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年,超過156萬青年人才跨越山海,奔赴蓉城創新創業就業。
年輕人們為什麼選擇成都?答案或許就藏在興隆湖的波光裡。有人說,成都很像湖上的天鵝,水面之上看似優雅閒適,水面之下卻在使勁不停劃。正是這種“不停劃”的精神,讓成都的巴適安逸與拼搏進取相得益彰,也成為了這座城市難以複製的優勢。

成都東郊記憶
成都,這座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其實已經連續六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稱號,僅2024年就吸引超過50萬青年人才。從曾經的“少不入川”到如今的“少必入川”,成都早已迎來新一輪蛻變。

當世介面孔湧入千年古城
三年前,當俄羅斯姑娘Nina獨自踏上成都的那一刻,她在心裡驚呼,和家鄉伊熱夫斯克相比,眼前的這座城市可太大了。
到望平街的街頭走一走,選一家推窗可見錦江的茶館,坐進竹編的椅子裡,再來上一杯蓋碗茶……如今的Nina在當地朋友們的熱情陪伴下,早已沒了當初跨文化帶來的不適,甚至耳濡目染成了半個“成都通”。
去年底,成都實行240小時過境免籤後,Nina來自全球各地的同學紛紛邀請家鄉的朋友到成都感受年味。春節期間,成都接待入境遊客同比增長200.7%。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辦理入境手續的外國遊客
在得知俄羅斯公民組團赴華旅遊可免簽入境後,Nina也盛情邀請了她的朋友們來體驗一把成都的魅力。她的俄羅斯朋友們和她感嘆,“在成都生活太方便了!”的確,下了飛機就能看到各種雙語標識,在雙機場、寬窄巷子、太古里商圈等有8個支付便利化示範點位,安裝了2435臺外卡POS機,外國遊客可以直接外卡支付和取現,即使沒有註冊微信、支付寶,也不耽誤“買買買”。
Nina在西南交通大學讀對外漢語專業。如今,她已經堅定地計劃留在成都就業,正在留意合適的工作機會,“生活在成都,我覺得安心又舒適,希望能在這裡從事和傳媒有關的工作,讓更多人瞭解中國文化。”

在成都留學的Nina(中)
Nina的家人也很支援她,雖然隔得遠,但見上一面並不難。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與莫斯科謝列梅捷沃機場每天都有對開的直飛航班,飛行時間只需8小時。這種便利,也得益於成都的國際航空樞紐戰略地位。作為中國“航空第三城”,成都年旅客吞吐量已經突破8700萬人次。
在成都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著全球文化的交匯、碰撞與融合。往來穿梭的世介面孔,為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增添了新的色彩。

超前的想法在成都落地生根
“‘一人一電腦、企業租用雲伺服器’的傳統模式導致了驚人的資源浪費,我們正引領一場類似電網革命的基礎設施重構……”在天羽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羽蜂”)的辦公室裡,創始人林亮用10分鐘向成都市錦江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自己的創業想法。
“領導回答我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聽了很興奮’,這說明他一下就理解了我在幹什麼,後來可以說是舉全力在扶持我們企業的成長。”對林亮來說,自己超前的想法能夠被認可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林亮在錦江區的一次專案路演
林亮本人是牛津大學軟體工程碩士、倫敦大學計算機碩士,曾在英國從事了十餘年的大型分散式系統相關工作。那時,他就萌生了開發智慧算網的念頭。“我知道技術發展方向肯定是這麼走的,但我當時不清楚產業是怎麼樣的”,看見未來並不意味著抵達未來,為了走通中間的路徑,林亮選擇了回國創業。
作為一家高成長企業,天羽蜂入選了錦江區“白鷺計劃”。錦江區高成長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直接拉了微信群,“相當於每個局的負責人,透過各個維度貼身服務公司的成長。”除此之外,中心還組織天羽蜂與有算力需求的企業開展供需對話沙龍,直接幫助牽線搭橋、拓寬市場。

成都錦江經開區
《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成都在“科技叢集”百強榜排位升至第23位,連續6年上升。排名躍升背後,是成都對於科技成果轉化和營商環境最佳化的重視。
接下來,“天羽蜂智慧算網平臺”會正式面向市場釋出,這是全球首個開放註冊的算力“電網”平臺,也將成為成都市“首發經濟”的代表之一。
從超前想法到落地生根,天羽蜂的故事是成都創新創業的縮影,“有需必應、無事不擾”也成為許多企業家口中反覆提及的營商環境密碼。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紮根成都、投資興業。成都各類經營主體已超過395萬戶,居副省級城市第2位。

