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知曉圈內事
近年來,“大地藝術節”的模式開始在國內流行。不同於各種開在博物館、美術館裡的展覽,這裡沒有屋頂、沒有牆壁,而是讓藝術品與鄉村、與自然共生。去年11月16日,兩年一屆的南海大地藝術節開幕了!
3個月的展期內,來自30個國家及地區,超過194位藝術家將展出95組藝術專案,帶領遊客漫遊嶺南水鄉,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
那麼,本屆南海大地藝術節有哪些不容錯過的亮點?又如何體現文化與經濟的雙重價值?



開幕前後兩天的官方導覽日©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核心主題:水係南海
本屆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以“水係南海”為主題,旨在強調藝術與自然、人類與環境的和諧共生。在粵語中,“係”通常指“是”,“水係南海”則等同於“水是南海”。不僅代表著深厚的嶺南文化,讀起來也頗有古風韻味。

馬巖松-《時間的燈塔》© 田方方
同時,“水係南海”這個主題也呼應了“水上南海”戰略的實施,並且與廣東省“百千萬工程”與“城鄉融合發展改革創新”的要求相契合。揭示著,從古至今,乃至未來,“水”從來是南海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聯結當地與外界文化、生活、生態、交通、經濟的重要紐帶。呈現出南海人依水而生的多元化場景,展現南海人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順勢而為的生活智慧與生存哲學。

西樵山下的基塘、河涌與村落© 一勺影像志

核心理念:在地性
不管是策展還是創作,“在地性”始終是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所堅持的核心理念。正如藝術理論家安德里亞·巴爾蒂尼所說:“在地性強調藝術品與藝術創作、展示、傳播與接受的場所之間,要建立一種血脈相連的物質實踐關係。”
唯有親臨現場,親自參與到創作中去,才能更好地去講述故事,從不同角度更深層次地挖掘文化力量。對於藝術的探索,不應該被常規的“白盒子”所侷限,而是打破界限,迴歸自然。就像北川富朗所說的那樣:“讓藝術不只是一件作品,更是一個創作赫爾呈現作品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會發生人與人之間意想不到的碰撞。

作品盤點
本屆大地藝術節,舉辦範圍從西樵鎮延伸擴充套件至九江鎮,由聽音湖、西樵山、太平墟、儒溪村、平沙島、漁耕粵韻、煙南村、璜磯社群、河清社群、國風園, 10個各具特色的藝術展區,以“跳村遊”的方式串聯而成,形成5條藝術線路+4段水上藝術遊線。由來自全球各地的194位藝術家,創作95組,超200件藝術作品。

藝術舉辦區域示意圖©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其中不乏國內知名建築師及機構的作品,以別具一格的建築語言啟發著人們關於藝術與自然、藝術與環境的思考。
《無憂屋》
馬巖松,中國
位置:煙南村
位於南煙村最早的自然村落——煙橋古村,整體看起來如同頂部長出觸角的木質飛碟。
專案所處地,曾經是一座小學的操場,儘管已經廢棄,但對於當地村民來說,仍然稱得上是集體的童年回憶。

馬巖松-《無憂屋》 專案概覽© 朱雨蒙
無憂屋的屋簷寬敞而低矮,有點像嶺南民居,而這也讓置身其中的人在不經意間處於坐或躺,從而更加鬆弛的姿態去感受周遭的自然,徹底放鬆身心,享受難得的愜意。

馬巖松-《無憂屋》 俯瞰視角© 田方方

人們在無憂屋的屋簷下休憩,享受片刻寧靜© 朱雨蒙
《漁耕小舍-湖邊的微美術館》
王子耕,中國
位置:漁耕粵韻
“漁耕粵韻”展區是南海地區保留傳統桑基魚塘生產方式的主題生態園,建築師、策展人王子耕對湖邊原有的破敗小木屋進行改造,與6組來自不同領域的建築師、設計師、藝術家一起,打造6座別具一格的“魚耕小舍”,並共同組成一個環湖形態的“微美術館”群,以此來呼應“水係南海”主題,向嶺南文化致敬。

