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春風十里
十點讀書會出品
一路瘋漲的黃金,非常巧妙地在情人節後,有了回落之勢。
春節前後,周生生、周大福、老廟黃金等多家品牌金店的足金飾品價格已突破890元/克。
2月15日,周生生足金飾品當天下跌18元/克,報價為873/克;周大福則下降15元/克,報價為875元/克。
金價雖直線跳水,但第一財經仍然預測,“黃金衝擊3000美元也許只是時間問題”。
因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淘金”的主力軍,已由中老年人群體擴散至年輕人圈層。
《中國黃金首飾市場報告2024》資料顯示,2023年,“90後”“00後”已成為我國黃金首飾主流消費群體。

“黃金太香了!必須黃金!只要黃金!”
被打上“土俗”標籤的黃金,似乎成為了年輕人一種新的“剛需”,這背後又是怎樣的消費邏輯呢?

年輕人的黃金“配得感”
曉麗走入職場後,一直踐行著“長期主義首飾”的理念。
讀大學時,曉麗的首飾大都幾十塊錢,再貴也不會超過一千塊。
但便宜的戴不了多久就會氧化變色,如果洗澡忘了摘下來,首飾的損傷更嚴重。
稍貴一點的擱置時間久了也就成了閒置物品,放到“鹹魚”上拍賣,至少要打五折才有人關注。
所以進入職場後,曉麗買首飾更看重款式和品質,以及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一個經典耐看的款式,可以戴10多年”。
所以這些年來,相比其它材質的飾品,曉麗更願意走進金店。
尤其近幾年,經過創新工藝改良的黃金首飾,幾乎滿足了曉麗對首飾的所有期待。
像周大生近幾年推出的國家寶藏、莫奈花園、普陀山、旺仔牛奶糖等系列,以及將“好柿發生”、“公主請發財”、“潑天的富貴”等時下年輕人喜愛的諧音梗、祝福語等,設計成足金貼紙;
潮宏基推出的非遺絲花、鈴蘭花、臻金梵華系列,以及與哆啦A夢、曼卡龍與“甄嬛傳”等進行聯名推出的黃金飾品;
還有中國黃金的 “暴富”“搞錢要緊”等系列飾品,老廟黃金推出了“上岸”系列產品……
這些黃金飾品從硬足金、古法金等工藝的革新,到黃金與鑽石、彩色寶石、珍珠的結合,再到花絲鑲嵌製作技藝等傳統非遺技藝的融入,既古典又時尚,既華貴又精緻,不再僅止步於傳統“大而重”的設計風格,反而以“小而美”的優勢贏得了像曉麗這樣的年輕人的青睞。

不僅平凡普通的年輕人愛上了黃金,走在時尚前列的明星演員們也紛紛佩戴黃金飾品。
王嘉爾戴著金葫蘆,現身機場的照片也迅速引來圍觀;“神仙姐姐”劉亦菲手戴古法素圈手鐲出席活動,清新脫俗的氣質在黃金的點綴下多了一點奢華貴氣的特質。
黃景瑜在出席某活動時,戴了一款偏中性風格的黃金手鐲;楊冪更是黃金的資深愛好者,葫蘆吊墜、琺琅彩黃金手串時常和本尊一起出境。

用潮宏基集團副總裁蔡中華的話來說:“‘顏價比’將成為年輕消費者選擇金飾的重要考量。
所以某種程度上,年輕人購買美衣美飾,是為了取悅自己。
黃金飾品不僅提升顏值吸引了愛美的年輕人,還讓年輕人對自己望而卻步的價格有了新的認知。
除了售賣黃金飾品,各大品牌金店的櫥窗裡還掛上了黃金鑰匙扣、黃金包包等掛件,春節前後,更有金店將黃金貼在紅包封面上,作為壓歲錢的門面。
“真金買不起,貼金貼得起”。
從前,昂貴的黃金讓存款並不富足的年輕人知難而退,但現在,這些小物件,黃金克重在0.01-0.1之間,價格在200元左右,顯貴的同時還不必花費太多,少則一杯奶茶的錢,多則一頓火鍋的錢,就可以買到一個帶有黃金的小物品。
這樣的黃金飾品既提供給了年輕人情緒價值和體驗感,還讓生活壓力巨大的年輕人擁有了一份“配得感”。
買不起動輒上萬的金手鐲,至少可以買得起千元左右的轉運珠或小金豆,而那些帶有輕克重的黃金小物件顯貴又不貴,無論是自我享用還是送給親朋,既體面又不必太過心疼。

