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經濟強國大變局後社會極速後退

前言:1979 年沙特為什麼大幅度後退?

沙特韜光養晦 20 年終於幹掉老大伊朗

這篇文章裡,我特別寫了一段話:

1979 年:有些國家後退,有些國家開放
後面發生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


但需要說明的是,

沙特在這個歷史程序中,其實是大踏步的後退了

。雖然沙特成為了美國在中東排名最靠前的馬仔,但也正因為沙特這麼明顯地成為美國的馬仔,才出現了後來的本拉登。沙特王室的賣身,到今天這個“美國的走狗” 標籤都貼在沙特王室的前額,都是沙特的火藥桶。什麼時候被點燃爆炸,都有可能。


1979 年前的沙特,比 2024 年的沙特,要開放得多。沙特婦女根本不用穿大長袍不用蒙面,享有很多權力。但是因為沙特王室需要沙特的宗教界支援才能繼續,沙特王室就只能接受沙特宗教界的苛刻要求。

伊朗的後退就不用說了。伊朗從一個非常開放、富有、自信的國家,一下子成了一個和美國斷交、閉關鎖國、被制裁的國家。不少留學生被勒令回到伊朗,這一輩子也沒機會再出國了。(幾萬留學生被美國吊銷簽證勒令回國。為何?)2024 年的伊朗普通家庭的年輕人,想要出國 – 不要說留學 – 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
但是,1979 年的中國年輕人,在中美正式建交之後,從此開始了留學美國和海外的旅程(極簡當代中國赴美留學史)。很多 00 後的孩子,根本不懂得他們能夠到美國來留學,並不是爹媽有幾個錢,她們考個標化考試找個中介改改文書,就理所當然能來美國上大學的原因,她們能出國留學,完全是因為大時代。換個年代,或者時代有了大變,他們還會不會有機會學習英語,能不能拿到護照,這一輩子能不能走出國門,都是個問題 (舉例:朝鮮 2024 年在美國只有 3 名留學生,對,個位數的留學生)。
那麼問題來了:

我們知道 1979 年伊朗的倒退,是因為霍梅尼的上臺

那究竟1979 年在沙特發生了什麼事件,導致沙特大倒車?

沙特系列文章

沙特家族如何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先要非常快速過一下沙特的建國曆史。

這段話來自中國外交部官網沙特王國概況:

【簡 史】 7世紀,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及其繼承者統一阿拉伯半島,建立阿拉伯帝國。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統治。1727年,沙特家族建立第一個沙特酋長國,1818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1824年,沙特家族建立第二個沙特酋長國,1891年因統治家族內訌滅亡。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建立第三個沙特酋長國,之後逐步統一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於1932年建立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這裡面有個非常有深意的關鍵詞 “逐步統一”。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個詞,這裡面有兩個歷史背景:
  • 軍事上和血緣上的統一

    當時中東的霸主已經是英國人。英國人透過分而治之,其實已經支援了中東很多不同的阿拉伯部落頭人,包括守護

    麥加聖地

    幾百年的

    Hashimite 雜湊米德

    家族,以及後來成為阿聯酋的幾個酋長、科威特的酋長、卡達的酋長等等。要知道,那時候的中東極度落後,石油還沒有大規模勘探和開採。英國人無非就是用幾個英鎊,在英國商船通航的水域線路沿線,買通幾個騎駱駝的部落酋長,可以讓商船水手上岸補給淡水食品,也免得被海盜打劫。順便,英國人也提供給這些酋長們的保護和“外交” – 也就是軍事支援和調解酋長們之間的矛盾。
    沙特家族也就是這麼一個家族,沒啥高貴血脈,也沒啥資產,但卻有著彪悍的戰鬥力和巨大的野心。長話短說,沙特家族把原本有著巨大話語權和巨大野心的 

