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與卡達調查報告

2025322日上午,時值27度的豔陽天氣,我跟嚮導在迪拜老市場逮住了來自巴基斯坦Lahore地區的Mablwob,詢問他在迪拜的工作生活情況。
Mablwob今年39歲,來到迪拜已經七年,目前在RTA(迪拜政府交通部門)下面開船為生,每個月可以掙1500迪拉姆,合3000元人民幣。
他是經親戚介紹來到迪拜的,以前在巴基斯坦時沒有工作,“天天睡大覺”,迪拜這份工作解決了他的生存危機,儘管他每天要工作12個小時,每週只休一天,但他能每個月省吃儉用,將剩下的1000迪拉姆(2000元人民幣)寄回巴基斯坦,以養活自己的4個小孩。
我很奇怪500迪拉姆(1000元人民幣),他是怎麼在迪拜活下來的?
他說他跟8-9個人住一個房間(迪拜這邊最誇張的有20個勞工一間房,三層床鋪,大家輪班睡),一個月房租只要200迪拉姆,他每頓飯,只需要吃印巴勞工常吃的1塊錢的大餅——迪拜政府為了保障底層勞工活得下去,透過補貼後,市面上常常售出1塊錢1大袋的薄餅,作為勞工階層的主食——然後他再配上0.5-1迪拉姆一杯的茶水,以及3塊錢的菜,這樣他一餐通常只需要5迪拉姆就能吃飽(10元人民幣)。
迪拜的這種薄餅跟我在埃及見過的差不多,中東各國都靠這種薄餅穩定底層貧苦民眾
他通常不吃早餐,一天只吃兩頓,一個月吃飯只需要300迪拉姆,東摳摳西摳摳,再想辦法省出點牙膏洗髮水的錢,這樣就能給家裡老婆加四個娃,每月準時寄過去1000迪拉姆了。
我還採訪了另一名負責開船的孟加拉小夥子。(小夥子名字太長了,懶得寫了)
哥們今年25歲,來迪拜4年了,目前只回過孟加拉兩次,他說下次再回去就要結婚,估計也會生一堆娃。
他開著小船帶我們在老城區遊蕩,RTA半小時收我們60迪拉姆。
他的居住生活情況跟Mablwob差不多,但收入略有不同,他是底薪1000迪拉姆(2000元人民幣),跑一趟船再有20迪拉姆(40元人民幣)的提成,其實算來算去,也差不多是1500迪拉姆每月(3000元人民幣)。
迪拜這邊主要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菲律賓、尼泊爾、斯里蘭卡各地的勞工,另有埃及、喀麥隆、衣索比亞、肯亞、敘利亞、約旦等國少量摻雜其中。
這些勞工裡頭,印度人最多,印度人約佔整個阿聯酋的38%,除了少部分富豪和白領,大部分印度人在工地、酒店、物流公司等幹著一些沒啥技術含量的體力活;巴基斯坦人第二多,約佔10-15%,同樣幹一些工地、運輸、保安工作;菲律賓人也不少,約佔7%左右,主要幹一些保姆、酒店一類的工作。
迪拜到處都是南亞人
你可以這樣理解,室外的體力勞動,主要是印巴尼孟這些國家的人在做,室內的體力勞動,主要是菲律賓人在做。
也可以理解成,達羅毗荼人給阿拉伯人幹室外工作,馬來人給阿拉伯人幹室內工作。
據我在現場一個一個詢問工資情況,這些南亞、東南亞、非洲的勞工,工資水平普遍較低,保安、工地工人、餐館服務員大部分月薪在1200-2000迪拉姆,合人民幣2400-4000元,大部分工作需要一天工作12個小時,一週一休,每個人都只有非常基礎的醫療保險,管個簡單的頭疼腦熱的那種,除此以外,就沒有其他任何社保和福利。
以我採訪的兩個勞工舉例。
29歲的Brenda來自喀麥隆,到阿聯酋阿布扎比工作已經五年,目前已婚並育有一個孩子。
她在老家聽父親朋友說阿聯酋這邊有錢賺,便辦了3個月的旅遊簽證過來找工作,找到工作後,公司會幫她辦工作籤,便能在這長久工作。
前兩年她給本地做保姆,本地人給的工資低,月薪僅1000迪拉姆(2000元人民幣),她每天的工作是從早上六七點起床,給主人做早飯,搞衛生,再送小孩上學,一直工作到主人晚上睡覺,一天大概工作15個小時,其中有2-3小時的休息時間,每個月只休息一天。
我旁邊的中國嚮導聽到這裡,插嘴說:只有本地人才這麼小氣,中國人一般給3000-5000迪拉姆的。
Brenda聽到他用中文插話,小心地看了嚮導一眼,我不想打斷Brenda的陳述,便讓她繼續講下去。
Brenda做了兩年保姆,又辭職出來做服務員,這時能拿到1300迪拉姆(2600元人民幣),包食宿有小費,實際到手1500迪拉姆(3000元人民幣),每週也可以休息一天了。
她每月薪水的四分之一,約375迪拉姆(750元人民幣)留下自己花,剩下的四分之三,約1125迪拉姆(2250元人民幣)寄回喀麥隆老家養女兒和家人。
她老公目前在迪拜,是一家酒店幫廚的小頭頭,每個月1500-2000迪拉姆的收入(3000-4000元人民幣),每天工作10小時,大概一個月過來看望她一次。
我問她將來打算回喀麥隆嗎?
