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時刻,談及市場現狀,大部分投資人面露難色,生存環境面臨嚴峻挑戰,悲觀論調越來越多。
市場不確定性使從業者深感困擾與不安,特別是在普遍困難的市場狀態下,募不到錢的機構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對GP而言陣痛仍將持續。
但隨著市場逐步觸底,還能差到哪裡去呢?在日常與機構交流當中,我們發現,面對面交流與媒體端所傳達的悲觀情緒還是有差別的。
事實上,一味的悲觀和抱怨並不能解決問題。市場處於調整期,悲觀情緒在所難免,但依然有機構募資成功。
到底什麼樣的機構在輸出悲觀情緒?
透過觀察,我們總結、整理了一些悲觀機構的特徵。
什麼樣的投資人在悲觀?
2024年已過半,但大部分機構今年投資規模和數量有明顯收縮,面對嚴峻的市場環境,調整策略、儲存實力成為機構的首選方案。
於是,“裁員、降薪潮”再次襲來。
不少從業者被迫離場,還有一部分從業者尋找副業,然而即便留下來的從業者,面對日漸困難的市場環境,也不免焦慮,到處是悲觀情緒。
日前,FOFWEEKLY舉辦的“2024母基金年度論壇暨五屆鷺江創投論壇”上,有多家LP都公開表示出資策略將會更加謹慎,從資料上來看LP出資也持續下滑。
據FOFWEEKLY統計:2024年上半年,LP出資超五千筆,同比去年下降32%。
“有什麼副業推薦麼”、“有行業交流群可以交換麼”……
市場信心愈發不足,GP們陷入募資、退出、投資三難境地,越來越多投資人、機構陷入悲觀、絕望的情緒當中。
1.募不到錢的機構
市場整體環境越發嚴峻,手裡沒有餘糧的機構,則更加難熬。如今,GP募資週期變長了,從規模上來看,相比此前也在收縮,同時LP的條件也變得更加實際。
市場整體困難,募不到錢的機構則更為焦慮。
2.投不進專案的機構
除了募資問題外,如今投資端也面臨難題。當前市場環境下,簡單的、優質投資專案變得越來越稀缺。一方面,長勢不錯的專案,數量本身就少,這對機構的資源、專業能力、資金等多方綜合實力提出更高要求,大部分機構很難投進去。另一方面,不明朗的專案通常難以發掘,且死亡率較高,需要機構擁有更加敏銳的發掘、投資能力。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行業門檻的提高,那些顯而易見且易於實施的投資機會已經不多見,投資人變得愈發困難。
過去十年,市場上動輒十倍、百倍回報的案例不勝列舉,中國本土GP過往大都能拿出幾個明星專案。募資相對容易的時代,市場本身環境也寬鬆,為機構提供了賺快錢的機會。如今市場從網際網路時代轉向硬科技時代,對投資機構而言,強度升級,容易投的、高回報專案沒有了,且專案投資週期變長,IPO退出不易。
市場逐漸迴歸理性,跨市場套利的機會不再,過去吃政策紅利的人活得日漸艱難。
在經歷近年來市場波動與不確定性後,中國創投行業正處於關鍵的重塑階段,出清節奏、市場要素、機構管理重心等方面開始全方位換擋,在這個過程中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有朋友無奈表示:“如今的一級市場如履薄冰,整個行業都死氣沉沉的,沒有專案、沒有錢、沒有人接盤,陷入了死迴圈”。
一方面相比過去幾年,資金端確實更加謹慎,市場環境更為嚴峻,機構的日子的確不好過,對比過往相對寬鬆的市場環境,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另一方面,賬上有錢的機構,且業績相對較好的機構,通常不太願意發聲,倖存者偏差帶來反向對比,從而放大了市場上的悲觀情緒。
今年開年,不少聲音在默哀“創投市場過去十年”,一邊緬懷過去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一邊在感慨現下市場的艱難。