2024年以來,淘寶上足金手機貼就賣出了超過20萬片,消費人群主要是25-3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
在“悅己經濟”和“她經濟”的加持下,兼具顏值和價值的黃金飾品飾物,很快成為了年輕人選購首飾的首選物件。

只求微賺,不求大富大貴
財經作家吳曉波在2024年的終年秀中,分享了30多位經濟學者推薦的2025年優質資產,排名依次是:
A股ETF、黃金、高息股、港股、保險、核心城市房地產、國債、存款、理財信託。

這場終年秀剛剛結束,位列前三的黃金就在被預測好的命運線上,趁著春節的風口,瘋狂上漲。
齊魯晚報發來賀電,重慶多家銀行金條賣斷貨,有黃金專櫃一天賣出200萬。
九派新聞傳來喜報,武漢一金店打折引市民排隊,開店不到半小時就排了近50人。
老鋪黃金門口蛇形的長隊,更在行業裡一騎絕塵。

有年輕女性帶著10萬的預算排隊買黃金:“奢侈品不買了,不管漲跌買黃金”。
也有職場男子將積攢多年的2300多克黃金變現150多萬,淨賺近100萬。
面對就業壓力和就業環境的而考驗,年輕人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三聯生活週刊》裡記錄過一個95後北漂青年的“囤金”故事,這個化名為小王的年輕人在被裁員後空窗了幾個月。
在走上新的崗位後,小王開始強制攢錢:每月買下1克重的小金豆。
“幾乎每一次下單,都能見證金價的上漲”。
雖然不比貴重的金條,但對小王來說,積少成多的小金豆,也讓他患得患失的北漂生活,多了一絲與命運抗爭的底氣。
小紅書財經和螞蟻財富聯合推出的《2024年輕人十大理財趨勢盤點》,總結了年輕人的年度理財現象之一:只求微賺,不求大富大貴,這屆年輕人選擇悶聲發小財。

相對於小王的強制攢錢,瑩瑩就“貪心”了許多:“攢錢、理財、花錢,我一樣也不想落下。”
這種情況下,風險性的股票,回報不確定的保險,以及收益要看運氣的基金產品,在瑩瑩的理財觀念裡,總是少了一點安全性。
唯有黃金,不但有貨幣屬性,還有增值空間,所以“買基金不如買金豆”,“攢錢不如攢金豆” 。
這樣“無負擔、0負罪感”的理財方式,既滿足了消費帶來的快感,釋放了生活和工作的壓力,又契合了自己在消費降級的形勢下存錢的需求,甚至還可以戴在身上,實現了自己的審美需求。
山東黃金集團零售業務負責人丁小康認為,年輕人的消費觀趨於務實,這與他們受教育程度較高、投資理財觀念提升有關,他們往往看重黃金的保值屬性和低風險屬性。
在建立安全感和穩定預期越來越難的情形下,像小金豆、小福袋、金瓜子這樣的黃金,對於收支有限的年輕人來說,就成了避險和增值的一種“硬通貨”。

理性,才是最珍貴的“黃金”
金豆子雖然花不了太多錢,但也免不了陷入不良商家在售賣黃金時設下的諸多陷阱。
有記者梳理發現,黃金消費領域的投訴問題主要包括網購商家銷售的黃金克重和材質等,與宣傳嚴重不符;有商家侵犯顧客知情權,故意不告知黃金飾品具體克重和換購限制條件;更有商家偽造品牌和認證證書,膽大包天地售賣假黃金。
因此購買前,消費者不僅要確定官方當日金價及店鋪金價,還要詢問金店以國際金價為主還是官方金價為主,如果是店家自行定價,不妨貨比三家,慎重選擇購買。
同時儘量選擇按克計算的金飾,“一口價”買賣需慎之又慎,同時還要確認是999金還是足金。

