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臺灣成為廢墟,我們也必須收復!

看到這個標題,肯定會有人要罵我。但是,我想說的是,這句話不是我說的,而是施琅說的。
1683年,針對臺灣問題,施琅給康熙皇帝寫了一封非常有名的奏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恭陳臺灣棄留疏》
恭,恭敬;陳,陳述;棄留,該棄該留;疏,奏疏。

合在一起的意思:恭敬的陳述臺灣該棄該留的奏疏。

這封奏摺洋洋灑灑2000字,詳述臺灣與東南海防的重要關係,文中有這麼一段話:“蓋籌天下之形勢,必求萬全。臺灣一地,雖屬多島,實關四省之要害。勿謂被中耕種,猶能少資兵食,固當議留;即為不毛荒壤,必藉內地挽運,亦斷斷乎其不可棄。
翻譯成現代話就是:籌劃天下的形勢,一定要追求萬無一失。臺灣這個地方,雖然是個島嶼,實際上關係到四省的要害。不要說那裡的耕種還能稍微供應軍隊糧食,就應當商議保留;即使是不毛之地,必須依靠內地運輸物資,也絕對不能放棄。
這就是文章標題的原始來源,也是“寧可臺灣不長草,也要解放臺灣島”的來源——這句話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喊出來的,而是新中國的一個非常有名的將軍說出來的。
施琅為什麼要給康熙皇帝寫這樣的一封奏疏?
1683年,施琅率軍攻克臺灣,明鄭政權覆滅,清朝實現了對臺灣的統一。然而,當時朝廷內部對於是否保留臺灣存在激烈爭議。部分官員認為臺灣孤懸海外,治理不便且耗費錢糧,主張放棄臺灣,將人口內遷。在這一背景下,施琅上疏《恭陳臺灣棄留疏》,闡述自己對臺灣戰略地位等方面的深刻見解,力主保留臺灣。

施琅為什麼力主“保留”臺灣島?

其實,他在奏疏裡面說得很清楚,施琅指出臺灣是東南沿海的重要屏障,關係到東南沿海數省的安全。“臺灣一地,雖屬外島,實關四省之要害” ,若棄守臺灣,荷蘭等西方殖民者可能會捲土重來,利用臺灣作為基地侵擾東南沿海,威脅清朝的海防安全和沿海地區的穩定繁榮。
直接看地圖。
臺灣地處中國大陸、日本和東南亞的交界口,其絕佳的地理位置為倭寇(由中國和日本的海盜勢力合流形成)的出沒提供了大量商機,使得臺灣本身也成為了海盜襲擾的重點地區‌。這些海盜不僅襲擊過往的商船,還常常侵擾沿海的居民點和村莊。
大家再想想,蔣介石敗退臺灣後是如何和大陸對抗的?
蔣介石經常派戰艦、戰機襲擾和轟炸大陸的沿海地區,而那時我們的海軍、空軍力量非常薄弱,根本沒有什麼好的應對方法。
大家再想想,如果臺灣被別國控制,並以此為“跳板”不斷的襲擾、攻擊中國大陸,我們豈不是再無寧日了?
誠然,現在的中國,沒有誰敢對我們出手。但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如果不在我們強大的時候收回臺灣,那麼一旦“打盹”了,將會給子孫後代帶來無窮無盡的災難。
相反,如果臺灣控制在我們的手中,那麼敵國想要透過海上侵略中國內陸必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臺灣為什麼能起到這麼大的作用?
很多人不懂臺灣的作用,是因為他們不懂軍事。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在古代,一個國家侵略或攻打另外一個國家的時候,經常會不計代價的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打,為什麼不繞過一些城池直接攻打對方國都?
在古代,人口相對比較少,只有農民在種地的時候才生活在城外。在亂世,生活在城外是非常危險的,所以很多時候,他們不得不將糧食儲存在城池裡面,因為城池不但有牢固的城牆,裡面也有大量的兵力。所以,在古代,城池就是各種物資的聚集地。
試想,如果你率領大軍直接撲向敵國都城,很多城池都沒有攻打,會面臨什麼後果?

對方的都城肯定是非常牢固的,想打下來肯定是非常困難的,就要打持久戰。這個時候,糧草的供應就成了重中之重。大軍在前面攻打國都,後面的糧草供應必然就缺乏有效的軍力保護,這個時候對方城池裡的軍隊出來切斷你的糧草供應,你的大軍還有活路嗎?

我們在看歷史的時候,經常看到很多失敗的軍事行動都是糧草被對方切斷導致的,原因就在於此。

正因如此,我們才有了“攻城掠地”的說法,只有先“攻城”,然後才能“掠地”——你不把一個地方的城池攻打下來,那麼你是永遠無法有效佔領那片地區的。

或許有人說:一個一個攻打城池代價太大,難道我不能對一些不重要的城池“圍而不打”,然後主力直撲敵國都城?

圍而不打,你需要多少兵力?

