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5點半,香港媒體就在第一時間曬出26個滿分狀元的喜訊(後南華早報更新為至少32名)👇
據說今年平和和世外今年都有1個滿分,但是44分比較多,均分和往年相差不大。我們本週四就邀請了三位IB拿到達特茅斯、卡爾頓、伯克利、劍橋的學生來分享(詳情檢視文末海報),聊聊自己的IB學習和大學申請經歷,其中就有一位44分,一位41分,超棒!
相比於去年今年的學生佛系很多,沒必要衝滿分,IB分夠用就好!
不過在某書上也有人表示,“今年經濟和生物比較難”;“總分出來成績不理想,都不敢告訴家長”,“幸好申請的是美國,要是英國就沒書讀了!”
的確,每年IB出分,就有一大批英國黨和牛劍、G5失之交臂,只能說前者是錄取率低,後者是超級“分控”啊~
下圖是英國劍橋計算機專業IB要求,除了41-42的均分之外,還要滿足HL的小分要求,以及數學、高等數學的選課要求,
而放到美國,麻省理工的IB要求39分,伯克利35分,CMU只要30分以上,真的是錄了就有書讀,英國黨表示太太太太羨慕了
目前已陸續有學校公佈IB分數,等全部公佈後,真榜君會出盤點分析文章。
如果說去年是疫情後首次恢復正常的一年,滿分、均分都劇烈縮水的話,那麼今年是與去年持平,比較平穩的一年。根據IBO官網訊息,今年一共有192,867名(去年為179,917名)全球學生參加了IBDP和CP考試,為近年來的最高。 均分為30.32,相比於去年的30.24有略微增長。
早在今年5月,IB考試出現跨時區作弊的情況在國內也是討論度頗高,但是目前官方依然是沒有回應多少人受到了處罰。
雖然內地國際校的成績還在陸續統計中,昨天傍晚香港媒體已經快人一步釋出IB狀元情況。而根據南華早報的最新訊息,今年香港有2406名學生參加IB考試,一共32人拿到滿分(雖然總數相比於最高峰2022年的93人,但相比於去年進步明顯),其中17名學生來自英基集團。
此外拔萃男書院四名,維多利亞學校、香港新加坡國際學校、香港耀中、和香港獨立學校基金會學院各有2名,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士提反書院和保良局蔡繼有學校各有1名。
看完資料,我們也和大家分享一位去年狂攬14所美國頂尖大學錄取,來自平和的IB滿分學霸沈子棋的學習方法,希望對選擇IB課程的學生有啟發:
瞭解IB的都曉得,能考到這樣的水準,個個都是時間管理大師!
所以,沈子棋的故事開始之前,我先放一張他的一週作息表,我特別做了一下研究,然後塗了色塊,最後特別震撼我的是,那些被完全浪費掉的無效時間,在沈子棋的生活裡——每天只有1小時。
但當我問起學霸的方法論,他卻給出了特別凡爾賽的回答:
但在與沈子棋深聊之後,我發現這種「好玩兒」,其實源自於他對於知識的某種強烈的崇拜,這種崇拜如今看來,是他把許多看似毫不相關的知識,全部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的源動力所在。
比如他上Social studies課,對一戰和二戰來了興趣,課本上或許只是簡單的一段話,但沈子棋絕對會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課後去扒更多的書,把這兩場戰爭搞清楚,從戰事到地理分佈,從地理分佈又“旁通”到地質學知識,你會發現,在沈子棋這樣的孩子手裡,知識是一張被自己驅動著的、不斷完善的網。
所謂源自興趣,就能樂此不疲,就是這個道理。我願意把沈子棋這種「隨時隨地都能擴充知識清單」的學習方法,稱作疊加式學習。
在這種學習情境裡,一個單一的知識點一旦被興趣“點燃”,就會進入自生長模式,透過資料查閱與研究,舉個例子:在子棋手裡,類似於二戰這樣的歷史事件,常常會發散到幾個不同的知識領域,哲學是對當時社會思潮分析的工具,地理學是對戰爭進展分析的武器,如果觸角伸的夠野,原子物理、奧本海默……都是可以深度研究的Topic……
這種被興趣推動的疊加式學習模式,無形中打通了子棋跨學科學習的任督二脈,如果你瞭解IB課程對於「全才」近乎偏執的喜愛,你就會明白,這個模式簡直就是為IB而生的。
但這樣的學習方法,其實需要極大的時間與精力成本才能應付,這也是我特別佩服沈子棋的地方:為了快速點亮技能樹,他真的很捨得卷自己:
我學習的過程是很艱辛的,因為你會發現進展很慢,比如我第一學期IB拿的是5,但因為實在很喜歡那些課程,所以我倒並不介意開始階段的分數,我會常去Office找老師討論問題,每寫完一篇文章,我都會積極尋求反饋,小的語句和詞彙的精準度,我都會問清楚。
所以,沈子棋的學習鏈路是這樣的:
用興趣充分調動學習內驅力-從一個點開始連結更多知識譜系-不厭其煩地發問獲得正向反饋-成績提升
而在從5分到6分的過程中,1分是面兒上的進步,但從學習的滿足感上來說,沈子棋的收穫更會是某種長遠的激勵,例如–
所以,人人都說IB難,但要是學到沈子棋這個份兒上,每日苦讀早已不是什麼受虐,倒像是某種「上了癮」的極樂體驗。
除了自己獨有的學習方法,沈子棋的學霸工具箱裡,只剩下最後一件神器,它一點也不華麗,卻能叫人瞬間“回血”,沒錯——就是閱讀。
按照他的說法,不愛閱讀的人,選IB會很痛苦。因為寫論文的過程,其實很大一部分,是測試一個人閱讀存貨的過程。
尤其到了高中,沈子棋的閱讀視野被一下子打開了,由於學校課程裡就有《仲夏夜之夢》、《荷馬史詩》、《不可兒戲》這些名作,所以他又自己找來了莎士比亞和王爾德的許多作品做補充閱讀;而小說則成了他打發時間與錘鍊語言的最好工具,《發條橙》、《罪與罰》、《百年孤獨》……英譯本里的世界,既提供了非凡的審美體驗,也成了英語提分神器。
心中沒有一份獨有書單,邊讀邊思考,拆書拆到「包漿」,這樣的孩子,IB考不好也難。
不知道今年參加IB大考的真棒粉絲同學們拿了多少分呢?歡迎留言分享大家的IB出分好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