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政策就像在喝酒

和大多數金融從業者不同,1012日的上午我並沒有守在電腦或者手機前,觀看國務院新聞辦“加大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釋出會。
最近幾天確實也是忙到連軸轉,上個週末兩天時間開了8場電話會議,而且是和中美日港澳三國五地的朋友們互通。討論的內容無外乎兩件事,其一就是研究市場、發掘公司,吃滿這輪二級市場的紅利,其二則是發揮好我們一級市場上千家上市公司的資源,爭取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的時間視窗期裡多幹幾個併購專案,彌補掉我們一年前收購A股上市公司功虧一簣的缺憾。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的風格:市場不好的時候要研究宏觀,市場好起來就要聚焦自身。在我看來,重要的早已不是短期有什麼政策。高層的態度已然定調,在這一前提下,短期波動都是情緒,牛市的到來已經是必然。
可惜如今全市場都在討論藍部長在說了些什麼,就連很多上週3600點入場的00後新韭菜們也開始參與進來,他們紛紛在群裡發問:
來不及嘲笑他們,我繼續忙手頭的事。與其說是忙事情,不如說是參加券商組織的週末聚會,組隊踩了深圳幾個比較不錯的樓盤。對於仍然持有一些地產股的我們來說,對市場多一分了解總歸不是壞事。經歷幾年的調整,深圳的房價早已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但黃金地段的大平層還是要2000萬起步。而後猛然想起如今的首付已經降低到了15%,幾千萬看起來很多,實際上,最近兩天每天的賬戶波動就相當於一兩個首付了。
當然,每個人的最愛都是太子灣700多平方米的複式豪宅,看房門檻都要3000萬人民幣的驗資。不知是否是最近股市回暖帶來的幻覺,我感覺這裡的價位也比想象中便宜很多,因為是40年產權的商辦,單價甚至只有10萬元一平方米——不足隔壁深圳灣一號的一半。如今的樓市相比過往價效比確實高了許多,但相比起估值更為合理的A股和港股市場,房地產的投資價值就顯得頗為有限了。
等我結束了輾轉深圳全城的看房之行,熱搜已經變成了但斌和任澤平。兩人相差12歲,一個是微博大V基金經理,一個是網紅經濟學家,後者批判前者踏空牛市且唱空中國,“專業上無能,道德上無恥”,前者反擊後者“跳樑小醜”。
我和兩人均未曾謀面,但都有不下十個共同朋友。平心而論,兩個人都沒有錯。但斌說的“暴漲之後必有暴跌”是基於短期情緒做的理性分析,也和我8號早上的實際操作如出一轍。“賣在人聲鼎沸時”,永遠不會錯。
(這個群終於重新開放進人了,有意向的朋友可以參考今天的二條推文)
任澤平所說的“五年一遇大牛市”,我也完全認同。中國資本市場本質是個政策市,而這一輪無論是高層的政策力度還是股民的情緒切換,都是五年一遇的水平。可以負責任地說,108日的短期高點一定不是長期頂點,所謂的“千金難買牛回頭”也是大實話。
兩人的爭吵恰恰映襯了當下市場面臨的分歧——“多空相見,互道傻逼”。就連發佈會上的一個細節也引發了網友們的討論:記者提問時,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對部長藍佛安輕聲耳語“具體規模要不要提?”藍部長的回答網上有兩種解讀,一個是“別說,說了就完蛋了”,另一個則是“別說,數額有點大”
我把影片慢放了二十多遍,直到兩位部長的嗓音已經在我腦海裡變得耳熟能詳。我還是相信後者,不僅因為堂堂部長不太可能在正式場合下對同事爆粗,更因為我做了更深入的盡調——藍佛安部長是廣東惠東人,也就是客家人的一員。而眾所周知,“完蛋”是個典型的北方方言,客家人基本是不會用這個說法的。
跟朋友們分享完我的結論,我不禁發出一聲苦笑。笑是因為我們畢竟還有著全市場領先的投研能力,能把每個細節代入到我們的投資模型,得出最優的結論。今天再去回看我一年多之前的文章,對照當時的每一條觀點,基本就是當下貨幣和財政政策的組合拳。
1.LPR一步到位下調到3%以內(預計本月LPR會降至3.65%,仍在持續下調中)
2.在降低LPR的基礎上給予存量和新增房貸貼息(房貸利率已下調至LPR-30基點)
3.重啟貨幣化舊改(目前沒有相關資訊)
4.私有化港股央國企以提升香港市場估值水平(目前已經有少量案例,港股持續上漲)
5.3萬億資金置換化解地方債(1012日新聞釋出會公佈的新舉措)
6.提振民營企業信心(《民營經濟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公佈)
苦的則是,我們的股民們已經等待了太久,如今雖然久旱逢甘霖,但過去兩年一路扛過來的不易卻是盡上心頭。更何況,很少有人能在一年前去預測經濟政策,並且這6條裡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就落地了4條半。
大多數投資者面臨的現狀其實就如一個待嫁的黃花閨女:你問他什麼時候結婚,他說他是愛你的;你問他彩禮多少,他說準備較大規模;你問他見不見家長,他說在走流程。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小作文出現?政策的不確定性和投資者的過高預期,也許就是當前A股市場最大的問題所在。相信下週的A股和港股還會有不少分歧。但最終的結果一定是追高套牢的散戶割肉離場,而後在不久的將來重新追高進入,成為牛市的燃料。
研究完市場不覺夜已漸深。我戴上耳機,播放起收藏夾裡的民謠合集,忽然,一個熟悉的聲音迴響在我的耳畔,一看歌名,居然是廖岷副部長30年前作為民謠歌手的成名曲《等人就像在喝酒》。
班門弄斧改動了最後兩句的歌詞,形容起當下的市場似乎分外貼切:
等政策時編的故事不知是真是假
這感覺就像在喝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