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中成藥,而後有3分錢的阿司匹林

集採、仿製藥是現在的熱議話題。
仿製藥便宜,需要做一致性評價,就是分期、分批做實驗,檢驗藥效和原研藥是否一致。現在都在談論的仿製藥效果不好,就是一致性檢驗出了問題。
仿製藥為什麼要和原研藥對齊?是因為原研藥的藥效有保障。為什麼原研藥藥效有保障?是因為原研藥通過了“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這是一個廣泛應用於醫藥、社會學,和其他科學的一個科研方法。
對照,一般是用安慰劑和真藥對照。雙盲,指醫生、受試者都不知道自己屬於哪一組。隨機,指受試者隨機分配到兩組中。樣本,指參加實驗的人數。樣本越大,結論越可靠,樣本小,可能出偏差。

簡單的說,找一群人,分別給安慰劑和真藥,然後來看有不有差別。有差別,藥就有效。

原研藥貴,是因為研發貴,很大一部分就是花在這個實驗上。一個藥物的三期實驗,樣本從幾百到幾千,上萬人,平均要花8000多萬美元。而且,每年在三期不能透過的藥物,不計其數,之前投入就全打水漂了。
通過了實驗,醫生就有把握的說,我給1萬人用藥,起碼8、9千人,能有效。仿製藥能透過一致性評價,比原研藥差一點,醫生也能說,起碼7千個人有效。
所以,如果你覺得原研藥好,進口藥好,不是因為是美國產的,英國產的,輝瑞產的,諾華產的,而是因為原研藥能透過“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
但是,所有的,是的,所有的。所有的中成藥都通過不了這個實驗。2010年,複方丹參滴丸是首例進美FDA三期臨床試驗的中成藥,但最後也不了了之。也就是說,中成藥的有效性,是靠“我舅舅的同事的表哥的嫂子的鄰居吃了這個藥就好了“。所謂經典驗方,無非是這個口口相傳拉長了時間。
那麼,這就形成一個邏輯鏈條:
一致性檢驗的根本,在於“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一個人相信中成藥,就意味著他認為“多中心大樣本隨機雙盲對照試驗”沒有太大意義,通不過也有效。那麼,一致性評價,自然也沒意義。既然如此,三分錢一片的藥,能不能透過一致性評價又有什麼關係呢?
我最近反覆說過這樣一句話:一項政策,在具體實施前,都在社會層面,經歷了漫長的思想積累。
觀念上的邏輯鏈條,必然對應著現實演繹。都是一步步的都過來的。
觀念上對藥效實驗原則的輕視,最終變成了只問價格,不問藥效。先是大量的中成藥擠佔了醫保資金,不但擠出了原研藥,最終,也會侵蝕仿製藥的一致性評價的嚴格性。
於是,觀念決定命運,當你抱著中成藥有效觀念時,3分錢的阿司匹林就會接踵而至。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