她說不想回去,想一直呆在阿聯酋,喀麥隆太亂,到處是槍擊,每天都有人莫名其妙地死掉,她很想把女兒接過來讀書,但這裡學費太貴,實在養不起。
Brenda是因為喀麥隆無法就業才來到阿聯酋,而和她同餐廳的廚師Prem,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才從印度來到這裡。
Prem生於1982年,今年43歲,說一口較流利的英語,他擁有工科碩士學歷,但因為在印度一直找不到工作,便學了個廚師證,跑到阿聯酋來打工。
聽到他的學歷,我忍不住多問了句:你是工科碩士?你現在在做廚師?
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他從小就給家裡人做飯,習慣了cooking,挺喜歡下廚的。
我知道這只是他的一個藉口,是印度沒有工作崗位,他才被迫出來做廚師,否則以他現在的年齡,應該已經混到IT總監了。
2010年,28歲的Prem第一次來到阿聯酋,先後在大酒店、警察培訓基地、軍事基地做廚師,每月薪水1500迪拉姆(3000元人民幣)。
他在第一家飯店認識了現在的菲律賓老婆,兩人目前在一起14年,生了兩個兒子,小娃8歲、大娃13歲,也是因為阿聯酋生活讀書成本太高,他媳婦目前帶著倆兒子在印度生活。
我看了看他倆兒子的照片,發現長得更像菲律賓人,這顯然是馬來人的基因,戰勝了達羅毗荼人的基因。
做了15年廚師後,Prem廚藝大進,做得一手好阿拉伯餐,時常能給阿布扎比酋長做飯,月薪也漲到了5000迪拉姆每月(10000元人民幣)。
Prem已經是勞工能觸及的頂端,依舊無法供養後代在阿聯酋立足。
普通勞工還是像Brenda那樣,拿著極低的薪水,還要忍受迪拜昂貴的物價。
迪拜的物價是中國的2倍左右,在中國賣5元人民幣的商品,在迪拜一般就賣5迪拉姆,所以在迪拜拿1500迪拉姆,跟在中國拿1500元人民幣消費力差不多,以這個物價計算,勞工工資水平在當地相當低廉。
而本地人、歐美人的收入,則要比勞工們高出好幾十倍,動不動2萬迪拉姆起步。
華人在迪拜也不少,一共有30萬人左右,佔375萬總人口的8%,大部分從事小生意和投資,少部分上班,收入比勞工們也要高出一大截,他們的故事我後面單獨詳細講述。
阿聯酋各國人口占比(此圖不是很精準,供參考)
我曾經問阿聯酋一位位高權重的本地白袍,為啥給勞工的工資這麼低,工作時間這麼長,福利這麼少。
那位白袍說,給勞工的工資和工作時間,是根據勞工們在自己國家的收入待遇計算出來的,我們給出來的薪水已經遠遠超過他們在本國的收入,能保證他們願意幹這麼久這麼累還幹得下去。他們在自己國家根本找不到工作,迪拜和阿布扎比給了他們工作機會,他們已經很滿足了。
每個勞工在他們國家幹相同工作的上限,就是迪拜給他們的下限,國籍決定了勞工的收入。
至於為啥福利那麼低,就是防止對他們太好,他們會拖家帶口全跑過來,不上班的人一多,迪拜和阿布扎比的治安也會惡化的。
而且阿聯酋官方還會有意控制各個國家的勞工人數,以免一個國家的人口總量太大,將來容易團結暴亂,他們勞工部門有意儘量將各國人口打散,如果一個國家人口占比太多,他們就會暫時停止從這個國家引進勞工。
那麼,迪拜為啥會變成中東地區的勞工聚集地呢?
