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少林派弟子的無聲死亡

文/六神磊磊
假設,有六名少林弟子被殺了。
而且是在少林寺主場被殺的,其中還有勤勤懇懇效力多年的老員工。兇手出手毒辣,他們死狀很慘,猙獰可怖。
請問接下來可能會發生什麼?清剿兇手?血債血償?
答案是可能什麼也不會發生。
這是金庸《笑傲江湖》裡的一個小插曲,我把它叫做“六名少林弟子的無聲死亡事件”。
某天,在少林寺,幾個剛下班的員工正走路聊天,突然遭遇了敵人——偷偷潛入的魔教高手任我行、向問天。
幾人立即就被打死了,其中六個是少林派的,兩個是嵩山派的,都是最頂級、最體面的名門正派。
他們死狀極慘,都是被“一掌擊斃”,“雙目圓睜,神情可怖”,死不瞑目。
不難猜想,如果泉下有知,他們的想法多半是:
少林不可侮,血債血償。我們的方丈、首座會給我們報仇雪恨的!
兇手很不走運,立刻被包圍了,因為正教大佬們恰好在旁邊開會。
少林方丈率領武當、嵩山、丐幫、華山等高層,把殺人者任我行、向問天當場堵住。
按照常理,作孽者死,焉有商量餘地?大家群起攻之,兇手絕對討不到好。
然而雙方對視幾眼,居然開始談判起來了。
少林掌門方證大師說:“阿彌陀佛,殺害八人,此事卻又如何了斷?”
還轉頭對旁邊嵩山掌門說,老弟,八個死人裡面有倆是你公司的,你也談談想法唄。
言下之意,別就我一個人開價啊,老弟你也開價。我們二對一。
對於幾名無辜員工的慘死,要說憤怒、震驚,似乎有那麼一點,但不多。
至於所謂嚴懲兇手、殊死搏鬥,那更是沒有。幾個員工的命,只是桌上的籌碼。
而魔教任我行的回覆則更有意思,說我神教弟子也很多啊,你們也去殺八個人來抵消不就是了。
連籌碼都算不上了,完全就是耗材。
一些富有正義感的讀者可能會好奇:明明敵寡我眾,為何不群起圍攻,幹嘛要和兇手談判?
最簡單的一個原因是,怕敵人拼死命,己方付出代價太大,那可就虧了。
萬一不能全殲敵人,被闖出去一兩個,回頭亂殺大佬們的親友子侄、情人相好,抱著煤氣罐炸你家,豈非得不償失。
書上,魔教向問天有一句話是關鍵:
“左大掌門有個兒子……嶽君子有個女兒。餘觀主好像有幾個愛妾,還有三個小兒子。天門道長……心愛徒弟卻不少。莫大先生有老父、老母在堂。崑崙派乾坤一劍震山子有個一脈單傳的孫子。”
有一點是大佬們心照不宣的:大家好不容易才有今天,千辛萬苦攀上高位,都不容易。維護正義可以,但前提是成本不能太高。正義,可不是慈善。
所以如果你不能理解別人的“正義”,那一定是你不能理解人家的代價。
於是雙方都互有默契地談判著,你一言我一語地討價還價。少林方證大師甚至提出一個方案:任教主你倆要不留在我少林算了,“大家化敵為友”,“從此樂享清淨,豈不是皆大歡喜?”
“老衲這就設齋款待,自今而後,幾位是少林寺的嘉賓。”
慘死的員工還躺在一旁,眼都沒合上,這邊就已經談上優待條件了。
有人肯定說這也是為了大局嘛。
大局咱不懂,就問,如果任我行真的當了“嘉賓”,馬上在少林吃席,底層和尚員工給他端茶倒水,是什麼心情?
就像《水滸》電視劇裡,宋江把高俅俘虜了,點頭哈腰,盛情款待,旁邊被高俅害了全家的林沖是什麼心情?
然後事情的走向越來越有趣了。
雙方談判的最終方案,是三對三比武。
為什麼和氣比武?因為一傷害可控,二不結私仇。
武當掌門還說了一句:如果我方輸了,這六個人就算白死。
注意,這是幾名被屠殺的弟子最後一次被提到。
除此之外,大家再未提起這樁血案,無論現場雙方如何抬槓、拌嘴、打屁,都再沒人提這幾個無辜死者。這累累血債、無辜生命,已被雙方大佬默契地共同遺忘。
少林這邊也明顯不擔心死者如何善後、家屬會不會悲憤莫名、同門會不會腹誹埋怨,乃至會否釀成一些負面輿情。
在大佬們看來,這是太雞毛蒜皮的小事了,不可能有人鬧,也絕對沒有人敢鬧。
哪怕,其中一名死者已經入寺二十多年了,是妥妥的老員工,書上有他之前的話為證:
“小僧在少林寺出家二十餘年……”
二十年又怎樣,死了就是死了,一樣是無名的耗材。
讓人感到尤其諷刺的,還有這六個少林員工被殺時的細節。
他們察覺到了有敵人潛伏,一口喝破,這才招來殺身之禍:
一人大聲喝道:“甚麼人?給我出來!”
就因為這句話,幾人丟了命。換句話說,他們的死,居然是因為他們太有責任感了,一份與他們的身份、階層、後臺完全不相稱的責任感。
下班路上,你多管什麼閒事呢?就算察覺到不對,自私一點,裝聾作啞走過去,不就沒事了?
幾個底層的可憐人,居然因為太有責任感而毀滅了,這豈非諷刺?
更使人五味雜陳的是,這幾名員工不但有責任感,還有著對組織、對少林、對正派同道的無限信任。
有一人死前聊天,曾自豪地對嵩山派人說:
“敝寺方丈……豈能容這些邪魔外道從容脫身?”
在他的認知裡,正邪不兩立,方丈一定嫉惡如仇,絕不可能姑息縱敵。對少林的信任和驕傲,二十多年來已經隨著晨鐘暮鼓,深深植入了他的靈魂。
然而,當自己下一秒被殺後,這些邪魔外道還真就“從容脫身”了,並且是在方丈眼皮子底下從容脫身的。
他們以為世間有所謂絕對正義,以為有所謂百分之百的公道,卻不知自己的血淚、親友的痛苦,其實都可以在談判桌上被輕輕擦去。
小人物的一生不是喜劇,甚至也不是悲劇,而是默劇,被時代和命運無聲拋起又無聲毀滅。如同這六個少林弟子,從生到死,一點聲音旁人都不會聽到。
有人問我讀金庸的書,點這裡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