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人,時代變了!合資車要過上好日子了…
在今年的上海車展上,有兩款新車的出現,讓大家對合資車企開始刮目相看。
其一是日產N7,作為11萬出頭“最家”純電車型,才上市一小時,就爆單超10000輛。

另一個則是亮相就衝上熱搜的長安馬自達EZ-60,首秀48小時就斬獲了10060個訂單,直接重新整理了合資品牌新能源車型的首日訂單紀錄。
不得不說,顏值還是第一購買力。

兩款車的大賣表明了,消費者才不管所謂的雜牌論,誰的價效比高,產品力強,就會買哪款車。
同時也向市場放出一個訊號:被毒打許久的合資車企,終於開始認真反攻了!

首先有個很明確的事實——這次兩款新車的成功,和中國技術以及供應鏈脫不開關係。
曾經的日系品牌,是一直都拉不下臉皮尋求合作的,而這次突然“開竅”了,日產N7完全由中國企業主導研發,馬自達則深度抱上了長安的大腿。

合作之後,外觀就來了個大變樣,合資品牌過去常被詬病“設計保守”,但N7和EZ-60可就不一樣了。
猛然一看日產N7,這個前臉燈帶,加上無框車門、隱藏式門把手,以及車頭的蚌式機蓋,活脫脫一臺國產新勢力的設計,完全沒有以前日產車的影子。

馬自達EZ-60則延續“魂動”設計語言,獨創的9風道設計將跑車的空氣動力學與SUV的實用性結合,甚至還被網友稱為“百萬級設計下放”。
當然了,明眼人都知道這車有深藍S07的底子,新車還配備了大尺寸的輪圈、米其林輪胎和貫穿式尾燈,都很符合當前新能源汽車的特徵。

不僅如此,兩款車的智慧化配置直接對標國產頭部車型。
N7搭載高通8295P晶片,內建DeepSeek AI語音系統,智駕方案來自中國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大沙發”AI零壓雲毯座椅都安排上了。

不光內飾設計已經很新勢力了,居然連新勢力喜歡的冰箱都上車了!還是帶壓縮機的冰箱,零下1度到零上50度,這個價位還是很罕見的。

EZ-60就更魔幻了,全球首發4奈米智艙晶片和100英寸裸眼3D HUD,利用眼球隨動技術實現導航資訊“貼地投影”,語音、導航、語音毫秒級響應,配置非常豪華。

不僅模仿到了國產新勢力的精髓,合資車自身的底盤優勢也沒給拉下。
比如東風日產N7也整合了傳奇跑車GT-R的調校經驗,並應用了豪華車同款的博世DP-EPS轉向系統,這次特地對防暈車做了特調,比如剎車不點頭、轉向有支撐,這個功能相當實用了。
電池方面,日產N7還採用了磷酸鐵鋰電池,17 分鐘可充電 400km 續航,純電總續航里程最高達625km,滿足日常通勤完全沒問題。

而馬自達EZ-60的駕控、安全標準都是馬自達操刀,其純電版車型採用了後驅佈局加50:50的前後配重,同時懸架支援可變阻尼,保留了馬自達“人馬一體”的操控特性。
動力方面,馬自達EZ-60可選增程、純電兩種動力系統,目前具體資訊還未公佈。

從整體來看,兩款車很有點像披著日系車外殼的國產新勢力,除了融合了燃油車獨有的底盤調校,其他都是國產新勢力的影子,價效比甚至強過一些國產車。
從釋出之後網友反饋來看,大家也是給出了一致好評。


從“水土不服”到“精準拿捏”,看來想要翻身,合資車企還得抱中國技術的大腿!

