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也許不應該是一個貶義詞,而是全人類的本性。
01
作為政治家的沈括,聲名狼藉。
據說,他為了升官發財,帶著朋友蘇軾贈送的詩集,去宋神宗面前打小報告,說蘇軾詩歌中有很多大逆不道的內容:
(沈)括至杭,與(蘇)軾論舊,求手錄近詩一通,歸則籤帖以進(附上標籤呈遞給皇帝),雲詞皆訕懟(誹謗朝廷)。……其後,李定、舒亶論軾詩置獄,實本於括雲。元祐中,軾知杭州,括閒廢在潤,往來迎謁恭甚。軾益薄其為人。
——(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
據一些當代學者考證,這則史料,大機率是謠言。
但是,沈括追求“升官”,喜歡搞政治投機,卻是他定格在政治史中的形象。
99%的人都追求升官發財,為什麼沈括的追求,就會顯得比別人更急切呢?
一個重要原因是:沈括迫切地想要透過升官,迴歸到原來階層。
沈括是中級官員子弟,他的父親沈周,是大宋首都開封府的通判(類似於副市長),父親驟然去世後,家裡沒有留下什麼財富。為了賺錢養家,供養母親、妻兒,二十歲的沈括只好蔭補入仕,成為地方上的縣簿(類似於縣財政局局長)。
基層官員收入低微,工作辛苦。沈括甚至不把自己當“官”看,而是自視為一名“最賤且勞(苦)”的“吏”,也就是職場牛馬。他經常抱怨自己的貧賤:
“至於衣服米鹽,一日不得則無聊,某何以異於人?”
(我跟普通打工人到底有什麼區別?)
從高官子弟的優渥生活跌入基層官員的貧窮忙碌,這既是階層下降,也是生活水平的全面降級。處在這種境遇中的人,最迫切的願望,就是趕緊迴歸到原來的階層生活。想要實現願望,只有升官一途。
沈括,當然很著急。
但是,這是沈括的特殊心態。而對於那些普通官員來說,千辛萬苦透過科舉,成為官僚集團的一員,已經是萬幸了。
沈括這種中高階官員子弟,一出生就贏在起跑線上。二十歲就可以透過蔭補(不用參加科舉)直接做官,屬於人群中萬分之一的幸運兒。其他人只有羨慕的份,哪能理解他的焦慮與痛苦。
一個人的心態,總是取決於他的參照體系,取決於他拿自己和哪些人比較。相比其他高官子弟們琴棋書畫的從容生活,在工作中灰頭土臉的沈括,當然會急著升官,急著迴歸自己原來的幸福生活。
02
但是,古代官場的法則很奇怪。
你越是明目張膽的追求升官,別人越鄙視你,越覺得你急功近利不堪大用;你越是淡泊名利拒絕升官,別人越是尊敬你,越是覺得你應該升職加薪。
比如王安石,多次拒絕朝廷對自己的提拔,結果聲名遠揚,大家都覺得這種人必須調回京城予以重任。
比如司馬光,連皇帝給出的樞密副使這樣的頂級高官都堅決拒絕了,結果讓皇帝念念不忘,動不動就想要重用他。
宋朝的主流文化崇尚淡泊名利、重義輕利。但沈括並不認同這種價值觀,他反駁說:讀書人沒有躺平的資本,做官就是為了出來混口飯吃。官場上的進退姿態,淡泊名利還是夢想升官,跟人品道德,又有什麼關係?那些拒絕升官發財的人,就更加高尚嗎?那些追求升官發財的人,就道德低下嗎?作為科學家的沈括,並不相信。
不過,沈括的質疑,並不能改變官場的潛規則。一千年後,鄭淵潔在他的一篇官場小說《倒退人生》裡再次強調了這一規則:你越想進步,別人越不想讓你進步。欲速則不達。(你沒看錯,鄭淵潔不止是童話大王,還寫了大量適合成年人閱讀的小說。就像沈括不止是科學家,還是政治家。)
當然,類似的現象,不止存在於古代官場。
企業家胖東來,表現得很不在乎賺錢,動不動就抱怨今年業績太好了,明年一定要降低利潤。結果,消費者覺得這才是良心企業家,紛紛追捧他,於是,他賺得更多了。
企業家喬布斯,聲稱自己的驅動力是透過技術和創新改變世界。結果,蘋果是世界上最賺錢的企業之一。
如果哪個著名企業家敢說真話,說我根本不想累死累活伺候消費者,我只想賺你們的錢。估計會被噴得體無完膚,並且損失慘重。
也沒有一個賣貨主播敢說,家人們,快點下單,讓我狠狠地賺你們的錢吧!
作為人,每個人都知道別人最真實的慾望,但是,赤裸裸的說出來,就經常會被當作急功近利的小人,引起別人的厭惡和鄙視。
03
在皇帝眼中,在宰相王安石眼中,沈括是一個搞政治投機的小人。
在反對變法的舊黨眼中,不止沈括,新黨除了王安石,其他都是趨炎附勢的投機小人。王安石自己,也經常批評他領導的新黨成員,是一幫投機小人。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批評過這種簡單粗暴的道德判斷、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
但是,站在舊黨的立場上,他們的道德判斷,有沒有道理呢?
肯定也有道理。想象一下,公司新上任的王總經理大刀闊斧的推出了一系列新業務,包括放貸之類的。高層爭論不休,中層和基層幹部中,有人消極抵抗,有人積極執行。那些積極執行的人,總不會是因為熱愛加班吧?或者說,是為了給天下人謀福利?
哪怕是再喜歡沈括的當代研究者,也不得不承認,沈括參與新法,肯定是有政治投機的一面。新法的其他參與者,也和沈括一樣,知道變法是一個升官發財的機會,是人生崛起的風口。
新黨重臣鄧綰就理直氣壯地說:“笑罵由人笑罵,好官我自為之”。
我們現代人沒有古人那樣苛刻的道德標準,當然會覺得這種追求沒有問題。因為升官發財,金錢美色,本來就是人類最真實的慾望。只要不作惡,又有什麼問題呢?
哪怕是在古代,像司馬光那樣為了堅持原則而拒絕高官厚祿的人,其實也很稀少,所以才會讓神宗皇帝念念不忘。這種萬分之一的人,並不適合作為普遍的道德標準。就像很多自媒體拿馬斯克去對比大多數中國企業家,這種對比本身,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說沈括的人生對我們有什麼啟發的話,那也許就是,要適當掩飾自己的慾望,不要讓別人知道,你是如此強烈的想要得到某些事物。
就像阿Q想要和吳媽睏覺,心裡可以這麼想,但不能這麼說。
赤裸裸的慾望本身並沒有錯,畢竟人皆有之。但流露出來,很多時候,就是對他人的冒犯。外在的語言姿態和內心的真實慾望,常常需要分離。
你可以說這是虛偽的話術,是含蓄的傳統,是社會的潛規則,是以退為進的迂迴策略,但很可能,也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真實未必是一種美德,虛偽也未必是一種缺陷。
你怎麼看?也歡迎留言給我。
參考文獻:
01.左婭《沈括的知識世界》
02.祖慧《沈括評傳》
03.脫脫等《宋史》
04.崔銘《王安石傳》
05.梁庚堯《北宋的改革與變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