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大學的時候,北約悍然轟炸我駐南大使館,有記者英勇就義,也有大難不死者—呂岩松,他曾經來我們學校演講,其中一個細節讓我記憶猶新。
他說,第一次去貝爾格萊德,進入商店買飲料,唯一敢買的品牌就是可口可樂。是他很特別喜歡可樂嗎?並不是。當地品牌他都不認識,不敢買,唯獨可口可樂的產品規格全球統一,他才敢買。
這次到了埃及,我也有同樣的體會。美國的連鎖產業,就如同美國的霸權一樣,樹大根深,無孔不入。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美國連鎖,往往幾成為消費者最保險的選擇。

抵達開羅第一天,我選擇了一個金字塔附近的酒店,來了才知道,這裡非常荒涼,是一個純旅遊產業區,所有人的生計都圍繞著外國遊客,小商小販已經達成默契,同樣的商品,給外國人的價格,就高好幾倍。
比如說,一瓶500ml的瓶裝水,在常規超市裡才賣6埃鎊,不到1塊錢人民幣。而在路邊攤,對埃及本國人,賣8埃鎊,外國人就要30。可樂也是同樣的情況,超市賣15,路邊攤給外國人就是50。
價格高也算了,他們對外國人的態度讓我無法接受。我抱怨一下價格太高,小販就馬上給我臉色看,惡狠狠瞪我一眼,然後就轉過頭,背對著我。小商販們的宰客之道,完全沒有心虛,反而理直氣壯,似乎就是奉安拉的旨意。

他們的邏輯可能是這樣:你們外國人這麼有錢,價格高點怎麼了?你們在本國不是照樣消費嘛?到了埃及,難道就不應該做點善事嗎?
除了路邊攤,金字塔附近的餐廳也都是針對外國人,尤其是旅行團,價格非常高,口碑非常差。
我選擇住在金字塔附近,唯一的理由就是,酒店客房開窗就能看見金字塔。我的房間,推開窗,除了金字塔,還能看到一個美孚加油站Mobil,裡面有一個小超市,於是,我後來的消費,都選擇這個超市。
美國連鎖品牌,雖然不是單純的慈善組織,但最起碼,還有底線,產品質量相對統一,至少明碼標價,不宰客。
我去了幾次這個超市後,把感受總結為以下幾條。

油價奇低
埃及的油價非常感人,92號只要每升15埃鎊,約2人民幣。埃及的油價不僅比中美歐日等主要工業國便宜,甚至在阿拉伯國家中,埃及的汽油價格也算非常低。埃及汽油價格約為每升0.33美元(2024年資料),比沙特(0.62美元)或阿聯酋(0.68美元)便宜,僅高於利比亞(0.31美元)等極少數國家。

作風低調
其他超市,普遍採用落地玻璃窗,希望讓路人看見裡面的情況,以便吸引顧客。而開羅美孚加油站的小超市On The Run,所有落地窗都被封死,看不見裡面的情況,我第一次來,甚至沒有找到門。超市是一個獨立建築,遠離馬路,躲在角落裡,只有來加油的顧客才知道。
中產天堂
埃及的溫差極大,中午烈日難熬,早上卻只有不到10度,風速很大,體感溫度非常冷,萬萬沒想到,三月份的非洲,居然比溫州還冷,幸虧我帶了一件羽絨馬甲。



加油站附近,到處都是灰塵,垃圾隨風亂飛,流浪狗蜷縮在沙堆裡,空氣中瀰漫著駱駝排洩物的味道。很多朋友說,開羅是中東市容最差的大都市,此言不虛。


當我推開On The Run超市的大門,彷彿一腳邁入熟悉的文明世界,環境整潔明亮,店員彬彬有禮,顧客穿著體面,沒有一身黑袍的婦女。
根據2023年的資料,埃及人口約1.2億,與我國廣東省相當,而埃及的新車銷量,卻只有區區6.9萬輛(來源:Statista)。與此同時,廣東的新車銷量為290萬輛,相當於埃及的42倍。
不管從資料推論,還是我現場觀察,在埃及,私家車就是身份的象徵,必須中產以上的精英階層才有能力買車、養車。在埃及,但凡有一輛車齡不超過5年的私家車,就算是出人頭地了,如果有一輛嶄新的SUV,比如說奇瑞的瑞虎系列,那簡直就是人中龍鳳。
這些美系連鎖加油站的小超市,就是觀察埃及精英階層的最好視窗。
消費體驗
在美孚加油站超市,瓶裝水的價格為14埃鎊(2人民幣),比常規超市(6埃鎊)貴一倍,但相比專宰外國人的路邊攤(30埃鎊),又便宜了一倍。總的來說,店內商品的價格,基本和中國超市的物價類似,比埃及普通超市貴了不少。