不過話說回來了,合資品牌並非一夜覺醒。過去幾年,它們曾在電動化路上屢戰屢敗,鬧出不少笑話。
比如非常經典的ARIYA艾睿雅,作為日產的第一款純電車型,曾被寄予厚望,產品力不突出就算了,定價簡直貴到離譜,27萬多的售價是什麼概念?
而且,這款車後期居然還漲價了一萬多,變成了28.48萬起售,更加無人問津了。

還有經典的馬自達MX-30純電版,空間表現差,續航里程在193——241km之間,且售價高達20萬元,勸退不少人。
要知道當時動輒400~500km的續航,甚至更有超過600km的續航,在國內都成了家常便飯,突然來一個200km的續航,馬自達是真的沒考慮消費者的感受。
對此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小電池所產生的的排放比汽油車更少,不應該過分糾結電池容量…

相信廣汽豐田bZ4X大家應該也不陌生,豐田有史以來打造的第1款純電SUV車型,不僅在中國市場極度遇冷,還多次召回,三電技術拉垮,快充速度慢,特別是這臺車的噪音堪比本田飛度。
並且該車剛上市的時候,最貴還賣到了29萬,有不少的豐田情懷粉絲衝著豐田的品牌,以及油車時代豐田變態高的二手保值率而買了它,結果…
外號"豐田驗證碼"的這臺純電車,屬於轉型失敗的代表作了。

以上這些失敗和教訓都暴露了合資車企的固有問題:外方主導研發導致產品脫離中國市場,智慧化依賴海外供應商,成本居高不下。
而如今,它們選擇徹底轉向——“擁抱中國供應鏈,放下身段求合作”,推出更具競爭力的本土化產品。

除了日產N7、馬自達EZ-60的轉型,還有豐田鉑智7開始搭載鴻蒙座艙,是合資品牌中首款搭載鴻蒙座艙的車型;奧迪A5L接入華為智駕,是燃油車中首款搭載華為智駕的車型;廣汽豐田鉑智3X採用國產Momenta方案,支援無圖城市NOA等等…
以及大眾在上海車展釋出增程式SUV ID.ERA,而ID.ERA則寓意“在In China For China”的戰略,徹底推翻此前“增程落後論”。
以上種種現象,都表明這合資車開始轉變的決心。

不僅如此,合資車企推出的新能源車型在價格上也更加親民。日產N7的起售價僅為11.99萬元,頂配不到15萬,這可是款C級車。
而馬自達EZ-60預估起售價為15.98萬,作為全球車型,其安全性跟做工質量相對有保障,價格實惠。
還有一汽豐田bZ5,官方預售價13~16萬,搭載雷射雷達版本的Momenta高階智駕方案,電池跟電機皆採用比亞迪家的弗迪電池跟弗迪動力,三電系統挺靠譜,兼具價效比。

如此一來,往下,比亞迪秦L等10萬級車型的準車主們會想,再加點預算真香;往上,比亞迪漢EV、小鵬P7等20萬級車型的車主又覺得被掀桌了…
對此網友的評價更是一針見血:“以前合資電車是智商稅,現在反而成了價效比代名詞。”

曾幾何時,“合資電車不行”幾乎成為市場共識。但N7和EZ-60證明:只要產品力到位,使用者從不吝嗇買單。
更深層的意義在於,這場逆襲背後是汽車產業權力結構的轉移——中國技術標準正在成為全球競爭的基準。

在技術輸出方面,Momenta的智駕方案已被賓士、日產、豐田採用;華為鴻蒙座艙登陸奧迪、大眾。
還有在模式上創新的,比如大眾首次披露其專為中國市場研發的CMP平臺;馬自達以中國為原點,向歐洲輸出電動化解決方案;豐田計劃3年投入100億元擴建中國研發中心;寶馬宣佈與長城合作開發全新MINI COOPER純電車型。

當合資車企放下傲慢,用中國技術、中國速度、中國價格發起反攻,這場戰役註定要再度改寫行業規則。
或許2025年的車市將呈現全新景象:一邊是合資品牌憑藉體系化優勢加速本土化,另一邊是新勢力被迫迎戰“價效比”與“品牌力”的圍剿。
當然了,唯一的贏家或許是消費者,我們將見證一個更開放、更創新、更殘酷的車圈競爭時代。

華為稱霸上海灘、杭州庫裡南驚豔…2025車展這些車最值得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