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到卡達和阿聯酋時,是2025年3月底。
那時西亞每天在30度左右,成都則還有些寒冷,以至於當我從32度的迪拜返回僅僅7度的成都時,因為穿得太過單薄,一下飛機就因受涼患上了感冒——2025年的成都,寒流少見地翻過了秦嶺大巴山,到4月初猶自寒意未盡,把英俊的成都人都打了個措手不及。
卡達的朋友說,我去的正是時候,如果再晚一些,卡達會非常熱,已經不再適合出行,再再晚一些,到6至9月時,多哈跟迪拜將熱得不像話,動不動就40多度,最熱時能到50多度,人出去在太陽下面走一圈,能曬出一層油,都夠炒一盤菜了。
所以在西亞地區,大家儘量選擇在夜晚出門,白天都窩在家裡躲避熱浪。
“一到6至9月,我們開車是這樣開的。”我的卡達嚮導將左右兩根食指伸出來,搭在汽車方向盤上,靠兩根食根輕輕移動方向盤,邊挪邊說,“你看,到時候方向盤被曬得滾燙,我們上車後都不敢握方向盤,只能用手指開車。”
卡達的夏季如此炎熱,所以2022年世界盃時,卡達才會把比賽放在11-12月。
也正是因為整個西亞熱得讓人抓狂,阿拉伯人才發明了長袍。
阿拉伯長袍主要起兩大作用:一是防曬通風,二是防風沙。
包裹全身的長袍十分寬大,能保護身體不被太陽直射炙烤,風吹入時,還能使空氣從下至上流動,吹散身體燥熱之氣,使人倍感清爽,也能防止汗水將衣服黏在身上。
有了長袍的保護,空氣與皮膚的溫度,通常能保持在31-33攝氏度,溼度為40-60%,可避免人體受到高溫與高溼的侵蝕。
西亞地區,尤其是阿拉伯地區多沙漠,風沙一起遮天蔽日,《碟中諜4》裡的迪拜戲,打不死的男主角面對沙塵暴,也得老老實實戴上面罩,要不一張嘴就得吃一口黃沙。

阿拉伯人見慣了大風大沙,沙塵暴常年相伴,只有長袍一裹,才能隨時隨地抵擋風沙撲面,長袍也就成了當地人出行必備。
長袍另還有個好處,穆斯林做禮拜要伏地叩頭,臀部抬起時,長袍可以遮蓋臀部,會比穿褲子看起來更雅觀。
總之在西亞和北非,長袍是最適合當地惡劣天氣的服裝,是一方風土養一方人,歷經上千年時間,自然而然形成的生活習俗。
今天我們看到新聞報道里出現的阿拉伯人,通常著一襲雪白筆挺的長袍,袍身連一處小褶皺都沒有,全身上下一塵不染,看起來精神氣十足。

但實際上,阿拉伯人以前穿的袍子,根本不可能這麼白。
2025年3月27日,我在卡達國家博物館閒逛時,見到了他們過去曾穿著過的長袍。
這件袍子的外面是深棕色,裡面是淺杏色,並不是現在常見的白袍。

博物館中文講解員賈夢蕾指著這襲長袍說,這種長袍才是以前阿拉伯常見穿著之一,阿拉伯地區風沙太大,穿白袍出個門很容易弄髒,平時穿的袍子,一般以淺棕、米白、亞麻三色為主,就算買來的是白布,也必須先染成淺棕再穿。
阿拉伯人窮的時候,從來不這麼講究。
是直到1980年代,阿拉伯人因為累積了天量的石油天然氣財富,他們越來越富有,不再需要動手幹活,十指不沾泥,還蓋起了高樓,每天工作環境沒了風沙,大部分人平時所穿著的袍子,才越來越白、越來越白。
從1980年到現在也不過45年,阿拉伯人雪白長袍的歷史其實很短。
就算現在阿拉伯人有錢了,他們去沙漠也不會穿這種雪白長袍,而是改穿深色袍子,以免在沙漠裡把袍子弄髒。
雪白長袍也演變成了阿拉伯人的日常禮服,見重要客人、逢重大節日、出席重要場合,他們就一個一個一身雪白的出場。
這些白袍通常只能乾洗不能水洗,因此西亞富國通常遍地乾洗店,主要就是伺候這些袍子。
乾洗完還要熨燙才能穿,為了避免袍子有褶皺,阿拉伯權貴通常在車裡放幾套白袍,一天開三場會,他能換三套白袍。
簡單來說,白袍,就是阿拉伯世界的西裝。
白袍對於塑造阿拉伯人的形象,確實十分有用。
賈夢蕾不是普通的中文講解,她曾在卡達王室任職幾年,曾隨他們遊歷世界各國,對阿拉伯人的生活十分熟悉。
她說,阿拉伯男人穿上白袍後,頓時多了幾分英武之氣,但一脫白袍,就成了普通人,禿頂的禿頂、大肚的大肚,實在沒啥美感。
而且這身長袍,十分束縛個人行動,不能亂動、不方便彎腰,強迫大家以一種禮儀姿態示人。
他們博物館每逢貴客來臨,講解時就會穿館裡發放的藍色長袍,賈夢蕾一穿這種袍子,走路就很不自在,得小步小步地走,走快了容易摔著。
但想想每天只要工作六七個小時(上班允許摸魚)——從早上八點工作到下午兩點,或者從中午12點工作到晚上19點,每週雙休,每月有2萬多人民幣收入,每年還有50天帶薪假期,長袍偶爾穿穿,也就忍了。
聽她這麼一講,我頓時理解了小薩勒曼,為啥穿白袍跟脫白袍完全兩個樣子。

