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聾作啞的久了,裝瘋賣傻的久了,裝腔作勢的久了,怕最後,我們只剩下一堆空洞的軀殼了。】
1
有些人總以為自己很聰明,故而就下意識地覺得別人好糊弄,其實吧,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聰明人,但也不會有那麼多的大傻子。
我們的身體雖然都在同一條船上,但是我們的思想和靈魂,似乎永遠都分屬兩個不同陣營。
下面的人愛分個對錯,上面的人,只想著權衡利弊。
漢語言藝術的博大精深,就體現在先驅造詞者的“高情商”絕世才華裡。
2023年2月,@證券時報 搞出了個新鮮名詞,叫“超額儲蓄”。
什麼意思呢?
“在存款利率不斷調降的背景下,我國居民部門的存款規模反而大幅飆升”。
注意,他們用的詞,是居民儲蓄存款,“大幅飆升”。
因此,他們呼籲,多管齊下,讓居民從超額儲蓄向消費轉化,已成為當下我國經濟工作重中之重。
大白話直譯過來就是,“中國居民家裡的存款實在太多了,要刺激他們從儲蓄到消費轉變,好帶動經濟發展。”
你要是這麼說的話,中國人民銀行後來釋出的“我國人均存款11萬”,可信度就大大加分了。
一切都如白雲大媽所言:
到北京是搭乘專機來的、小錢不用報銷、穿的是4萬的貂絨,現在有錢了,老有錢了。

2
@證券時報的“超額儲蓄”之後,@工人日報又來了新名詞,“低齡老人”的“銀髮紅利”。
2023年2月20日,@工人日報發文稱,當前全社會已充分意識到老年群體中蘊含著豐富潛能和廣闊市場,促進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已經從理念轉化為實際探索。
“老有所為”與“老有所養”是高質量老齡化的必備條件,“老有所為”是“老有所養”的堅實基礎,以便實現“低齡老人”的銀髮紅利。
大哥,你這都家庭人均存款11萬了,居民“超額儲蓄”錢多的花不完了,還整銀髮經濟讓老年人出門打工去?
咱這些調查表裡的“人均存款11萬家庭”,到底是有錢還是沒錢啊?
說到這裡,有必要插播一條新聞。
工人日報喊出的“銀髮紅利”熱搜出來的5天前,浙江寧波。
一名60歲老人在中通快遞分揀中心工作,凌晨3:50分左右,因心臟驟停猝死在崗位。
猝死的老人家屬孫先生稱,和寧波中通公司溝通此事,但只有法務、人事和組長來談,遲遲未給處理方案,後中通方面稱願意賠付意外保險金額,額外給喪葬費和人道主義費用。
家屬表示,“公司推諉迴避,否認因工死亡。”
2月21日,寧波人社局表示,60週歲本身不屬於勞動者範疇,如果沒繳納工傷保險,就不能認定為工傷。
然後,老人猝死事件,上了微博熱搜。
你看看,新聞連起來一對比,觀眾就看不明白了。
30歲說你存款太多,你要拿出來“敢於消費”,60歲退休嫌你年輕,叫你發揮銀髮經濟。
等你60歲熬夜上班猝死在崗位上,“60週歲本身不屬於勞動者範疇,不能認定為工傷。”
除了一句fuck,我簡直無fuck說。

3
@北京日報說,要警惕求穩躺平心態蔓延,每個社會人都應該承擔責任,實現社會價值。
然後,江西一個17歲的女孩,做卸貨工,獨自一人卸了530箱啤酒。
多家官媒在報道此則新聞時,尤其是短影片平臺內容創作時,總喜歡後面用個黃底黑字,或者醒目大紅字型加粗標註一句:
“網友:努力生活的人值得尊敬”。
哪個“網友”是這麼說的?官媒自作主張的代替的又是哪個“網友”?每個“網友”都是這麼認為的?網友認為苦難應該值得被歌頌、吃苦耐勞應該被尊敬?
媽的,就沒有一個“網友”站出來罵街,痛斥官媒這種“無恥”結論嗎?

七夕佳節的時候,西安衛健委和西安計劃生育協會,給西安市民發簡訊:
【七夕佳節來臨之際,願您愛情甜蜜、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共創生育友好,賡續中華血脈,共擔復興重任!】
國家衛健委也曾發文:《無償獻血,是中國公民的健康素養》。
無償獻血,助人利己,利國利民。
這裡,再插播一條新聞。
澎湃新聞刊發衛健委《無償獻血,利國利民,是中國公民的健康素養》一文的第二天,中國新聞網發文:
《貴州省衛健委書記,任上被查》。
一切的巧合,都是這麼的妙不可言。
你為什麼不獻血?你為什麼不生孩子?
你們準備好了嗎?他們要來全面調查分析原因了。


4
10月17日,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微信公眾號釋出訊息稱,中國人口與家庭發展狀況抽樣調查進入組織實施階段,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國家統計局正式批准了中國人口與家庭發展狀況抽樣調查制度和方案。
本次調查將抽取調查樣本30000人,聚焦影響群眾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的主要因素,瞭解家庭在生育養育方面的現實困難和需求。
全面分析“不想生、不敢生”原因。
又是抽樣、又是走訪、又是調查、又是報告分析,弱弱地問一句,這得要經費支出吧?
是不是又得公款出錢?
合著這麼多年了,他們到現在還不知道為什麼群眾不敢生孩子?
這和十年前某些人搞出來的大調查,“消費者為什麼不買房子”,簡直是異曲同工之妙啊。

看來社會發展的確是經濟失衡過大,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文明的巨大差異化,使得兩個陣營裡的人,思想文明也產生了天塹鴻溝。
你說你累得半死不活,他問你為什麼不保養身體;你說你窮得叮噹響,他問你為什麼不買房不生娃。
兜裡沒錢,怕你不肯吃苦;兜裡有錢,怕你不拿出來花。
當初某傻叉金融機構,搞出了一個給農民工兄弟貸款升機艙的毀三觀廣告宣傳文案。
這麼看來,庸官和姦商,腦子裡的漿糊,都是一樣的。
吃飯嫌人多,幹活嫌人少;花錢嫌人多,紅利嫌人少;層級有差別,同工不同酬;退休雙軌制,養老不公平。
一字不提。

逼著孔乙己脫下長衫去搬磚,壓著祥子極限挑戰拉黃包車的時間,一套演算法,精準拿捏住了外賣員和網約車司機兩個數量龐大的群體。
最後再來苛責一句,你的存款多,你要敢花錢,你的身體好,你要敢於獻血勇於發揮銀髮餘熱,你就是死了,也得體面離去,讓兒子孫子貸款,再給你買個好墓地,挑一塊風水寶地,保佑你的子孫後代,繼續這般“體面”下去。
我們聽過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為什麼?
因為他們講的許多道理,基本都是無用雞湯和無效廢話。
身體上拿捏你,精神上控制你,草原裡的水草茂盛、風景優美,那是因為牛馬們都很聽話。
精神一直處於緊繃狀態,最後容易引發生理和心理雙重疾病。
大人和孩子,在這個“功利且浮躁”、“禁錮且壓抑”的時代裡,都在負重前行。
其他方面的種種進步究竟有多少年,我不知道,但是國人的精神自由面貌,至少是倒退了20年。
“1997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