這裡需要簡單地回顧一下迪拜的歷史。
大家不要慌,這種調查文章重點講現在,歷史我會講得非常簡約,只講必須提及的部分。
迪拜這個地方,以前跟阿拉伯半島的其他地方一樣,非常非常熱,非常非常窮,屬於人類世界裡頭一直被嫌棄的地方。
幾千年來,這裡原只是一個靠捕漁和挖蚌採珍珠的小漁村,但捕漁太不掙錢,18世紀開始本地人以幹海盜為生,不管是歐洲人還是阿拉伯人,反正見船就搶。直到1820年,英國拔掉了這些海盜據點並控制了這塊區域,這裡便轉型成為波斯灣地區航運中心點之一,迪拜靠港口貿易有所發展,但上限依舊很低。
發現石油前的迪拜城市景象
1966年,迪拜發現了石油,狠吃了一波石油紅利,賺了一大筆錢,當地酋長——他們還在使用酋長這個名詞,但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野蠻粗鄙,而是很有遠見的地方領導人,利用這一大筆收入,及時將迪拜打造成了以金融、旅遊、航運、房地產、貿易為主的城市。
剛發現石油時,迪拜還在用小毛驢運石油

後來,他們把城市建成了這樣
本地酋長高瞻遠矚,迪拜從一個破落小城起家,並沒有在石油紅利時期揮霍無度,而是將迪拜建成為中東、南亞、非洲這三處最現代化的一座城市,也是阿拉伯世界最開放的一座城市,吸引這三個地方的人錢貨,源源不斷湧向迪拜。
阿聯酋剛發現石油和天然氣時,探明石油儲量是133.4億噸,排世界第6,天然氣儲量是6.06億立方米,排世界第5,但主要儲量在阿布扎比,迪拜只佔一小部分。
迪拜目前石油還沒有挖盡,大約仍有40億桶儲量,僅佔阿聯酋總儲量的4%,在整個阿聯酋排名倒數第二,其經濟基礎已經成功地從單一的石油產業,轉向多元化發展。
這也是沙特小薩勒曼一直想學習迪拜的原因。
目前整個阿拉伯國家還是相對保守,根據我的觀察,迪拜開放程度最高,各重要城市開放度依次是迪拜>阿布扎比>多哈>利雅得。
我去迪拜是他們齋月末期,本地阿拉伯人是日落時聽到宣禮塔的吟唱後才吃飯,而外國人則可以隨時隨地,在迪拜和阿布扎比的任何公開場合吃飯,餐廳照常營業,阿拉伯人毫不在乎,我甚至還看到有阿拉伯人白天在餐廳等待打包,不知道是不是拿回家吃。
當地嚮導說,齋月時,阿拉伯的老弱病殘是可以白天吃東西的,隨著迪拜外國人越來越多,本地阿拉伯人也無所謂了,只要不在公共場合公然挑戰宗教習俗就行,白天悄悄吃東西,抓到了就說自己老弱病殘就好了。
在這生活了15年的華人告訴我,迪拜市區15年來一直在擴建,每年人口也增加13%,生活方式隨著城市的生長日漸開放。
他剛來迪拜時,齋月時期白天餐廳嚴禁吃喝。從2016年開始,非穆斯林只要在餐廳拉個隔斷意思一下,你吃你的阿拉伯人視而不見。疫情結束後,這條禁令就徹底放開,齋月時非穆斯林愛咋吃咋吃,本地也有部分人悄悄吃東西。
華人朋友說,不管是不是齋月,迪拜現在已經有部分白袍衣服都不換,直接大大方方走進酒吧喝酒的,不過他們還是不吃豬肉,不是不敢吃,只是從小到大沒吃過,口味上不適應。
阿聯酋開放到甚至要發放賭場牌照,預計2027年在拉斯海馬的永利AI Marjan島上開設賭場。
但我飛到卡達多哈時,就完全不一樣了,絕大部分餐廳白天是不營業的(華人餐廳除外),外國人也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公然吃喝,如果白天你真的餓了渴了,可以自己找點吃的,開車到偏僻角落裡坐在車上吃。
