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林寺,一個被低估的國寶

很多人去山西,是因為「黑神話悟空」,但我不是,我是臨時起意,說走就走,完全沒有做攻略。
落地運城的原因很簡單,首先,有直飛航線,其次,機票便宜,再次,運城在山西南部,我可以南進北出,從大同飛回來,就可以不走回頭路。
我本身不太喜歡逛景點,尤其是國內的寺廟,原因是,南方大多數寺廟,讓人一言難盡,很多所謂的千年古剎,都是近代重修,重修也罷了,用料設計都非常粗糙,瓷磚、不鏽鋼、噴繪布,一樣不少,名義上是宗教場所,但一點都不莊嚴肅穆,甚至比商場更加浮誇俗氣。
疫情前,我去了一趟南方某地的寺廟,號稱始於唐代,建築面積12000平米,佔地200畝,也算是該經濟大省內,香火旺盛的大廟。
寺廟中,最顯眼的就是各種二維碼,時時刻刻都提醒你捐香火錢。中國人其實沒什麼信仰,進廟、拜佛、給錢,如果靈驗,就來還願,如果不靈,就換一家,跟做生意一樣,貨比三家。這其實也有好處,歸根到底,咱信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至少不會像某些一神教似的,集體走火入魔。

那是我去過最不堪入目的宗教場所,連最基本的衛生都搞不好,整座寺廟唯一干淨的瞬間,就是某個小和尚的笑容,恬靜、舒展,比菩薩更能撫慰人心。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我至今依然對寺廟有心理陰影。
所以,我對山西的寺廟根本談不上什麼期待,運城之後,我就坐動車去平遙,遇到的第一個本地人就是司機,他說,來平遙,一定要去「雙林寺」。
這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廟,名字平淡無奇。我敷衍他說,好的、好的,一定去,其實根本沒有打算去。
我在平遙的時間有點多,最後一天,閒來無事,我突然想起「雙林寺」。開啟手機地圖一看,雙林寺位於古城外大約6公里的地方,周圍是一片農田和村落,完全看不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樣子。
這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我打車去了一趟「雙林寺」。萬萬沒想到,這開啟了我山西之行的震撼之旅。
從網約車出來之後,周圍的環境,依然不像一個名勝古蹟的樣子,反而像一個北方農村的廟會。那是一個沿街市場,服裝、農具、小吃、雜貨,應有盡有,攤主多為老年男子,秋褲35元一條,兩條50元,如果你臉皮厚,還能討價還價。看那款式,應該不是賣給遊客的。
還有一個老爺爺在賣農具,他白髮蒼蒼,身材佝僂,年逾古稀,動作遲緩,那副樣子,看了都讓人心疼,他的貨數量不多,價格也非常便宜。
從市場的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出當地的消費水平和經濟狀況。這裡,可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啊。當時,我的腦海裡突然蹦出一句話:現在的山西,可能是五千年來最窮的時期。
希望大家能細品這句話,這種窮,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但踏進雙林寺的那一刻,我被震撼到了,彷彿一腳從市井煙火踏入寧靜佛國,輝煌的古代文明,就展現在我的眼前,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中國古廟的滄桑之美。
在山西旅行,最大的特點就是,總能在平淡中邂逅驚喜,正是從雙林寺開始,我才逐漸瞭解山西的古建築,原來,這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寶藏。
▲ 雙林寺 千手觀音
雙林寺 大自在觀音
▲ 雙林寺 護法金剛
全國600餘座元代及元以前的早期古建築中,山西獨佔500餘座;近200座金代及以前古建築中,山西佔到160餘座;唐、五代、宋、遼建築亦不下50餘座。
山西木結構古建國保全國最多,尤其是明以前高古建築數量一省超過日本全國,元以前兩倍日本,大概佔全國80%。而且保留了許多高等級建築,如佛光寺(唐)、晉祠聖母殿(宋)、應縣木塔(遼)、永樂宮(元)、后土廟(明)、飛雲樓(明)、九龍壁(明)等等。
地下文物看陝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山西古建築的十大金剛,分別是:
  1. 晉祠。
  2. 平遙古城。
  3. 華嚴寺。
  4. 應縣木塔。
  5. 善化寺。
  6. 佛光寺。
  7. 鎮國寺。
  8. 雙林寺
  9. 雲岡石窟。
  10. 芮城永樂宮。
這次山西之旅,一共10天,我誤打誤撞,從南到北,稀裡糊塗地去了其中的6個,還剩4個,這也算是給我留了一個再去山西的理由。
既然可以入選十大金剛,雙林寺必有過人之處!
雙林寺在山西省平遙縣城西南7千米處的橋頭村村北,原名“中都寺”,北宋時紀念佛祖釋迦牟尼“雙林入滅”之說,改為雙林寺。重修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從現存最早的碑刻看,雙林寺在宋代已是名聲顯赫,規模宏大。現存建築,建於明代。
雙林寺彩塑儲存非常完整。現存彩塑2052尊,完好的1566尊,山西現存12700餘尊彩塑,僅雙林寺一處,就佔了全省的六分之一強。幾乎將明代藝術精華薈萃於此。如此密度的彩塑盛宴,海內唯有平遙雙林寺一家。
雙林寺的震撼之處,不僅在於大而豐富,還在於數個殿堂內,將彩塑蕩人心魄的魅力徐徐鋪陳,猶如在方丈之間營造了全新世界。眾多彩塑的歡喜與哀怨撩動與淡定,形成了積極的互動關係,這也是山西彩塑殿堂的高明之處——眾多獨立的作品,形成一個流動的整體。
天下第一韋馱
雙林寺彩塑的精髓就是一尊「韋馱像」,這也是公認現存的最優秀的明代雕塑,面部表情極其擬人,完美表現出它的剛勁和雋美,他高1.6米,身披甲冑,左手拿著一個金剛杵,右手握拳,雙眼炯炯有神,昂首挺胸他的眉頭緊鎖,眼睛怒視前方。不僅體格魁偉,威武勇猛,而且十分雋美,武中蘊文。
這尊韋馱菩薩也被海內外專家讚譽為“天下第一韋馱”。他在雙林寺,一站就是六百年,雖歷經風雨歲月,但眼神依然堅定如初。他從散亂的泥土聚攏成塑像,這種穿越時空的滄桑之美,讓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
雕塑史上的豐碑:韋陀vs大衛。
幾乎是相同時代,跨越歐亞兩洲,相距八千公里。大衛,高3.9米,大理石,1502年前後,米開朗基羅創的作品;韋陀,高1.6米,泥胎木塑,明代雙林寺塑像,無名匠人作品。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材質和尺度,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一條奇妙的線連線彼此。大衛堅毅如鐵,充滿理性、寫實的西方之美,而韋陀栩栩如生,飽含感性、寫意的東方之美,他們都是塑像情感表達上的巔峰之作!
這樣的神作,在地球上任何博物館,都是鎮館之寶!居然就在平遙縣的一個農村廟宇中,躲過了600年的天災人禍,堪稱奇蹟中奇蹟。
當年和平遙古城一起申遺的雙林寺,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都無與倫比,可惜宣傳不太到位,公眾認知較低,實為可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