    Hashimite 雜湊米德家族

    打得屁滾尿流,打出了麥加聖地接管了麥加,從此有了伊斯蘭教世界中心的江湖正統地位。

    Hashimite 雜湊米德家族

    原本是要依仗英國人的槍和自己家族護衛麥加聖地幾百年的正統地位,成為整個阿拉伯半島的統治者。英國人沒意見,但耐不住沙特家族把

    雜湊米德家族

    要打成篩子了,於是英國人就讓 

    雜湊米德家族

    去了一塊荒無人煙的地方,插了一塊牌子說,要不你就在這裡做老大吧?這就是

    約旦的起源。雜湊米德老爹放了一個兒子在約旦做國王,然後再哭喊著讓英國人支援著,讓第二個兒子去了巴格達省做一尊,同時把巴格達省升級為國家,稱為伊拉克

    。對,你沒有看錯。早年的約旦國王和伊拉克國王是親兄弟。
    回到沙特。沙特家族一方面能打,一方面敢打。英國人也只好放手讓他們四處征戰,反正沙特家族至少還聽他們的。沙特家族的軍隊是出名的殘暴和能戰,但沙特家族也特別能玩懷柔和團結統戰:每次征服一個部落,殺光部落能反抗的男人之後,沙特家族老大都會迎娶這個部落大家族頭人的一個女兒作為妻子。這樣的話,這個部落頭人就是沙特家族老大的岳父,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一起吃香喝辣,那還反抗啥呢?
    據說最高峰的時候,沙特家族老大有 200 – 300 個妻子,就是這麼來的。沙特家族就因此而成為了阿拉伯半島的

    “超級部落” ("Super Tribe")  

    – 因為每個部落也許和隔壁部落有幾百年的仇殺而從未通婚,但沙特家族和每個部落都是親戚。後來沙特王室之所以有幾千名王子,就是這麼來的。

  • 信仰上高度一致的統一

    如果只靠聯姻和征戰,那還是有可能出問題。畢竟,阿拉伯半島幾千年以來,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頭人和長老,都有自己的本土信仰和崇拜的神。
    這個時候,瓦哈比家族就出現了。長話短說,瓦哈比家族是一個極端保守和伊斯蘭原教旨的追隨者。什麼叫做

    “原教旨” (Fundamentalism)

    ? 注意,這不是伊斯蘭教的專利。任何一種思想,都有原教旨主義的人 – 猶太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等,都有這類人。講白了,就是他們覺得必須按照創始人的言行來嚴格執行該教義,一點不能走樣。而且他們覺得他們是該教義的唯一正統維護者,誰不聽他們的,就格殺勿論斬草除根。
    不好理解?

    舉個大家都能理解的事情:1960 – 1970 年代出現的紅衛兵,就是原教旨分子。清朝時期出現的義和團和太平天國,也是原教旨主義分子。
    這是來自南京大學官網的幾段話:

由於在奪權問題上發生分歧,南京大學的造反派組織便分裂為兩個對立的派別:一派為由“紅色造反隊”、“八·二七奪權大隊”、“八·二七兵團五一戰聯”和“兵團一月革命戰鬥師”組成的“紅四聯”;另一派為由“南京大學八·二七革命串聯會”和“紅色造反兵團”組成的“八·二七兵團”。在南京,則形成“紅總”(江蘇省紅色造反總司令部)和“八·二七”兩大派別。一派叫嚷“1·26奪權好得很”,另一派則針鋒相對提出“1·26搶印好個屁”,因而兩派被簡稱為“好派”、“P派”;並由此擴散為江蘇地區兩大造反組織的分裂。
在揪“軍內一小撮”的同時,由於江青之流鼓譟的“文攻武衛”口號,武鬥之風曾一時遍及全國。南京地區的兩派造反組織也頻頻發生大規模武鬥,而南京大學的兩派頭頭們則在其中充當了重要的組織和核心作用。在兩派對峙、空氣緊張的形勢下,8月8日,“八·二七”一派擔心在武鬥中吃虧曾一度撤離學校;許多師生當時也紛紛離校。8月12日,中央調查組為制止武鬥,抵達南京。在中央調查組主持下,南京三派(紅總、八·二七、促聯)代表於9月4日達成“關於堅決制止武鬥的協議書”。9月18日,三派代表又去北京“談判”。但1967年10月3日、4日下午,兩派又在南京大學北園教學大樓(當時稱“文革樓”)發生衝突,多人受傷,校產也遭到損壞。幸解放軍及時趕到,竭力勸阻,才未釀成嚴重流血事件。
回到沙特的建國史。因為沙特家族發現了狂熱的瓦哈比家族洗腦的威力巨大,沙特家族和瓦哈比家族開始交叉聯姻 – 互相把自己家族的女兒和兒子和對方家族的兒子和女兒結婚 – 兩大家族就此捆綁在一起數百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瓦哈比家族有了沙特家族的背書,從此一躍而起,成為中東地區赫赫有名的主流思想領袖家族。不僅瓦哈比家族旗下的阿訇弟子無數,

