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會失敗

今天寫點歷史:蔣介石為什麼會失敗。我的想法可能和大多數人都不同,因為這裡面有我對歷史的獨特理解。
寫之前先給出《“氣死莊”股市操作法》的連結,因為有粉絲需要,此文已經是2017年的文章了,但今天仍不過時,所以這裡再給上。
好了回到老蔣。我之所以要寫蔣介石為什麼會失敗,是因為我馬上要分析現在的全球和國內形勢。有人說你扯到蔣介石是不是有點遠?呵呵,在我看來不遠。

老蔣為什麼會失敗?各路歷史學家早就分析了不少,但在我看來,都沒分析到點兒上。

還是先給出我的看法吧:蔣介石失敗的原因,是他對他的最大敵人和對手,具體地說,就是毛澤東和中共,一直在犯“輕敵”的錯誤。
或者說,蔣對中共力量和毛的能力的估計,始終落後於形勢發展。
這很重要,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作為一個一言九鼎的人,蔣的一系列重大決策,都建立在這一判斷之上。但由於他始終低估中共的力量和毛的能力,所以每個重大決策,都犯了錯誤。

一系列錯誤的累加,導致錯誤越來越大,最終他丟失了大陸。

等到1949年,或者最早在1948年,他意識到錯誤時,早就來不及了。

舉個例子。1942年,蔣認識到八路軍的力量越來越大,於是和中共談判,限制八路軍的力量。蔣堅持中共最多隻能保持12個師,而毛提出至少20個師,這是底線。

雙方當然沒談攏。
老蔣覺得,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時只有3個師的編制,給你12個師已經夠可以了。但是他低估了八路軍和新四軍的發展速度。
等老蔣想答應時,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0個師。蔣當然更不同意了。
但毛的要求也是合理的,因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到了1945年已經有百萬規模,蔣答應的20個師早就不夠用了,30個師也不夠。因此在毛這一邊,提出30個師的要求,已經很剋制了。
設想一下,假如蔣在1942年答應中共有20個師的編制,也就是說這是中共軍力的上限,以後會不會主動很多呢?
實際上,老蔣低估中共的根本原因,是他沒認識到經過長征的紅軍,凝聚力早已今非昔比。
因為能經過長征的紅軍,相互之間沒有信任不信任的問題,這麼艱苦的長征都過來了,革命意志根本不用懷疑。
任何九死一生的團隊,內部凝聚力都超強,相互之間都是絕對信任,因此管理成本很低。
千萬不要低估管理成本。這會讓團隊的工作效率有本質差別。
歷史上,劉邦在彭城被項羽打得大敗,成吉思汗被札木合打敗,李自成被洪承疇打到只剩下18騎,曹操被張邈、陳宮、呂布偷襲只剩下三座城,劉備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都處於最艱苦的時刻。但這時還有人跟著劉邦、成吉思汗、李自成、曹操、劉備繼續幹,首領對這些人的信任程度,這些人之間的相互信任和友誼,沒得說。
這導致今後的管理成本很低,團隊效率極高。
而且,這種團隊的首領的能力,核心管理團隊的能力,令人震怖。
但是蔣介石顯然一直在輕視中共,輕視毛,他認識不到經歷過長征的中共和軍隊、經過遵義會議改組後的中共高層,早已今非昔比。
這樣的團隊一旦度過逆境期,進入順風階段將是摧枯拉朽。
而毛卻一直在成長。
比如西安事變,張楊抓住老蔣之後中共高層極為興奮,提出要“公審蔣介石”。但是共產國際不同意,斯大林不同意。斯大林認為當時中國只有一個能團結絕大多數力量的領袖,當然是蔣介石,所以老蔣不能死,中國必須依靠老蔣領導抗日。
毛立刻反應過來:先別管斯大林說的對不對,但斯大林的態度本身,說明斯大林並不完全是個共產主義者,他首先是一個民族主義者。
斯大林的態度讓中共在西安事變前期的態度發生鉅變,我相信這讓毛對斯大林的認識進了一大步。毛以後在各方力量之間周旋,比蔣強得多,強得多得多。
由於蔣低估了中共和蘇聯的力量,幻想依靠美國,導致蔣在1946年悍然發動內戰。內戰初期的勝利讓他對斯大林日益不恭,這也越發激怒了斯大林,導致蘇聯轉向支援中共。
另一方面,美國對蔣的支援則相當有限,於是形勢發生逆轉。
蔣介石絕對不是一個傻瓜。能在內戰中脫穎而出,戰勝那麼多其他軍閥的人,是人精中的人精。
實際上,在1946年能看清形勢,並不容易。毛也是思考了三天,才下決心和國民黨硬扛。而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在內戰初期,很多人逃跑或投降。解放軍的“讓開大路,佔領兩廂”,也讓傅作義也覺得中共毫無希望。
所以在1946年和1947年,至少是上半年,絕大部分人都覺得蔣介石贏定了。
贏定了嗎?隨後局勢就發生了逆轉。
歸根結底,是蔣低估了毛和中共的力量,高估了自己和國民黨、國軍的實力,對今後的一系列變化也缺乏洞見。
那麼,蔣介石能否從一開始,就很重視毛和中共的能力呢?
老鄧經過長期思考,認為很難。
也就是說,其實老蔣已經很強了。強過我們絕大多數人。
但強弱是相對的。和毛相比,蔣還是不夠強哎。
人的思維是有很大慣性的,只有歷史上罕見的人傑,才能正確評估形勢,及時修正自己的看法。但這種人實在太少了,就像關羽始終瞧不起東吳、袁紹始終低估曹操一樣,蔣介石一直在低估中共和毛,很難改變。
否則他就不是歷史上的蔣介石了,而是比蔣介石還要高得多的人。
蔣介石每取得一次小勝,或者具有一定戰略意義的大勝(比如1943年初重創新四軍,1947年的四平保衛戰),都會加強他輕視中共和毛的成見。於是,他的錯誤就越來越大。
因為成見,導致他認為他的失敗是偶然的,勝利是必然的。這種根本性的錯誤認識要想扭轉,只能是山窮水盡的時候。但那時早就晚了。而他給國民黨和國軍造成的毀滅性的災難,早已發生,無可挽回。
但罕見的人傑是完全存在的。比如,劉邦就是這樣的人。

當劉邦認識到韓信在山東已經做大,立刻接受張良、陳平的建議,封韓信為“真”齊王。

當劉邦認識到匈奴力量非常強大時,立刻裝孫子,和親。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劉邦能正確評估自己和對方的力量。就算犯錯,也能及時改正。
克服成見,是極其困難的。能力越強、越成功的人,就越難克服成見。
但在劉邦這裡,早已多次發生。
毛澤東為什麼那麼佩服劉邦?因為老毛這種級別的人,能看出劉邦是真的厲害。
所以我們或許不能苛求老蔣,而是與他同時代的老毛,太厲害了。
但是老蔣確實犯了始終低估毛的大錯,所以他才會失敗。
我的分析可能和很多人的不一樣。
老鄧文章,幾天一篇。天南海北,侃侃而談。設為星標,置頂方便。交流想法,參與留言。好文分享,一鍵三連。
關注本號,閱讀往期精彩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