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後臺收到了一條粉絲留言,“KY,我和她已經分手3個月了,我一直以為自己很豁達,直到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好笑的抖音,想分享給她,才意識到她離開我了…我現在每天都會腦補和她複合的畫面,感性告訴我要去複合,可另一方面,理性又在勸我不要重蹈覆轍,加倍痛苦。我到底應不應該複合呢?”
言語中,我能讀出他對複合這件事情內心深處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事實上,分手後有複合想法,在我們生活中並不少見。但即便如此,為什麼有些人還是對一段已經結束的感情仍然戀戀不捨,明知道可能還是會帶來傷害,卻控制不住想要複合的想法?
👇你有多大可能性複合?點選立測👇

為什麼我們總是想複合?
複合,是一種關係狀態的轉變,親密關係中的雙方,在分手之後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研究表明,情侶之間近一半的人曾在分手後與前任複合過,超過70%的人在某一時刻,有過和前任複合的想法(Halpern-Meekin, et al., 2013)。事實上,“複合”並不罕見。然而為什麼人們會忍不住想要複合呢?
-
對喪失感的防禦
在一段長期穩定的感情中,雙方會逐漸形成一套共同的“互動的認知系統”(Harries, Barnier, Sutton, & Keil, 2014),擁有了很多相互交錯的記憶,兩個人透過這個共同的系統認識世界和自己。但是在分手的那一刻,在失去這段關係的同時,也失去了部分的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分手常會讓人產生“失去部分自己”的感覺。而“想要複合”是對"自我喪失"的抗拒和對現實否定的防禦機制。
-
情感慣性的作用
分手之後,人們也會感覺到一種與對方持續的聯結感,或是路過曾經一起去過的電影院,亦或是在餐廳看到之前點過無數次的菜,都會勾起對過往感情的記憶,感覺依然愛著ta。這種揮之不去的情感慣性不斷驅使著人們與前任聯絡,試圖尋求複合(Dailey, Jin, Pfiester, & Beck, 2011)。
不僅如此,心理學上有一種“純粹擁有效應”(Collins, 2016),人們會純粹因為曾經擁有,就對前任賦予許多積極意義,例如說,覺得ta是世界上對你最好的人,沒有人可以取代;或是再也沒有辦法遇到這麼愛你的人。這種脫離事實的假象會讓人想要複合,不願意走出來。
-
消解分手帶來的負面情緒
還有些時候,複合是為了緩解自己的負面情感。例如,有人會因為被分手不甘心,想要複合再甩對方一次,進行報復、發洩憤怒;當看到對方有了新的戀情,內心的嫉妒感也會讓人忍不住想要複合來證明自己,緩解帶來的負面情緒。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很多人尋求複合,作出了不明智的決定,帶給雙方加倍的痛苦。那麼如何做出正確的複合決定呢?

什麼樣的複合
才能讓我們不再錯過彼此?
首先,你需要知道,“複合”只是維護和發展你們關係的第一步,並不是件容易的事。眾多研究發現,分手後複合的感情是否能持久、穩定,取決於雙方在感情中的投入與經營。
在決定複合前,你需要反思自己想要複合的動機。如果想要複合的動機,僅僅是因為被負面情感所綁架——不願面對分手的痛苦、習慣了有人陪伴、想證明自己、想報復對方等,複合也大有可能不是最好的選擇。
而“正確”的複合,需要兩人都想要與對方建立長久的戀人關係,願意在修復這段感情的基礎上,懷有最真誠的目的——即單純想要與對方重新建立長久的戀人關係 (Rusbult, Hannon, Stocker, & Finkel, 2005)。
只有抱著這樣的複合動機,雙方才會有信心去修復這段感情,兩人才能去溝通之前存在的矛盾衝突,願意在未來更緊握彼此的手一起走下去。
因此,我們專門為分手卻想要複合的你編制了【分手後複合測試】。
透過這個測試,你將會:
01 | 4分鐘得到一份複合可能性評估
在這部分,我們會透過評估你和你前任當下的情感聯結狀況、你們的分手原因的性質、和你本身復合動機的健康程度,綜合分析得出你當下的複合意願、和你們複合的可能性。

02 | 客觀看待複合,不再糾結
許多使用者告訴我們,做這個測試的過程本身,已經啟發了他們,使他們能更客觀地去看待複合。相信做完這個測試的你,會更清晰地知道“複合”是不是正確的決定。

比起重新走進一段戀愛,複合更加需要我們權衡利弊,而反覆分手-複合的模式也會讓人更容易沉溺在錯誤的感情中,無法看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親密關係。
因此,儘管這個測試很簡短,我們還是強烈推薦被分手情緒困擾、不知道該不該複合的使用者,花4分鐘做一下今天的測試。
如果你面臨下面這樣的困境,那這個測試非常適合你:
-
分手後卻還想再給彼此一次機會而躊躇不決
-
擔心嘗試複合後無法修復感情
-
懷疑兩人現狀是否適合複合
-
不確定自己的情況能否複合成功
👇點選下圖,測測你的複合👇

測試題數: 28題 | 報告字數: 約5頁
所需時長: 4-6mins | 測試價格: 39.9 元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

廣告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式 或 知我心理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