漁耕小舍地圖© Pills Architects
徐浪與馮瑞合作的《垂直的自然》,由九片形狀各異的混凝土牆體搭建而成,從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層”與“層”之間的邊界,如同人造山石般融入自然。內部則以一條盤旋而上的通道,代替傳統樓梯,通往建築頂部的“亭子”。

《垂直的自然》裝置概覽© CLAB Architects
羅宇傑和彭斯合作的《井木間》,則以“井榦”式木構造巧妙地搭建出一個圍合空間。觀眾需要先彎腰屈身進入其中,再抬頭仰望藝術家的作品。同時,也可以攀爬而上,近距離感受懸於頂部的作品。

《井木間》裝置概覽© 朱雨蒙
至於《山海禪燈》,建築師王欣模擬宋代“草廬”和倪瓚的“容膝齋”。依據原有建築範圍設定臨山底座,讓人們以此登上六角亭,亭內設有茶席,僅可容納3人。小樓在整個區域以更大尺度構成一盞“禪燈”。同時,它又是一座微美術館,也是六組中最小的“微美術館”。而藝術節孫玥的陶瓷燈具,則微其營造出與眾不同的人文氛圍。

《山海禪燈》裝置概覽© 朱雨蒙
在《野草博物館》中,建築師吳林壽進行實驗性創作,以黑色充氣膜構成建築外部結構。從而模擬野草夾縫生長的環境,並滿足聚集水氣的條件。再配合屋頂的霧氣裝置,讓建築在南海溼潤的環境中,猶如野草般自由生長。沈瑞筠的藝術作品《春風吹又生》,則收集了當地野草,並將它們種植於建築表皮的縫隙,及地面縫隙間。同時,記錄它們的生狀況。旨在將視線聚焦於諸如這些無名野草般平凡而堅韌的生命之上。

《野草博物館》裝置概覽© 朱雨蒙
在《南海聲殿》的創作中,建築師王灝結合南海地區建築特徵,對原本的小木屋進行改造。以混凝土回應時代,完成當地傳統建築形式的現代演繹。

《南海聲殿》裝置概覽© 朱雨蒙
聲音藝術家秦思源以南海養魚池的聲音取樣為基礎,創作了三組聲音互動作品,為“水”注入新的生命,並與空間相互交融,共同構造出一座有聲音的建築。藝術家史劼的水墨創作,則為這座聲音殿堂賦予了形象符號。
《霽竹亭·水邊》中,建築師範久江基於原有建築,重新構建出一座懸空的八角亭。不僅保留了原本的休憩、觀景功能,又巧妙締造出新的觀看體驗。

《霽竹亭·水邊》裝置概覽© 朱雨蒙
藝術家薛峰,則以文字形式將此次與建築師的合作日常留存於湖中,從而構建出現場、敘事和構築物之間的關係。
不只限於建築類作品,本屆南海大地藝術節亦聚集了眾多來自國內外藝術家之手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裝置藝術、公共藝術、互動藝術、燈光藝術、AR藝術等等。除了《醒獅操》等由第一屆保留下來的經典作品,也湧現出不少新作。
《聽山》
朱哲琴,中國
位置:西樵山
在西樵山天湖畔的隱秘林間,歌手、跨界聲音藝術家朱哲琴,帶來了一個開放式大型聲音互動裝置。

朱哲琴-《聽山》© 李衛
她運用40Hz~12000Hz的不同頻率,透過取樣、音訊編輯、現場傳輸互動技術,讓源自於西樵山的鳥鳴、風聲、溪流、瀑布、蛙鳴、晨鐘、墓鼓……與聽者的呼吸和心跳同頻共振。透過重構聲音場域,讓人們透過“聽”與自然對話,聆聽內心,聆聽萬物。

人們在聽山自由聆聽,感受各種聲音與呼吸、心跳的同頻共振© 西樵山
《土地喵——纜貓道》
文那,中國
位置:西樵山
位於西樵山觀光鎖定的車廂內,融合南海當地拜神祈福的習俗和貓星人形象進行創作。28個纜車車廂,每一個都有不同的貓貓和籤文。


