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朋友在被物件提分手的兩個月後,最近告訴我,她成功挽回了對方。
抱著不想對他人感情指手畫腳的態度,我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當下的想法:“被甩了還要挽回對方?是不是有點太舔了?”
她則表示,我不是第一個不贊同她的人,周圍的人甚至說得比我更直接。從她想要挽回開始,身邊的密友就輪番轟炸她:

她也非常糾結,常常在“我想清楚了,我就是要複合,不管別人說什麼”和“分手是他分的,複合卻是我提出的,我是不是真的太卑微了”之間反覆橫跳。
相信很多有過前任的KYer,都和我朋友一樣,曾在夜深人靜時捂著被子發出過類似的吶喊:
“我該不該挽回前任?”
“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挽回ta?”
“如果不復合,後悔了怎麼辦?”
這些聲音實際上都在說明:你還沒有從上一段感情中走出來,也就是俗稱的“沒有釋懷”。
👇你有多大可能性複合?點選購買👇

為什麼我們總是對前任“難以釋懷”?
-
對喪失感的防禦
在一段長期穩定的感情中,雙方會逐漸形成一套共同的“互動的認知系統”(Harries, Barnier, Sutton, & Keil, 2014),擁有了很多相互交錯的記憶。但是在分手的那一刻,在失去這段關係的同時,也失去了部分的自我。
這也是為什麼,分手常會讓人產生“失去部分自己”的感覺。
-
情感慣性的作用
分手之後,人們也會感覺到一種與對方持續的聯結感,或是路過曾經一起去過的電影院,亦或是在餐廳看到之前點過無數次的菜,都會勾起對過往感情的記憶。這種揮之不去的情感慣性不斷驅使著人們與前任聯絡,試圖尋求複合(Dailey, Jin, Pfiester, & Beck, 2011)。
不僅如此,心理學上有一種“純粹擁有效應”(Collins, 2016),人們會純粹因為曾經擁有,就對前任賦予許多積極意義,例如說,覺得ta是世界上對你最好的人,沒有人可以取代等等。這種脫離事實的假象會讓人想要複合,不願意走出來。
難以釋懷,
應該挽回還是儘快放下?
在開始討論“要不要挽回前任”以前,我們需要確立一個前提:挽回其實是一個可行的方案。它並不全是“沒有放下對方時的衝動決定”。
在一項針對近期分手人群的追蹤調查中發現,在這些人分手後的六個月內,有42.5%的人和前任複合了 (Dailey et al., 2020)。
(作者注:這裡包含在同一段感情中分手不止一次的伴侶,如果是此前沒有分手複合過,研究中伴侶們複合的機率大概只有31.0%)
雖然分手再複合不可避免地給雙方帶來了情緒上的痛苦,但在Dailey的另一項研究 (2011) 中,情侶們也提到,這樣的經歷反而加深了雙方對彼此的瞭解,也比過去更加珍視雙方的關係。
這麼看來,並非所有的關係都只能“move on”,有時候挽回也是可行的。只不過,在正式決定挽回前,有幾個問題你需要思考清楚:
第一問:你們為什麼而分手?
首先你需要想清楚,你們到底為什麼分開。比如,是因為對方不夠照顧你的感受?父母反對?還是觸犯了彼此的底線?
這些問題的性質是不同的,對於那些觸碰底線的行為和問題,你就需要特別謹慎。
第二問:你為什麼想複合?
如果你很清楚,你想要回去不是因為被物質或情感綁架,而是意識到自己真的喜歡對方,那麼你們更有可能找到重溫舊夢的那條路。
第三問:你願意為重建關係投入精力嗎?
把磚塊從過去的關係帶到新的關係中,只會建造同一棟房子。只有經過細心理智的分析,規劃出相應的解決方式,並付出持續的努力,複合的結果才可能是令人滿意的。
第四問:ta和你一樣願意修復這段關係嗎?
只有雙方真的達成了共識,複合之後才不會重蹈覆轍。
一個人想要弄明白這些問題並不容易。因此,我們專門為分手卻想要複合的你編制了【升級版分手後複合測試】。
相比於原版,升級後的測試內容將更加全面豐富:
01 | 量化評估你的複合可能性機率
測試將會從【複合意願】和【複合有利條件】兩大方面,共8個維度全面量化你複合的可能性。

02 | 科學分析感情是否值得複合
針對前文提到的四個問題,測試會透過【分手原因】、【複合動機】、【關係質量】、【未來發展】這四個角度進行進行解答,幫你分析選擇複合是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比起重新走進一段戀愛,複合更加需要我們權衡利弊,而反覆分手-複合的模式也會讓人更容易沉溺在錯誤的感情中,無法看清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親密關係。也正是如此,在面對複合的決策時才需要更加謹慎。
👇購買測試,不再錯誤決策👇

測試題數: 74題 | 報告字數: 約20頁
所需時長: 8-15mins | 測試價格: 39.9 元
最後我們想說,如果你決定複合,那麼在挽回對方的過程中,KY希望你們抱持的不是追求100%的挽回成功率,而是這樣的態度:如果分手是一個錯誤,那就學會如何糾正這個錯誤;如果它是無法挽回的事實,那麼嘗試挽回的過程也是幫助我們認清事實的過程。
不要為了挽回一段關係而放低自己,也不用因為自己是追求挽回的那一方而感到卑微。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

廣告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 知我心理小程式 或 知我心理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