蓉城溫度託舉青年立業第一步
回憶起2020年畢業前夕找工作時的那段經歷,汪椿皓仍覺得無比幸運,因為他那份即將走出校園的不安情緒被成都穩穩接住了。在投遞的全國眾多高校中,位於成都的西南石油大學是唯一一所專業負責人親自打電話回覆的學校,“當時就覺得心裡有底了”。

汪椿皓和學生討論學術
汪椿皓最初覺得自己選擇成都是一腔孤勇,“來成都可以說是隻身在他鄉,整座城市沒有一個認識的人。”但入職西南石油大學後,他驚訝地發現“成都人骨子裡實在是太熱情了”——大到科研立項,小到配鑰匙,每件事都有教研室的同事積極幫忙。此外,人才落戶、租房補貼、青年教師立項資助等政策也讓汪椿皓感受到了實打實的支援。
成都的熱情讓汪椿皓順利邁好了立業第一步,“成都不是我的家鄉,但我相信這裡卻是很多像我一樣的異鄉人實現職業理想的主場。”
作為青年科技人才,汪椿皓後來被引進至天府永興實驗室擔任副研究員。如今,他所在的團隊正與一家企業合作研究如何將竹廢料轉化為零碳氫能。“我非常有幹勁,真的想要把這個東西做成”,汪椿皓的語氣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許。

成都興隆湖畔科創生態島
近年來,越來越多外地年輕人會在找工作時優先考慮成都。去年11月,成都登頂長江經濟帶“人才友好型城市”指數綜合排名榜首,在愛才友好度和用才友好度兩個一級指標中也位居第一。許多人像汪椿皓一樣來到成都、愛上成都、留在成都,不知不覺間將他鄉變故鄉。
為給求職者提供便利,成都還在全域佈局“蓉漂青年人才驛站”,為在成都求職應聘的本科及以上學歷青年大學生(部分驛站放寬至專科)提供免費短期住宿,求職畢業生僅憑面試通知就可以申請,單次最長7天,累計最長30天。
從落戶到住房,再到就醫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成都為青年人才提供了一系列切實保障。汪椿皓在工作後根據相關政策,以優惠價格買了一套房,給自己安了家。週末去博物館或者動物園等,他還能憑藉人才政策免費參觀。
當被問及未來規劃時,汪椿皓的回答簡單又幹脆,“我應該是不想離開成都了。”這片人才友好的土地,早已成為無數像他一樣的年輕人探索人生理想的沃土。

家庭生活與職業前景雙向奔赴
“擠一個半小時地鐵去上班,早午飯外賣對付一下,回到家至少都是晚上九十點了。”作為一名四川人,Danna(英文名)曾在超一線城市學習和工作了十幾年。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她萌發了換一種生活的想法。
“你知道累了一天走出辦公室,結果發現天還亮著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嗎?”那些工作日錯過的黃昏,Danna在成都重新看到了。吃完晚飯陪孩子去小區玩,感受著天邊的光線一點點暗下去,於Danna而言,兩座城市生活中細微的不同,幸福感的差異卻是巨大的。

Danna和女兒
在成都,Danna入職的東方正火是成都地標專案東郊記憶的運營方。工業管道、大煙囪、老式綠皮火車車廂,再搭配上時尚潮流的街頭塗鴉、隨處可見的咖啡館和Livehouse,東郊記憶早已成了潮流青年的打卡勝地。
回成都前,Danna本以為會經歷一段過渡期。但她很快發現,“大家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很高”,成都的文化消費和超一線城市基本可以做到無縫銜接。其實,Danna的體驗絕非個例。成都已經連續16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2023年起就躋身“萬億消費城市”,其中情緒消費、體驗消費已經成為主要訴求。
回成都後,Danna一家感覺很幸福。一方面,生活成本大幅下降,就拿租房來說,用更低的租金能租到一個面積更大並且帶大花園的房子,可以在家裡打羽毛球甚至踢足球,“簡直就是夢中情房”。另一方面,成都同行業就業環境遠超預期,而且他們更看重平臺和行業的前景,相信自己在超一線城市吸收的養分依舊能在這裡發揮作用。

成都高新區交子大道
事實證明,Danna的判斷是正確的。2024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超過2800億元,佔GDP的1/8。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數字文創產業更是其勢已成,其興可待。成都規上數字文創企業680餘家,影視動漫、遊戲電競等六大核心產業總營收超3800億元。
“在成都,你可以和城市共同成長,而不再是被城市推著向前。”或許每一位從超一線城市來到成都的人,都會對Danna的這句話感同身受。宜居宜業的生活環境和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讓城市與個人雙向奔赴,書寫下人與城互融共生的幸福新正規化。

成都市民在天府綠道騎行
作為中國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成都千年積澱的歷史底蘊,加上創新創造的澎湃動能,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集聚成都,築夢成都。青年人才和這座城市共同躍入時代的浪潮,駛向更加遼闊的未來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