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外公周蔚生1909年畢業於京師大學堂後,在江西幾個幾個短暫工作(包括江西農業大學的前身短暫任過校領導)。
從1914年到1943年,周蔚生任贛州的中學校長。該中學現稱贛州一中,曾稱省立第三中學、省立贛州中學(省贛中)。
周蔚生被公認不僅對該校影響的比較大,也是當時贛州教育界三位主要人物之一。
他任校長29年後為什麼卸任,現在恐怕很難完全準確還原,但聽聽也有趣。
家裡流傳的故事:當天,全校學生跪下。(想象畫面:一群人與一位個子矮小、聲音微細的老人)。
他的卸任似乎不可避免,因為蔣公子從蘇聯回國後,在江西最重要的一段就是主政贛州:“1939年3月18日,是蔣經國三十歲的生日,江西省主席熊式輝選擇了這一天,任命蔣經國為江西第四行政區專員兼贛縣縣長。蔣經國在贛州一直擔任這個職務,直到贛州淪陷後的1945年3月”。
也許是蔣公子年輕氣盛,推行的贛南“新政”不待見老先生?還是其他什麼。沒聽到過家裡傳說,或者沒有傳到我這一代。
最近,贛州一中老師來訪,談到他們多年前從一位老校友那裡聽來的故事,概要如下:大約1942年,蔣公子與手下、贛州專署教育科的胡香棣到贛州城外十幾裡的梅林,當時省贛中所在地。由胡香棣宣佈蔣公子發表訓導講話。但引來一片噓聲。蔣公子下臺時氣的罵了學生…
他們當年問98歲的校友:你怎麼知道?校友回答:我是發噓聲的學生之一。
查了一下,以上回憶的時間符合1943年周蔚生卸任。
但,也不能排除更有理念的差別。校友當時只是中學生,不一定懂得大人之間的理念衝突,一方是當地最大的官、急於建基立業、可能還要取悅於其父親的新官,一方是當地的儒、老校長。
也能查到胡香棣,確實那時在贛州,1942年在贛州與王昇結婚。這就有趣了。王昇是蔣公子從贛南帶出來的,曾長期是鐵桿(公事、私事都是,包括安排蔣公子的雙胞胎),甚至有段時間被誤認為是蔣公子的接班人,因太鐵桿了而出現危機,後來被廢了。一般記錄1942年胡香棣曾在贛州女中任教,而上述老校友說她是教育科的也是可能的。胡香棣是浙江人,抗戰期間,加入所謂“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第三團”到的江西。王昇和胡香棣有個女兒王小棣為臺灣知名導演。
如果那位校友記憶對,這種情況出現可能也是周蔚生卸任的原因之一。
按程式,蔣公子只是當地專員,並不能直接撤了省教育廳任命的“省立”中學的校長職務。當然他不僅是當地一把手,而且通天,不僅省長拍他,更高的官員也因為他而訪問贛州、參觀中學。
當年蔣經國勸周蔚生卸任校長,周推薦張廣鴻(大余中學校長)接任省贛中。周蔚生的教師職位也是當地少有的有省教育廳聘任,繼續任教師一段才回南昌。
張廣鴻也畢業於北京大學畢業。他任期只一年,取代他的是蔣公子從專署教育科派來的來文華。兩年後的1946年換成周蔚生早年聘任過的鐘兆麟。後者與蔣公子的人還有衝突。鍾任期延續到1953年。
蔣公子在贛州乾脆成立了一個新的中學“正氣中學”,以後被合併。這個中學是民國高官在1940年代參觀的物件,有些校友回憶頗為得意,後來的學生不要誤以為是學校的光榮,拍馬恐怕只能是光榮的反面。
蔣公子後來自述,在贛南“我有短處,亦有長處,但是因為短處多,所以造成了過失多於成就的事實”。不尊重知識分子、以權壓人,顯然是蔣公子的特點之一。
有些人為蔣公子的贛南時期全面塗脂抹粉,不過是逆反心理、自以為是的不顧事實而已。
蔣公子帶出來的、低於王昇職位的人裡面,有一位是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先生的父親,有一位是我在美國的研究生導師詹裕農先生的父親。
這個世界,有時好像在……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