多哈一些公司為了照顧外國人,會在齋月的白天特別指定一個小角落,外國人可以在這個區域靜悄悄吃東西,但不允許搞出大動靜。
簡單來說,阿拉伯世界齋月白天時,迪拜和阿布扎比外國人可以吃喝,本地小部分人悄悄吃;而在多哈和利雅得,外國人也不可以當眾吃喝,只能悄悄找個角落吃,本地人則絕不敢飲食。
多哈嚴厲到如果男女在車內親吻,有些愛多管閒事的人會叫來CID(全稱是刑事調查局,啥雞毛蒜皮的事都管),CID會以有傷風化的罪名,將男女逮到局子裡去。
有位華人跟我說,他十年前在卡達,跟女朋友在海灘邊摟抱了一下,便衣CID突然就冒出來,說他們剛才有親吻動作,將他們逮到局子裡關了兩天。
利雅得我還沒有去過,但這邊的人普遍說利雅得更保守,不過經濟潛力很大,將來也會是賺錢的好地方。
2000年代,國內網路論壇有大量的帖子,說迪拜是一個豪車遍地的國家,每個國民都富得流油,常常有蘭博基尼丟棄在路邊沒人開,這裡撿垃圾都能掙幾十萬一年。
但實際上,早期的迪拜是一個龍蛇混雜的混亂城市,我之所以想來迪拜,就是因為在新加坡見到了李阿姨,聽李阿姨講述她1997-2003年在迪拜的親身經歷(見《李阿姨在迪拜的離奇經歷》),我也想親自來看看,迪拜到底是豪車遍地的金粉之城,還是人命如草的荒唐之地。
都不是,這些都不是2025年的迪拜。
迪拜、阿布扎比、多哈這三座城市,都是本地人拿著極高的薪水,歐美人拿著很好的收入,中國人想盡辦法搞錢,占人口大多數的南亞、東南亞、非洲勞工拿著低廉薪水瘋狂幹苦力的現代化城市。(現代化這裡只指硬體)
迪拜根本就沒有豪車遍地,路上跑的都是普通平價燃油車,豪車也不多見。
迪拜、阿布扎比、多哈現在也沒有視人命如草芥,相反,這裡的治安相當不錯。
對,我沒有寫錯,相當不錯。
這麼多年過去了,來迪拜的人群,早就發生了迭代,迪拜自己也加強了城市管理,2025年的迪拜,早已經變成了另一個樣子。
來迪拜之前,我也對這裡的治安問題憂心忡忡,甚至很擔心會不會被本地電詐黑幫給埋沙漠裡去了。
但跑來一看,壓根不是這麼回事。
……
……
(全文共23000字,這裡大概是6000字的內容,完整內容加入青雲讀書會可看)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青雲讀書會】。
我們一直有一個價值1299的知識付費社群【青雲讀書會】,今年已經是第六年,讀者透過我們現在加入,僅需699/年!,每天不到兩塊錢!
長按識別二維碼就可以加入青雲讀書會!

這六年積累的各類內容和文章大大小小應該也有幾千條,作為我們最高等級的會員,現在加入,我們產出的所有內容都有許可權看
會員文章如:《北方的鐵王座》《世界各國調查報告》《出烏克蘭記》《臺灣是一片鑰匙》《白手起家如何快速積累百萬千萬級財富……
嘉賓分享如:《體制內,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世界各國情報故事》《成功培養清北孩子的背後邏輯》《宏觀經濟分析》……
知識星球作為會員權益之一,我們基本上會每天給大家提供一篇時事熱點深度分析,讓大家看懂新聞,看懂世界。
優質內容,不止以上,還有更多。
———————————————-
已經加入我們讀書會的讀者務必加一下管理員【果賴】:
掃描上面二維碼就可以新增,不要被組織落下了,會拉您進入社群。
訊息比較多,如果回覆不及時,請耐心等待,都會拉大家進社群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