小喬想買個兩克重的金飾送人,銷售告訴她工費35元/克,但並未告知當日店內金價在內的其它資訊,直到她回到家裡,在看某線上直播黃金單品時,才發現她買到的飾品,價格遠高於當日價格。
貝殼財經記者也曾採訪過一名叫徐藍的女士,她本想去菜百(CBAI創立於1956年的中國金銀首飾品牌)進行以舊換新,但菜百規定,沒有購物憑證或者外店足金飾品,除了加工費35元/克,還有耗損9%。
徐女士覺得不划算,她上網搜尋了一番,發現線上雖有黃金回收平臺,但需要燒熔驗貨,但隔著虛擬空間,是否會有暗箱操作的發生,她無法預知。
最終,徐女士選擇在一家知名典當行將金飾典賣。
“師傅當著我的面,把項鍊熔掉,再由儀器檢測,這條項鍊因當年工藝原因,掛扣和焊接點不是純金,因此定為23K金,重量約27克,根據當天655元/克收購價到手1.7萬多元,另外幾個耳環是24K足金,所有飾品總共33.3克,一共支付給我約2.1萬元現金。”
當天,她用典賣舊金飾的錢,在商場買了一條22克左右的古法足金手鍊,加上工費約2萬多元。
從徐女士以舊換新的經歷可以窺見,各個品牌以舊換新的規則不同,且細則較多,這就告訴消費者要全方位瞭解,並儘量在有一定知名度的金店裡進行典賣和換新。
比如,周大福足金首飾可按照1:1以舊換新,但需額外購買原克重50%以上的金飾,再支付加工費;六福珠寶需按照原金額1.3倍購金,再支付加工費;周生生需根據當日售出價和回收價補差價,比如售出價為880/克,回收價為767元/克,10克足金飾品以舊換新需補差價1130元,再額外支付新品的工費。

此外,據一長期在金店工作的人員透露,儘量選擇焊點少的黃金飾品,焊點多的容易斷,且焊點處所用金屬大多不是黃金,可商家會按足金收費,但在以舊換新時,這些非黃金的金屬又無法換算成相應的黃金克重,因而損失較多,無法等價交換。
尤其警惕的是,有不良商家會在驗金時以首飾磨損嚴重為由減少克重,或以首飾純度為由進行折價,甚至在稱重和收費等環節設下重重圈套。
去年5月25日,安徽蕪湖一黃金回收店出現了“鬼稱”。
原本31克的黃金項鍊被店內工作人員稱出15.8克,後經查,該店使用加裝晶片,改造並破壞其準確度的計量器具,使得“鬼稱”吞金。
黃金作為一種極其珍貴的貴重金屬,本身對一部分利慾薰心的人和商家極具誘惑力,為了謀取暴利,有商家以“沙金”冒充足金,有商家在銀飾或其它材質的飾品上包上金箔,以假亂真。
所以對於包括年輕人在內的所有消費者而言,無論是審美需要還是理財需求,一旦購買黃金飾品,要索要發票和收據,並確保發票上註明的黃金重量、成色、價格等,還要檢視其黃金產品的證書和標識,以此作為日後維權和售後服務的憑證。
尤其購買大克重黃金飾品,建議到權威機構檢測黃金的成色和純度,以避免上當受騙。

2020年,杭州的趙女士花了6萬多塊錢,在一家金店買下了250克黃金。
四年過去後,瘋漲的金價讓趙女士女士看到了潑天的富貴。
可當她將金條拿回當初購買的金店時,檢測結果卻顯示,她手裡的金條不是999純金,而是鍍金的銀條,含銀量99.03%,含金量只有0.96%。
金條是假的!
趙女士拿出了購買時的收據和票據,但金店一口咬定票據是偽造的。
與此同時,金店還拿出檢測報告,力證店裡的黃金都是經過嚴格檢驗的合格產品。
雙方僵持不下之際,最終對簿公堂。
後經調查,店家售賣假黃金證據確鑿,法院最終判決金店不僅要退還趙女士購金款項,還要按照假一賠三的店內規則,賠償三倍賠償金給趙女士,總計約32萬元,而金店老闆也為自己的欺詐行為受到了刑事處罰。

黃金作為一種稀有金屬,從古至今一直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它的光芒穿越千年,依舊璀璨奪目。
然而,在這片金色的海洋中,有人炒作資本,有人投機取巧,甚至有人趁機抬高溢價,以至於有些時候,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實際付出的,遠遠超過了黃金的本身價值……
而這些“黃金陷阱”,讓黃金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和風險性,因此越是市場“喧譁”的時候,陷入“淘金熱”的群體越需要冷靜思考。
縱然站在時代浪潮之巔的年輕人,需要一些金燦燦的點綴來加持自身,但“快速致富”的背後,往往伴隨著難以預知和分辨的複雜騙局。
所以比起淘金聚財,年輕人要在追逐財富的過程中,鎮靜自己的頭腦,更要在黃金的璀璨中,看清自己的方向。
因為狂熱的背後,理性,往往才是我們最珍貴的“黃金”。
*作者:春風十里,本文首發於十點讀書會(ID:sdclass),轉載請聯絡授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