘事,你會發現,蘇聯的崩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美國打糧食牌和石油牌。在1980年代後期很多年裡,美國聯合盟友控制對蘇糧食出口,維持在只夠當年消費,不足以增加糧食儲備的水平,等到後來出現糧食減產,就聯合盟友限制糧食出口,導致蘇聯國內食品供應出問題。蘇聯地大物博,為何還糧食不夠吃?很大程度上因為戈爾巴喬夫的自由化政策,導致苦寒之地的集體農場工人大規模離開農場去莫斯科尋求更高收入,在很多國家,農業都不是一個自由市場經濟,就算是美國、日本,農業方面都有大量補貼,靠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是遠遠不夠的,戈爾巴喬夫被美國自由市場那一套宣傳洗腦了……
魯登道夫可以算是納粹的精神領袖之一,但他沒有看到希特勒發動戰爭就死了。

forcode:讀《總體戰》一書,印象深刻的不是魯登道夫對法西斯主義的觀點,而是他有關猶太人與共濟會試圖瓦解德國民族精神的觀點,在國際主流輿論敘事裡,一旦扯到共濟會就被認為是扯淡的陰謀論,我以往也完全認同這一點,但是看到級別這麼高的德國人寫的書裡,是如此正式地討論猶太人與共濟會的問題,看來我可能要修正一部分想法了,猶太人與共濟會意識形態可能是真實存在的,並非純粹的陰謀論,或許控制今天美國的正是猶太人與共濟會的聯盟,這個意識形態是最有利於猶太資產階級的。對於美國不喜歡、不符合美國利益的觀點,美國控制的主流輿論一旦貶低為陰謀論,不管是俄羅斯有關俄烏問題歷史真相的敘事,還是中國對某些國內國外問題的敘事,經常被貶低為陰謀論……而納粹,在美國的猶太資本+共濟會意識形態的敘事裡,則是十惡不赦的,他們說的話完全不要聽信。但今天,在讀了很多歷史人物寫的書籍,很多美國敘事被證偽的今天,我覺得兼聽則明,保持開放心態。



//從1904年開始,魯登道夫在負責訓練和動員的第二處任職,並在1908年升任該處處長。他根據多年任職得來的經驗,向上級遞交一份闡述軍事、政治形式的報告,德皇威廉二世和總參謀長小毛奇均對他明晰的洞察力和周密的設計讚賞不已。
1918年9月29日,魯登道夫和興登堡正式發表宣告,必須簽訂停戰協定,成立一個協約國可以接受的政府。但是魯登道夫拒絕接受美方提出的“無條件投降”的要求,在笨拙的企圖干涉巴登和麥克斯親王的和平談判後,魯登道夫在10月26日被迫辭職。
1918年11月,停戰後他旅居瑞典,撰寫文章和回憶錄,包括於1919年出版的《魯登道夫的個人故事》與1920年出版的《我對1914-1918年戰爭的回憶》和《總參謀部及其問題》。他宣稱,在戰場不敗的德國軍隊是被左翼政客“從背後插了一刀”。
1919年春,魯登道夫返回德國。他擁護極右翼的政策,信奉異乎尋常的北歐日爾曼民族的宗教,並極端敵視現有政權。他參加了所謂的“民族俱樂部”,計劃消滅魏瑪共和國和建立軍事獨裁,為此參與組織了1920年3月的卡普暴動。不久後,他和納粹建立了密切聯絡,並參與了1923年11月9日在慕尼黑的“啤酒館暴動”。在隨後的審判中,魯登道夫發表煽動性的演說,攻擊魏瑪共和國,最後他被無罪釋放。
1924年5月,他成為了魏瑪共和國國會中的納粹成員。
20世紀20年代之後,他基本上退出了政壇,致力於撰寫關於戰略和總體戰的著作,這就是後來在1935年出版的《總體戰》一書。這本書系統闡述了總體戰理論,認為戰爭凌駕於政治之上,要求國家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平時就應服從戰爭準備的需要,主張採取一切手段甚至是極端殘暴的手段進行戰爭。
雖然他晚年極力主張恢復德國軍事實力,建立法西斯專政的國家。但魯登道夫沒有等到希特勒發動戰爭的那一天,也沒有看到希特勒德國失敗的那一天。
1937年12月20日,他死於巴伐利亞的圖青,希特勒等納粹黨中堅分子參加了他的葬禮。
魯登道夫創立了“總體戰”理論,並於1935年著《總體戰》傳世。他反對克勞塞維茨的關於戰爭是政治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論點,認為政治從屬於戰爭,一個國家要動員全部物質和精神力量來進行戰爭,和平只不過是兩次戰爭之間的間歇。
總的來說,這一理論建立在軍國主義的基礎上,要求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平時經濟戰時化,建立獨裁式的戰爭指揮體制,集中全民族的物質和精神力量打一場速決戰。雖然這一理論基於一個錯誤的出發點,但是魯登道夫是根據新的時代背景第一個集中論述總體戰的精神理論家,對很多問題的探討是有價值的。
極盛時期的魯登道夫無疑是一戰中最好的陸軍指揮官,擁有出類拔萃的戰略眼光、組織能力和戰術手腕。他的缺點主要在於缺乏真正的政治眼光,而且其精神因素缺乏穩定,面對困境容易陷入沮喪和失望。他是第一個系統探討總體戰爭的人,雖然其理論甚多謬誤且為人詬病,但是仍然具有重大的歷史影響和理論意義。
================
forcode:今天讀久保田勇夫寫的這本《日美金融戰真相》:這些被美國洗腦了的第三世界學者、政客被美國人騙了還幫著數錢。殊不知,美國各界政府信奉哪種經濟學理論流派,是極不一致的,過幾年就換一套說法,哪個符合美國利益,就用哪套理論,美國政府實踐的經濟學理論跟美國對外輸出的那套自由主義經濟學天差地別……
看看日美金融談判中日本賣國賊的軟弱和美方的盛氣凌人……久保田勇夫《日美金融戰的真相》。從書名可知,這當然是一場金融戰,既然是不流血的戰爭,那當然有贏家和輸家……
不要著急否定日本失去三十年跟廣場協議的因果關係……
================
本文首發訂閱號:forcode奇想錄
未來新技術與新趨勢的種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