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走樓梯,結果右臂殘疾,還得自掏腰包交律師費。”事故發生在2020年5月9日,當時這位男士正透過商場通往停車場的樓梯。不慎失足摔倒後,他的右臂受到重創,多次接受手術治療,至今仍留有明顯後遺症。
他堅稱:“摔倒是因為樓梯缺乏維護。”於是他起訴了市政府,要求支付5萬歐元的預付款賠償。但在2023年5月25日,初審法院就駁回了他的請求。他隨後提出上訴。
然而近日,凡爾賽行政上訴法院仍維持原判。法院指出,照片顯示樓梯確實有瑕疵——其中一階的邊緣出現了損壞。但裁決中也提到:
“該缺陷位置明顯,且在寬闊樓梯的正中間,樓梯本身設有側邊扶手,損壞幅度也不大……這屬於普通謹慎行人能預見到的情況,不足以構成市政府責任。”
【白天發生、地形熟悉、非“不可抗力”】
法院還強調,這起事故發生在白天,上午11點半左右,視野清晰;而且原告本人曾長期居住於此地,對地形並不陌生。最終,法庭判定市政府無責,原告除了拿不到賠償,還要倒貼1500歐元法院相關費用。
市長回應:確有問題,已重修,但仍須小心
該市市長Yann Pétel(共和黨)表示,他對這起事故印象深刻。他坦言:“這個樓梯是1970年代商場建造時就有的,臺階又高又窄。其實在這位先生出事之前,我們就進行過幾次修復,但修得不好。”
事故發生後,市政府展開更大規模的整修:原本事故點旁的樓梯被徹底拆除,保留下來的兩組樓梯則重新鋪設了寬度更大的臺階,“現在坡度更平緩,更安全了。”
不過,附近商戶和顧客仍提醒大家保持警惕。
一位老人表示:“我每次上下樓梯都死死抓著扶手。”
一位商戶則說:“雖然樓梯整修過,但依然危險。我看到又有人摔了,主要是老年人。”
【“陷阱”還在:錯覺與步幅不協調】
商戶指出兩大“事故隱患”:
一是扶手在倒數第二級就結束,行人誤以為已到地面,結果還有一級。
二是新的臺階寬度比普通樓梯大,容易打亂步伐節奏,尤其對習慣傳統樓梯尺寸的人來說,很容易失去平衡。
雖然法院裁定這起事件不構成市政責任,但這起案件仍揭示出法國很多老舊基礎設施的風險邊界問題:
當我們摔倒了,責任到底是自己的不小心,還是城市的“遺忘”?
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