當然,市場環境相比過去幾年的確顯得更加嚴峻,機構普遍面臨募資、投資和退出等多重挑戰。整體資金端變得更加謹慎,行業監管加強等因素共同擠壓,投資機構生存艱難,導致市場情緒偏向悲觀。
當前,創投行業正在進入發展正規化轉換期,即使過去業績良好的機構也感受明顯壓力,市場多重不確定性因素進一步加劇行業悲觀情緒。
與過去相對寬鬆的市場環境相比,當前市場環境使得許多機構感受到明顯的對比效應,走出舒適區的過程自然不好受,從而更容易產生悲觀情緒。
另一方面,市場上的悲觀情緒也可能受到“倖存者偏差”現象的影響。目前賬上還有錢、且業績相對較好的、能夠發掘優質專案的機構,往往不太願意公開發聲。因此,市場上聽到的聲音往往更多是來自那些當前面臨較大困難和挑戰的投資人或機構。
從去年開始,就陸續有從業者在社交平臺頻繁表達“逃離一級市場”的聲音,甚至主動勸阻有意向進入一級市場的畢業生。
對於投資人來說,過去在市場黃金時代透過投中網際網路等行業明星專案進而光環加身、獲得超額回報的機率變得渺茫,這條路徑變得難以複製。
隨著市場環境變化,一些從業者因各種原因被迫離開了這個行業。同時,隨著預期收益變窄,也有人開始主動探索其他行業的機會。然而,對比其他行業來看,即便在降薪的市場環境下,一級市場的薪酬依然普遍高於大部分行業。
有網友表示:“當下的不適應,就像是習慣了高鐵商務座的舒適,突然換成綠皮火車自然感到不適”。
近期,FOFWEEKLY釋出的《GP生存發展報告2024》指出:2023年,LP出資規模持續下降,全年認繳出資1.8萬億,已然跌落到接近於疫情剛爆發時的水平,同時,LP的出資意願和活躍度也進一步降低。
市場信心不足帶來的是投資端的近乎腰斬,對比2021年一級市場的小陽春,2023年的投資金額幾乎下降了一半,投資數量更是來到了10年前的水平。
同時,退出數量相比前一年也進一步衰退,下降了13%,僅有4000多筆。
雖然一級市場生存現狀愈發殘酷,大部分從業者都很悲觀,但據我們觀察,還有一部分從業者和機構依然保持著積極前行的動力。
在“2024母基金年度論壇暨五屆鷺江創投論壇”上,有多家投資硬科技的GP表示:“國內依然有很多機會”。
在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看來:“短期內市場的確非常謹慎甚至有點悲觀,但是對5到8年以上,甚至十年以上的長週期來看是非常樂觀的”。
吳世春認為均值迴歸是最強大的曲線,最終會回到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關係和合理的回報去。所以這個時候不要掉隊,活下來就可能會坐到下一個十年的主桌上去。
吳世春表示:在這個時候我們不能有受害者心理,我們都是時代的倖存者,要保持時代的鐘擺週期時候的鈍感力,不要那麼敏感。如果你天天抱怨,天天在外面晃盪,反而耽誤了你在國內紮根下來的恆心和決心”。
而從行業趨勢上來看,處於轉折期的市場,依然有向好趨勢。
《GP生存發展報告2024》指出:資料端下滑是市場上大多數投資人焦慮的來源,市場的下行不僅是過去幾十年快速發展所積累下來的一些問題和矛盾,也有地緣政治波動和經濟週期帶來的宏觀影響。
非線性規劃的核心思路是:全域性問題不能區域性求解。在一級市場內部流動性缺乏,新投入資金不足,資產成長效率不高的環境下,機構不妨把視角抽離出來,從宏觀的視角,先把信心建立起來。
當市場面臨困境時,前行者們都能體會到其中的艱辛與不易,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環境,考驗著每個投資人和機構的韌性。
過去,市場繁榮時,機構傾向於冒險的機會主義,尋求快速回報,當市場環境變化,轉而走向投降主義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機構而言,需要客觀地看待問題,實事求是的分析,調整、進化,以適應新週期下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