白袍很好地掩蓋了他的髮際線和大肚腩,一穿白袍,確實英武了幾分。
雖然都是白袍,但各國還各有各的不同。
沙特通常是紅格紋的頭巾配立領,卡達通常是純白頭巾配尖角翻領,阿曼則是部落流蘇領配素色頭巾。

卡達常見的純白頭巾配尖角翻領

除了那一襲白袍,他們身上最顯眼的地方,是各式各樣的頭箍。
前面那張博物館的長袍圖,可以清晰地看到,那個頭箍其實是一根長麻繩。
阿拉伯人出門要騎駱駝,下地後怕駱駝跑了,便使麻繩將駱駝腿綁起來。
平時不用綁腿時,就把麻繩盤在頭上,剛好能當頭箍用,最後就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所以阿拉伯人這身白袍著裝,原先是出於實用主義的生活服裝,怎麼接地氣怎麼來,是後來發了大財,才在最近四五十年,演變成了禮儀服裝。
那阿拉伯男性穿白袍,女性為啥要穿黑袍?
阿拉伯女性穿著長袍,跟男性穿長袍一樣,是惡劣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伊斯蘭教於622年創立,在這之前,當地女性就有穿各種袍子遮陽擋沙的習慣,並沒有統一成黑袍,伊斯蘭教傳播到阿拉伯半島後,《古蘭經》裡有說,女性在外需要遮蓋羞體,只有在家才能以便服面對男性家屬。
這個“遮蓋羞體”說得不具體,大家各有各的理解,奧斯曼帝國時期,大家就隨便蓋蓋,生活過得好的人家,袍子面料多用錦鍛和天鵝絨,還搭配刺繡和珠寶,貴族常用紫、紅、金三色,平民也用素色棉麻,就算在阿拉伯半島,黑色也十分少見,女性自由自在地展示自己的身體美貌。
黑袍是在18世紀開始,因為瓦哈比派的崛起才開始有了小部分影響,但也一直不是阿拉伯世界的主流,是直到1932年沙特建國,並全力扶持瓦哈比派的傳播,黑袍才開始成為阿拉伯半島的主流。
瓦哈比派是伊斯蘭教的極端原教旨主義,要求大家禁慾守舊,反對創新,人人都要過清教徒式的生活,誰反對就武力消滅對方。
基地組織、早期ISIS,都是瓦哈比派的忠實信徒,基本上國際媒體,也把瓦哈比派等同於恐怖分子了。
瓦哈比這種事物,出現在歐美勢力入侵,同時把奧斯曼和大清帝國打得抬不起來頭,這兩國有部分知識分子大受傷害,想從過去的歷史找出路,同時幻想國家回到最興盛的時期,藉助這種精神力量抵抗歐美文化入侵。
於是奧斯曼殘餘搞出了瓦哈比,中國這邊在清末時,也有人號召大家回到周公時代。
都是被歐美給打懵了,短暫出現的歷史反彈現象。
那為啥沙特要大力推廣瓦哈比主義,並直接導致黑袍普及到穆斯林國家呢?
因為自卑。

奧斯曼滅亡後,沙特原本只是生活在內志的小部落,他們旁邊的漢志王國,是由穆罕默德家族聖裔雜湊姆家族統治的,聖城麥地那和麥加,原先也都在雜湊姆家族手裡。
沙特後來吞併漢志,就好比明朝末年,一個縣長打跑了朱家的後代,然後自立為王,內心十分忐忑,怕大家不服他。
為了表示自己很正統、很虔誠,自己是24K純穆斯林,打跑雜湊姆不是我的錯,沙特就跟主張原教旨主義的瓦哈比派搞到了一起。瓦哈比派給沙特正統權威背書,說他們家確實自古以來就很虔誠,是伊斯蘭教鐵粉,比一般人鐵得多,大家要相信他們家。
沙特則回報瓦哈比派擴張,因為沙特有錢嘛,到處幫瓦哈比派建清真寺,黑袍才廣泛傳播到穆斯林世界。
原本在奧斯曼時期五彩繽紛的長袍,就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黑袍。
人都是在貧窮與自卑時選擇保守,在富裕與自信時選擇開放。
再講個例子。
我在卡達國家博物館遊覽時,看到這樣一張照片。