敵人在城池裡面有一萬人,你需要多少人才能圍住這個城池?
在古代,你想要圍住一座城池,需要的兵力至少要是對方的2倍以上。一座城池裡面有一萬敵軍,那麼你想要圍住它,至少需要2萬兵力,否則你根本圍不住。更何況,城池裡面有糧食,你還要派出大量軍力給自己的圍城軍隊供應糧草,這樣一來,你需要的軍隊數量就更多了。
《孫子兵法·謀攻篇》中說道:“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其意思就是:用兵的原則,有十倍於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於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於敵的兵力就要設法分散敵人,有與敵相等的兵力要設法擊敗敵人,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卻,實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決戰。

所以,在古代,你想要吞併一個國家,沒有別的辦法,只能一個城池一個城池的攻打,只要你漏掉幾個城池沒有打,就可能導致你整體的失敗。

大家想想俄烏戰爭,俄羅斯是不是採取一個地區一個地區打的?在開始階段,俄軍並沒有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打,而是快速突進,甚至想直接拿下基輔,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最終都退出去了吧。
你繞過一些城市不打,一旦你陷入僵局,那些城市裡軍隊就會出來攻打你運輸補給部隊,沒有了補給,只有死路一條。
現在的俄羅斯是不是在一個村莊一個村莊的打,一個城鎮一個城鎮的打?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我們再給大家舉一個。
大家知道在冷兵器時代中國最重要的關口是哪個嗎?

對的,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


為什麼山海關能被譽為“天下第一關”?
就這麼說吧,在冷兵器時代,只要守住山海關,那麼北方的遊牧民族就無法徹底佔領整個中國。
在古代,中國為了防止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歷朝歷代都修建了長城,從秦朝到明朝,幾乎每個朝代都在修建長城,首尾相連,長達近萬里,所以又被我們稱為“萬里長城”。
這些長城都修建在高山絕壁之上,易守難攻。
萬里長城的起點就是從山海關開始的。
大家看下面的圖:在山海關的北面就是遼河平原和東北平原,那些地方都非常肥沃,是遊牧民族的重要基地。北方民族想要入侵到中原地區,只有一條最好走的道路,那就是“遼西走廊”,而山海關就是控制著“遼西走廊”的。
山海關的西邊是燕山,東邊是大海,山海關正好建立在這兩者之間,甚至一直延伸到海里。
下面這個圖就是山海關的示意圖:
只要你控制了山海關,那麼北方遊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就必須要翻山越嶺。

在冷兵器時代,你想要翻越崇山峻嶺入侵中原地區,那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山路非常難走,糧草運輸不便,各種大型攻城裝備更加難以運輸,所以北方遊牧民族想要入侵中原,只能“輕裝上陣”,自己攜帶有限的糧草,而且為了減少糧草的消耗,必須要加快行軍速度,只能出動騎兵……
我們在看歷史書籍的時候,經常看到“北方遊牧民族入侵中國邊境地區搶掠一番就又撤了”。比如,在明朝的時候,清軍曾五次入侵大明,但是每一次在搶了人財物以後就又都撤出去了。
清軍連續五次攻入大明腹地,但是為什麼每次都只是搶掠一番就又都撤出去了呢?
答案就是:因為山海關建設的異常堅固,始終控制在大明的手中。
為什麼山海關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因為只要山海關還控制在大明手中,那麼清軍就無法迅速的打到大明腹地,只能“翻山越嶺”,行軍速度大幅度下降不說,糧草和大型攻城裝備都跟不上,而清軍攻佔的那些長城關口很容易就被切斷了。一旦後路被切斷,糧草供應中斷了,那麼很容易就被耗死了。
最後大明是如何被清朝滅掉的呢?
大家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大明之所以滅亡主要就是因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

導致的。


這裡的“關”就是指:山海關。


這些和臺灣有什麼關係呢?

道理和上面是一樣的。

如果敵人想要從海上入侵中國,那麼就必須要先把臺灣打下來,否則敵人在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在臺灣島上的守軍就能擇機攻擊對方的後勤部隊,包括運送兵員的船隻、運輸武器裝備的船隻和各種運輸物資的船隻。
敵人想要透過東南沿海入侵中國大陸,那麼就必須要先打下臺灣。
試想,如果臺灣控制在我們的手中,我們在大山裡面挖掘洞穴,裡面儲存幾千、幾萬枚導彈,誰還敢透過海上入侵中國不打臺灣島,直接攻擊大陸本土,我們就用導彈不斷的攻擊那些防衛能力比較弱的運兵船、運武器彈藥物資的船隻。如果你打臺灣,臺灣是山地地形,易守難攻,想要佔領檯灣島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同時也為我們爭取到大量的時間
所以,臺灣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異常重要,必須要收復。
一說到“收復臺灣”,網路上的一些“聖母”就說:打仗是會死人,臺灣人都是“同袍”,怎麼能自相殘殺呢?
在我們強大的時候,如果我們不收復臺灣,哪天你弱了,你還能收回嗎?那時,敵人再佔據臺灣,那我們離死就不遠了。
所以,哪怕把臺灣打成廢墟,我們也必須要收復臺灣。
—–全文到此為止。如果您想看到更多的原創文章,請點選下面的公眾號名片,關注即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