纜車車廂內的不同貓貓形象和籤文© 西樵山
將藝術與運勢相結合,只有到達“土地喵”才能獲得籤文解讀。讓前往乘坐纜車的遊客如同開盲盒一般,收穫驚喜和滿滿治癒。
《時尚再聯——南海:中歐時裝設計師的可持續發展探索》
蒂齊亞諾·瓜爾迪尼,義大利
位置:聽音湖
將服飾和時尚單品視作藝術載體,進而提出人類與自然重新建立連線的方式,包括材料選擇、工藝流程,及創作觀念的變革等等,這些都將成為推動時尚良性轉型的動力。

《時尚再聯——南海:中歐時裝設計師的可持續發展探索》展現場© 付朗
有的設計師從竹編工藝中獲取靈感,從而呈現出不一樣的羽絨服形態;有的設計師則以中國西藏犛牛絨為面料製成衣物,秉承物盡其用的理念,讓衣物成為反哺當地經濟的來源之一;更有海外設計師被香雲紗深深吸引,對其進行天然染色,並不斷在面料上嘗試、探索,創作出極具當代感的舞動雕塑作品……

受竹編啟發的羽絨服造型(左),天然染料下香雲紗呈現出舞動的美感(右)© Demone
作為策展人,蒂齊亞諾·瓜爾迪尼正是希望透過這些國際設計師、藝術家的作品,探索服裝作為人類首個“居所”的意義。正如他所說:這個“居所”我我們自主選擇的家園,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與自然的重新連線。
《字遊灣區新象》
梁佳,中國
位置:太平墟
由策展人梁佳精心策劃的“招牌計劃——字遊灣區新象”展覽,邀請來自大灣區的16位藝術節,從字型設計及其在多領域中的跨界應用出發,以這一重要的文化符號,為每一塊招牌帶來新的生機,也讓灣區文化與現代設計更加完美地融合。

文興餅店,原西樵大餅©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梁佳老師設計手稿©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墟冚》
彭永堅,中國
位置:太平墟
在粵語中,“墟冚”實際上是用來形容像集市一樣熱鬧,或者直接用來指代集市。彭永堅將老舊渡船、破舊碼頭等回憶拉滿的本土元素,進行延續和重構,從而讓“新”與“舊”產生聯絡,碰撞才互一個超越現實的魔幻新世界。

彭永堅-《墟冚》© Lilian
《觀》
王耀慶,中國
位置:璜磯社群
由演員王耀慶帶來的作品《觀》,位於九江璜磯社群的百足橋旁。其靈感來源於南海常見的花磚房,由形狀各異的多塊彩色亞克力板組合而成,彷彿潘多拉魔盒一般充滿神秘力量。整個作品分為外在和內在兩個部分。

王耀慶-《觀》© Demone
《蠶的協奏曲》
松本秋則,日本
位置:儒溪村
靈感來源於波斯波利斯鏡廊的古老奇蹟,運用拋光不鏽鋼捕捉和反射周圍景色,從而創造一個從視覺上無限延伸的映象空間,營造一種光影交錯的美感。

松本秋則-《蠶的協奏曲》圖片源自網路

主視覺
本屆主視覺設計由鬍子設計工作室的胡鎮超操刀,延續首屆主色調——藍色。

主海報©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並邀請藝術節劉慶元,一起將南海鄉間日常生活、周邊生態等元素刻畫出來,基於木刻版畫系列進行創作,形成一套用於傳播的主視覺海報,共包含1張主海報+4張副海報。




系列海報© 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

如何參與?
①線上購票:透過官方小程式“大地藝術節ArtField”購買門票;並憑藉電子兌換碼前往藝術節服務站兌換“藝術護照”。
②線下購票:在藝術服務站現場購票,再領取“藝術護照”。

為何選址在南海?
一方面,南海是嶺南文化的一個重要起點,這裡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和自然景觀。
另一方面,以藝術節的形式響應、推進振興鄉村的政策,促進文化和旅遊的高度融合發展。第一屆南海大地藝術節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應,從一定程度提升了南海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第二屆繼續選址於南海,不只是順理成章,更是為了進一步推動文旅的融合發展,響應全國、全身旅遊發展的大會的部署要求。