我問講解員,為啥以前卡達女性要把臉遮得這麼嚴?這已經完全看不到五官了。
講解員說,當地為了遮風沙,一直有遮臉的習俗,但在發現石油前,也沒嚴實到這麼誇張。
是因為卡達1935年左右發現了石油,英國人最先過來搞開發,英國人形象氣質比當地男性好不少,當地女性本來就少,當地男人為了保護女性不被英國人拐走,就強迫家裡的女性戴上這種面具,戴面具也是為了給英國人一個警醒:
這個女人結婚了,不準碰。
我恍然點頭:其實是本地男性,想保護他們少得可憐的性資源,才強迫女性戴上了面罩。
講解員點頭說,我也覺得是這麼個意思。
這世上無論哪個人種、哪個國家,做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跟我在《保守與開放》裡講的邏輯一樣。
卡達人跟甘肅岷縣人,都是用保守的思想策略,對沖經濟上的落後。
阿拉伯女性本來不穿黑袍,她們曾經也穿著華麗的各色長袍,還要配上刺繡和裝飾。
直到奧斯曼帝國被歐洲打得雪崩,為了保護自己的性資源,從18世紀開始,穆斯林男性選擇與保守思想結盟,讓女性穿上黑袍,顏色越來越深,遮蔽的地方越來越多。
到20世紀時,沙特推動瓦哈比主義的傳播,最終穆斯林國家達成共識,才有了今天的黑袍。
黑袍在阿拉伯世界的全面普及,其實還不到一百年的時間。
穆斯林世界走向保守,也是最近兩百年的事情,在他們上千年的歷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還是偏向於開放的。
如今已經是2025年,壓抑的黑袍,跟許多穆斯林國家的國情已經相當不匹配。
就連沙特自己,從小薩勒曼執政後,也不再向境外推廣瓦哈比主義。
一位在卡達多哈做裝修的華人朋友說,他常常要到當地人家裡工作,他親眼見過不少當地年輕女孩,回到家就會把鞋子甩飛,扔掉黑袍,然後坐在沙發上,旁若無人地抽菸喝酒。
我問他大概有多少年輕女性會這樣,他思考了一下說,大概10-20%吧。
卡達在阿拉伯國家屬於中等保守,多哈在齋月時,外國人白天也要找個角落偷偷吃喝,而阿聯酋的迪拜和阿布扎比開放多了,我去時剛好是齋月,餐廳都是大大方方接待我們在戶外吃飯。
多哈則不允許齋月當眾飲食,外國人也要儘量迴避,甚至如果男女在自己車裡面接吻親熱,只要有人多管閒事上來堵他們,當地便衣(簡稱CID)是可以找他們麻煩的。
最保守的還是沙特,畢竟這裡是瓦哈比大本營,要消除原教旨主義影響,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小薩勒曼知道自己遇到的問題,他也在主動學習迪拜模式,就是國內阻力太大,社會改革得一點點來。
目前阿拉伯世界裡,迪拜算是給所有人做了個榜樣,阿布扎比第一個跟進,大家一看這兩座城市發展得挺好,我們也學習學習,然後現在多哈、利雅得、麥納麥、馬斯喀特都有跟著迪拜走的跡象。
在迪拜街頭,見到黑袍的次數,比沙特利雅得和伊朗伊斯法罕要少得多,社會越富有則越開放,自然不再束縛女性,阿拉伯世界的整體發展,將來必定會重回到奧斯曼時期那樣,以多彩長袍加配飾的女性穿著。
如果拉長時間線看問題,穆斯林男性普遍著白袍、女性普遍著黑袍都不是長期主流,男性普遍雪白長袍,是1980年代以後的事,女性普遍深黑長袍,則是1930年代後的事。
奧斯曼帝國的潰敗,間接導致了女性著深黑長袍;阿拉伯國家依賴石油天然氣的暴富,間接導致了男性著雪白長袍。
事物一直是在變化的,沒有哪一個地區的人,永遠固守一種標籤。
大家不過隨著地理經濟的變化,不斷採用不同的方法,適應新的經濟環境而已。
————————————-
↓盧克文精選文章合集,目前共四冊,套裝優惠↓
————————————–

從19年至今,我們的知識星球已經累計2500+篇優質文章,累計輸出文字400萬+,花一年的錢看五六年的全部文章,而且好評也是源源不斷。
現在加入我的星球,工作日幾乎每天更新一篇時政深度點評,瞭解我們對各類新聞熱點的見解,和我們一起進步。
如今,已有40000+讀者加入我的星球,和我們一起重新開始認識世界的底層邏輯和本質規律。
有任何問題或者看更多文章可以聯絡助理:lukewen8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