同時

瓦哈比家族也不是視金錢為糞土,也財源滾滾,盆滿缽滿。
沙特家族有了瓦哈比家族的信仰理論支援,也建立了自己正統的統治地位,自稱為

麥加、麥地那兩大聖地保護者

的底氣也很足。
後面出現的瓦哈比思想輸出 – 配合著沙特的石油金錢輸出 – 到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利班就是赤裸裸的瓦哈比翻版)、阿聯酋、等中東各地區,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當然,沙特要在全球輸出遜尼派原教旨的瓦哈比思想,而 1979 年以後的伊朗要在全球輸出什葉派原教旨的霍梅尼革命理論,雙方必然要怒對,必然要明爭暗鬥,必然要互相大撒幣,必然要打口水戰。這點,和 1960 – 1970 年的十年間,蘇聯和中國的 “中蘇十年論戰”,互相爭奪全世界的話語權和思想高地,互相要輸出革命,很類似。所以說,人類的歷史,很有趣。

扯太遠了。回到 1979 年的沙特大環境和最終改變沙特的大事件。

1979 年的沙特和中東:富裕西化得超過你的想象力

話說 1970 年代的沙特,那叫一個牛和爽啊。

石油儲量第一的沙特,早在 1940 年代就堅定和美國站在一起。美國總統羅斯福和沙特國王握手,確定了美國對沙特石油的主導權,同時美國也用軍事力量擔保了沙特的國家安全。簡單來說,美國取代了英國,成為中東新霸主和沙特的新保護人。

沙美石油公司 (Aramco) 

從那時起到現在,都是全世界舉足輕重的石油公司。沙美啥意思?就是沙特和美國的合資公司。即便現在沙美公司已經是沙特的全資國有企業,美國對沙特的軍事和經濟影響依然是說一不二的。
到了 1970 年代,石油價格在幾次中東戰爭之後翻了好幾倍。苦了西方的工業國家,富了石油輸出國,尤其是伊朗和沙特。更重要的是,這些穆斯林國家,大量輸入的不僅是美元,更是美國文化。
伊朗在最高峰,每年送出了五萬多留學生到美國。要知道,2004 年的中國,也才送出五萬多留學生到美國。而伊朗的 1979 年就有如此大量的留學生在美國 –

所以今天的中國人,別嘲笑人家伊朗落後了。人家有錢開跑車去西方留學的時候,我們還在憑票供應才能買大米、買布、買肉、買洗衣粉,連12 寸黑白電視機和腳踏車都很緊俏買不著,更別說開車和留學了!風水輪流轉,不知道什麼時候到誰家。

沙特那時也不例外。大量沙特人出國留學,沙特婦女不僅可以大大方方出門工作、開車,而且穿著也很西化,甚至可以穿比基尼出現在海灘上。
這並不是沙特或伊朗的特色。而是 1970 年代的整個中東地區都是這樣。
不信?來,有圖有真相:

1970 年代的沙特女子坐公交車 (第一,沒有面紗和大黑袍;第二,出門不需要身邊有男性陪伴;第三,可以化妝和自行選擇服飾風格)
1970 年代的敘利亞大馬士革街頭(紅色喇叭褲、嬉皮士頭型、高跟鞋、短裙)
1970 年代的伊朗德黑蘭街頭(短裙、皮靴、牛仔褲、男女公開場合坐在一起,完全沒有黑袍和麵紗)
這種“倒行逆施”的西化社會,自然是因為沙特和美國的親近導致的結果。最開始,瓦哈比家族以及沙特社會里的保守勢力,看在經濟發展以及沙特皇室家族的控制力面子上,也沒有太多的干涉。