美孚超市的食物,看著就讓人放心,超市的deli區,除了三明治就是各種沙拉,非常符合“白人飯”的特徵,完全看不到普通埃及人熱衷的油炸食品。這裡的每個細節,都在告訴埃及的精英階層,這是高階的美式生活方式。沒錯,普通美國窮人,也不這樣消費,即便在美國,這也算是“高階”超市。

今天早餐,我點了一大杯卡布奇諾,一個火雞三明治,一個可頌,一共205埃鎊(30人民幣)。
這樣的價格,我可以接受,但對很多埃及人來說,這可是一天的工資。一個在埃及辦廠的朋友對我說,當地工人的工資日結,40人民幣一天,這在埃及還不算最低的。相比之下,寧波一個鐘點工阿姨,時薪大約50,差距就是這麼大。
超市的食物,用紙袋包裝。結賬可以刷卡,小額付款免接觸,連密碼都不用,突然意識到,我已經很久沒刷卡了,這比手機二維碼更方便。
對外國遊客來說,這裡的消費體驗,主打一個省心,再也不用浪費時間與小商小販勾心鬥角,心情瞬間就鬆弛了。
語言鴻溝
讓我印象最深的,還是購物小票,居然純英文,完全看不到任何阿拉伯語,店內夥計的英文也不錯,基本沒有溝通障礙。
根據我這幾天在埃及行走的經歷,越是高階的地方,阿拉伯語越少出現。在埃及,英語似乎已經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徵,也是階層的無形隔離牆。

埃及的學校分為兩個體系——私立和公立。公立幾乎免費,但教育質量差,幾乎只教阿拉伯語。私立價格高,但教育質量好,與國際接軌,全面普及英語,而對於本國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私立學校幾乎放棄!
更諷刺的是,在私立學校裡,只有部分外資學校(如開羅美國學校、英國學校)會提供阿拉伯語課程,但通常是針對非阿拉伯裔學生的基礎教學,或作為選修課。對於本地學生,學校假設他們已在家鄉環境中掌握了阿拉伯語(尤其是口語方言),因此幾乎不教。
寫到這裡,我想起我小區裡的個埃及人,英語非常好,純美式口音,我以為他是美資公司外派到中國的人員,沒想到,他居然從來沒有去過美國,所有英語都是在埃及學會,他從小讀私立學校,英語老師就是美國人。後來陰差陽錯,來中國教英語,來了之後,就再也沒離開。
寫在最後
埃及的貧富差距極大,社會似乎被兩堵無形的牆割裂,一堵牆是財富,另一堵牆是語言。
財富的鴻溝,在多數國家,都難以避免。在埃及,財富鴻溝體現在交通工具上,只有少部分有錢人可以擁有私家車,有車沒車,生活水平天差地別,開車的有錢人,車內冬暖夏涼,生活愜意。沒車的窮人,依然騎著毛驢,灰頭土臉,風吹日曬。
語言的鴻溝,主要體現在英語和阿拉伯語的選擇上。富人的第一語言就是英語,在埃及的高速公路上,越高階的產品,英語比例越高。我曾經看到一個別墅的廣告,純英語。
而普通人的世界,依然說著阿拉伯語,甚至連埃及的車牌,都依然使用傳統的“阿拉伯數字”。為了讓外國人看得懂,還在底下標註國際數字。

埃及就是這樣,極少部分有錢人,生活方式與國際接軌,享受體面和尊嚴。而大部分窮人,被精英拋棄,活著看不到希望。
財富和語言——這兩堵無形的牆,構成了雙重隔離,名義上都是埃及國民,實際上卻老死不相往來,彼此生活在平行空間。
離開加油站,往市區方向行走大約一公里,就是一片居民區,那裡幾乎都是阿拉伯語的天下。我坐在出租車裡,看到一個全身黑袍婦女,騎著滿身汙泥的小毛驢,在車流中不知所措。因為車速太快,而沒有拍下那個場面,非常遺憾。
現在回想起那一刻,我依然有時空錯亂的感覺。雖然世界發展很快,但在埃及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多數人,都被拋棄在時代的塵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