太平墟西江邊航拍©島影工作室

西樵山大佛©島影工作室
此外,南海大地藝術節的選址也考慮了文化多樣性和區域發展的需求。藝術作品分佈於西樵山、聽音湖、平沙島、太平墟等10個不同的區域。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亦展示著南海多樣化的人文和生態景觀。以藝術的形式,啟用當地文化基因,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如何拉動經濟
據報道,首屆南海大地藝術節吸引了海內外超過141萬人次遊客。而本屆南海大地藝術節,預計三個月將吸引超百萬人次到訪南海,實現超10億元的旅遊總收入。
此外,南海大地藝術節還與多品牌合作,推出聯名文旅文創產品。如與致興紡織聯名的致興紡織“蔡倫紙紗牛仔”、與香雲紗聯名推出的香雲紗文旅文創產品、與南海絲廠聯名推出的南海絲廠絲巾等等。從而藉助品牌的知名度,讓相對小眾到底藝術走進更廣闊的視野;同時,品牌與藝術的結合,也為其增添了獨特的吸引力和記憶點,從而吸引更多消費者。

南海絲廠與大地藝術節聯名推出真絲絲巾© 南海融媒

“蔡綸紙紗牛仔”© 南海融媒
不止於此,南海大地藝術節還與西樵商圈合作,啟動了“藝術進商圈計劃”,以此來提升商圈的文化藝術品味。同時,藉助商圈流量擴大藝術節的影響力。
南海大地藝術節的舉辦,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遊覽,從而帶動了文旅產業發展。這不只是單純的展出活動,更可以看做是一種新型旅遊資源。是展示當地經濟的視窗,同時也是促進文化傳播和文旅消費的重要途徑。
實際上,除了廣州南海大地藝術節,國內也有不少類似的成功案例。
比如,廣安田野雙年展。2018年,第一屆以“守望原鄉”為主題的廣安田野雙年展開幕,並持續到次年5月。吸引了來自九個國家的34組藝術家,帶來43件藝術專案,其中包含雕塑、裝置、燈光、影像等多種藝術形式,涵蓋農耕、鄉土、院落等多種傳統文化形式。

陳文令-《港灣》© 廣安田野雙年展

王度-《龍女的簪子》©鳳凰藝術
比如,雲南騰衝原鄉大地藝術節,在高黎貢山腳下舉辦。邀請藝術家駐留當地進行創作,讓藝術與自然和諧共生。

雲南騰衝原鄉大地藝術節展覽現場 蘇亞碧-《日常》© 美術報

雲南騰衝原鄉大地藝術節展覽現場 馬丹-《記憶》© 美術報
2023年7月7日至10月29日,首屆阿那亞大地藝術節在阿那亞·金山嶺舉辦。以“Plein air”為主題,理查德·朗、丁乙、查爾斯·雷等國際知名藝術家,將他們的作品散落於草坪、徒步路線、山谷音樂廳等地。讓自然與藝術產生對話。除了作品展示,在藝術節期間還舉辦了音樂節、徒步、親子等多種活動,為遊客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

首屆阿那亞大地藝術節展覽現場 薇薇安·蘇特-《無題》© 孫詩

首屆阿那亞大地藝術節展覽現場 希爾維·夫拉里-《大蘑菇》© 孫詩
北川富朗曾說,大地藝術節是“讓令人懷念的遠古記憶在自己的基因中醒過來”,是“追溯生活、追溯時間之旅”。
舉辦大地藝術節,絕不只是單純地藝術展示,更是為了用這樣的方式重振鄉村文化和經濟,重塑鄉村生態。讓藝術與生活、與自然無縫銜接,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重拾信心,看到鄉村的另一種生長方式。
相比於已經走過25個年頭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以及一系列國內大地藝術節的未來雖然道阻且長,但也充滿希望!
發文編輯|馬丁
稽核編輯|Yibo
主編 | Sherry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