但飽暖思淫慾啊。瓦哈比家族到底是原教旨主義的忠實執行者和護旗手,當越來越多的沙特人不把瓦哈比當成神,不按照瓦哈比主義來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的時候,瓦哈比分子們就開始按捺不住,怒火中燒了。

1979 年麥加禁寺圍困事件

簡短截說,以下文字來自網路:

1979年麥加禁寺圍困事件(阿拉伯語:حصار مكة,英語:Grand Mosque seizure)發生於1979年11月至12月沙烏地阿拉伯麥加伊斯蘭教聖地禁寺。事件中,一批極端分子佔領禁寺並號召推翻沙特王室,宣稱其領導人之一為馬赫迪並呼籲穆斯林遵從其指令。因此此次事件有叛亂和人質劫持的雙重性質。在為期兩週的時間內,在巴基斯坦法國突擊隊的幫助下,沙特特種部隊與極端分子激戰並奪回禁寺。被俘的極端分子經過審判後後被梟首示眾。

我為什麼沒有長篇大論描述這次極其讓沙特王室極度尷尬、極度膽戰心驚、讓全球震驚的恐襲事件?因為只看細節的話,沒多大意義。但讓我提供幾個大歷史的細節,大家自己品味:

事件發生的時間點
1979年1月,伊朗伊斯蘭革命給予什葉派莫大的鼓舞,造成沙特東部什葉派卡提夫地區動盪不安。由此引發的美國駐伊朗大使館人質危機,讓美國政府陷入外交困境。
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引發全世界穆斯林反對共產主義。
內外部世界的混亂讓朱海曼·歐泰比覺得有機可乘。
事件發生的地點

麥加禁寺對穆斯林世界有著特殊的宗教和精神意義,每天吸引數以萬計的朝聖者來訪。同時沙特政府和王室也以守護穆斯林的兩大聖地麥加和麥地那而獲得統治的合法性。


資金

朱海曼·歐泰比本人是個從科威特走私香菸的走私者,而他的追隨者變賣了他們的農場、房產和土地,並用相關資金從葉門走私武器進入沙特

武器


武器、防毒面具等物品被藏匿在棺材裡偷運進禁寺。因為按照穆斯林的傳統,在死者過世後,需要在清真寺裡為其進行殯禮,之後進行土葬。出於對死者的尊重,亦不會對其進行檢查。

或者賄賂守衛,以及借用當時對麥加禁寺進行擴建的時機用皮卡車將武器運送到麥加禁寺的地下。

天時地利人和都有了,事情就這麼開始了:
1979年11月20日清晨5時,朱海曼·歐泰比和他的追隨者在回曆1400年的第一天衝入麥加禁寺內部發動本次事件。他們將清真寺的大門鎖在一起,當時就殺死了兩名值班的守衛,並將裡面的朝聖者扣為人質。據稱其追隨者有四五百人之多,其中也包括部分婦女兒童。隨後麥加禁寺的擴音器被控制,並宣稱朱海曼·歐泰比的姐夫穆罕默德·阿卜杜拉·卡赫塔尼是馬赫迪,號召大眾效忠和追隨他。隨後武裝分子佔據麥加禁寺,並在建築物上層構築工事。並從建築四周的宣禮塔尖,居高臨下的射擊前來救援的沙特軍警。
當時本拉登集團正在翻修擴建麥加禁寺,趕在叛亂分子切斷電話線之前一名公司僱員向外界報告了事件的發生。
為什麼最後居然需要法國特種部隊幫忙?嚴禁非穆斯林進入的麥加,又如何允許異教徒而且是軍人進入?
簡單一句話:沙特特種部隊很慫,搞不定。經過瓦哈比宗教神職人員特許,法國特種部隊幾名士兵臨時歸順了伊斯蘭教成為了穆斯林 – 這絕對不是喜劇片而是歷史 – 所以就獲得了進入麥加的權利,然後幹完了這票以後,再宣佈退出伊斯蘭教。歷史真的真的很有趣。

