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最近公佈《2025全球差傳資料》,全球堂會共440萬間,廣義基du徒約26.4億,佔全球人口32.3%;也就是全球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廣義基du徒。這項資料也指出,跨文化xuan教士總數接近45萬,卻只有3%被差派到近33億的未得之民當中,其餘97%都被差到已有fu音到達的地方。
此外,各類奉獻總額達1,300億美元,然而只有約3.2%的奉獻(約44.3億美元)用於差傳工作。面對龐大的差距,教會的差傳資源可以如何分配得更有效?值得深思。
這項資料來自《世界基du教資料庫》、洛桑運動《大使命狀況報告》,以及聯合國難民署的難民人口統計資料庫。除了非洲外,各大洲的未信者人口,預計在未來數十年內將會再次上升,這將逆轉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的fu音正增長;單是亞洲已佔全球人口的60%,同時大部分未得之民也身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穆斯林人口超過20億,年增長1.67%;傳統民間信仰者負成長0.22%。

歐洲北美信徒呈負成長
由於教會宗派數目持續增加,既代表教會信仰的豐富面向,也帶來分裂的隱憂。此外,歐洲及北美洲的教會信徒都呈現負成長0.54%和0.14%,當地的信仰狀況值得留意。
報告中也發現,信徒與教會的數目增長,是可喜的事情,在不同處境下建立起屬天的群體,帶來更多的資源投入到主的國度。不過,統計未顯示差傳奉獻的佔比,如果以「跨文化xuan教士」對比「堂會及機構同工」來估算,用在差傳的奉獻僅佔3.2%,各教會的奉獻到底用在什麼地方呢?
聯合國難民署的統計則顯示,截至2024年中,有1億2千多萬人屬於非自願流散人口,他們因著監控、衝突、暴力、人權侵害等原因需要離開家園。當中接近40%為18歲以下兒童,超過70%暫居於中至低收入國家;2018至2023年間,平均每年有近33萬9千名兒童出生為難民;穆斯林移民於歐洲有巨大的增幅,預計2020-2050年間將增加63%,伴隨當地的人口跌幅,縱然穆斯林對歐洲的影響將擴大,教會信徒要接觸到他們卻也更加容易。

從1974年第一屆洛sang會議,溫德博士(Dr. Ralph. Winter)提出「未得之民」的概念,主導幾十年xuan教界努力的方向。1989年洛sang會議,路易士˙布希(Luis Bush)又提出「10到40度之窗」宣教觀念,主導新的宣教,鼓勵把人派到北緯10度至40度的區域,由西非延伸到日本,主要在穆斯林、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區域。
2024年在首爾舉行的第四屆洛sang會議,提出25個xuan教缺口,是主要呼召我們去的地方:全球高齡化人口、新中產階級、向下一代傳fu音、伊斯蘭教、世俗主義、最難接觸的人(未及之民)、數位時代的sheng經、數位時代的教會形式、數位時代的門徒訓練、數位時代的傳fu音、人工智慧與超人類主義、性與性別、全人健康、多中心宣教、多中心資源動員、廉政與反腐敗、綜合靈性與xuan教、培養品格領袖、流動人口、城市社群、數位社群、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教會與激進政治和宗教自由、關心受造物和脆弱者、社會信任和教會影響。這個廿五個xuan教缺口,讓我們重新對xuan教反思,進而形成xuan教策略,更有切身感。

宣教的路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會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長按上圖 進入讚賞
美文精選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吧—
我們一起愉快的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