結果


沙特當局報告稱,有
117名武裝分子在圍困中而死亡,87人在戰鬥期間死亡,27人在醫院死亡。當局還指出,19名武裝分子被判處死刑,後來被改判為終身監禁。沙特安全部隊造成127人死亡,451人受傷。(不管你怎麼讀這些數字,都會看到這是一場大屠殺。同時,沙特安全部隊很菜,死亡比例和恐怖分子居然超過了 1:1)。
1980年1月9日黎明時分,在包括麥加在內的八個沙特城市的公共廣場上,63名麥加禁寺事件中被抓獲的武裝分子在國王的命令下被斬首。 其中,41人是沙特人,其餘22人來自其他阿拉伯國家:10人來自埃及,6人來自北葉門,3人來自科威特,1人來自伊拉克,1人來自蘇丹,1人來自南葉門

沙特:贏了一場戰鬥,輸了整場戰爭


(以下文字來自維基百科)持續兩週的事件讓沙特王室意識到:
它經常依賴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對其王朝統治構成了威脅。於是,努力消除公眾對事件的記憶,長期禁止公開討論和研究此事。部長會議開始撥款數百萬美元,升級麥加禁寺的安保設施。

打擊異議並推翻社會改革,放手瓦哈比神職人員對社會生活進行干預,以獲得其支援同時政府限制沙特什葉派學者和朝聖者前往伊朗的什葉派學習中心,以免受到伊朗伊斯蘭革命的影響。


沙特王室面對不虔誠的指責,並受到波斯灣各地革命的什葉派的威脅,沙特王室決心透過向全世界出口其瓦哈比意識形態,成為伊斯蘭思想的明確領導者。
並將自己塑造成伊斯蘭兩聖地守護者,並在以捍衛純正伊斯蘭信仰的基礎上宣稱合法性。

奧薩馬·本·拉登當時是22歲的年輕人,雖然沒有參與此次事件,無疑也深受影響。在不到十五年後,形成了基地組織建立的靈感。
臧木銘的總結
看歷史,尤其是也就是幾十年前的世界近代史,常常讓我很唏噓。
不僅因為自己親身經歷過這些大時代,還有很深很強的第一手記憶,更因為現在有了年紀和閱歷,能讀懂和悟到一些年輕時既不注意也不理解的歷史訊號。
大部分時候,我是一個非常樂觀和積極的人,我的人生一直非常積極拼搏進取。年輕時不懂歷史也不怎麼讀歷史,難免有少年得志輕狂的時刻,覺得自己很聰明很厲害,考上大學、面試找到好工作、出國留學讀名校都是自己很厲害。
現在我更加明白了:大時代對一個人的命運,才是第一位的重要因素。第二位才是個人的自身條件和努力。
我很幸運,出生在 1970 年代的中國,職業成長於 1990 年代外資大舉進入中國、經濟開發、思想開放的上海,才有機會在 2000 年代就來到美國留學和深耕。用一句時髦的話來說,我獲得了中國改革開放的 ”紅利“。
如果中國在 1979 年沒有和美國建交併逐步開放呢?
如果我出生在 1970 年代的沙特、伊朗或朝鮮呢?
那我的命運,肯定是非常不一樣的。
(看完這篇文章,還會有 00 後的留學生哭喊自己不能一畢業就在美國順利獲得年薪百萬的大廠 offer 嗎?還是心存感激地抓緊時間好好努力?)
參考連結
  1. 外交部官網沙特王國概況:https://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860/1206x0_676862/
  2. 維基百科麥加襲擊: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and_Mosque_seizure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BA%A6%E5%8A%A0%E7%A6%81%E5%AF%BA%E5%9B%B4%E5%9B%B0%E4%BA%8B%E4%BB%B6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2%99%E7%89%B9%E9%98%BF%E6%8B%89%E4%BC%AF

  4. 南京大學官網:https://historymuseum.nju.edu.cn/jypx/ndxs/ndxs/njdx1949/dszwgsn19661976/ydpdddph/index.html
  5. https://vintage-middle-east-life.tumblr.com/post/624188517769232384/saudi-arabian-girls-in-the-1970s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