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請戒掉身上的弱者氣息

文 | 有書章章 · 主播 | 雲灣

有書君說
在明朝歷史上,有這麼一位皇帝:
他年少登基,在位僅四年,就被自己的親叔叔奪了皇位。
一朝從權力的頂峰跌落,於一場大火中去向不明。
他真正下落不可考,成為明史上的一大懸案。
據說,當年鄭和下西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找到這位皇帝……
這位“失蹤”了的皇帝,就是明建文帝:朱允炆。

太子的憂慮
明洪武十年,朱允炆作為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出生。
他自幼便熟讀經書,深受儒學薰陶,為人溫和儒雅,頗有其父之風。
他既非嫡子,也非長孫,按理說皇位和他毫無關係。
但命運常常以所有人最意料不到的方式降臨。
在他五歲時,哥哥朱雄英不幸夭折。
待他到十三四歲時,父親朱標,這位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突然病重。
少年朱允炆就這樣稀裡糊塗地成了皇位繼承者的候選人。
接下來,太子之位是在剩下的皇子們中挑選,還是直接立皇太孫?
朝廷上下陷入糾結,但這並不是朱允炆考慮的事。
作為兒子,他日夜伺候著父親朱標。
因病痛難忍,朱標整夜無法入睡,脾氣變得暴躁,朱允炆侍奉在側,毫無怨言。
也許是他在父親病重後表現出的仁義與孝心足夠感人,朱元璋病逝前指定朱允炆為太子。
出生在帝王家,朱允炆自然早熟聰慧,他很快察覺到了自己將要面對的問題。
朱元璋登上帝位後,為了集權,先後把功臣武將誅殺殆盡,並裂土封藩,封兒子們為大小藩王,戍守各地。
朱元璋曾向朱允炆炫耀說,自己安排諸王守邊,可保邊境安寧。
朱允炆並未附和,而是反問:
“邊境不安寧,有諸王對付,可是如果諸王有異心,誰來抵禦呢?”
朱元璋一驚,沉默許久,問道:
“你認為該怎麼做?”
朱允炆給了一個教科書式的回答:
“先以德服人,以禮法約束,如果不行,就削減屬地,改封地,實在沒有辦法,只能兵戎相見。”
朱元璋聽完,大喜過望,連連稱讚,相信他一定能將大明治理得更好。
洪武三十一年,年僅二十一歲的朱允炆繼位,改元建文。
年輕的皇帝朱允炆想實行一套新政,且信心滿滿。
他當時沒想到,這會是政權崩塌的伏筆。

步步緊逼的削藩

不同於祖父的執政理念,朱允炆嚮往實現仁政。
擺在他面前的有兩道難題:一是明初重武抑文政治氛圍;二是各地藩王們積有戰功,擁兵自重。
朱允炆毫無經驗,但他祖父給他安排了三位治理天下的人才:
被稱為“天下讀書種子”的方孝孺、兵部尚書齊泰、以及自小的伴讀黃子澄。
這三位都是文人,飽讀詩書。
於是,新帝剛即位,便下詔全國實行寬政,平反冤假錯案,亦下令減輕江浙地區的重賦。
與此同時,他和心腹們也開始削奪藩王權力。
一開始,削藩還算順利。
先是周王被廢為庶人,流放雲南,接著又削湘王、代王、岷王等人。
其中湘王性子剛烈,在得知訊息後,帶著家人自焚而死。
一年來,朝廷總共廢除了五個藩王,可謂是手起刀落,毫不留情。
在這場殘酷的政治鬥爭中,皇帝的眼睛始終盯著手握重兵的燕王,這是他最忌憚、也最想除掉的對手。
這樣的視線如同一把刀,架在燕王的脖子上,讓他逐漸起了異心。
朱棣從小便跟武將們出入戰場,經歷過殺戮與鮮血。
在他的世界裡,暴力與實力始終是權力運作的法則。
是被皇帝幹掉,還是造反,這是個問題。
朱棣正在猶豫之中,朱允炆卻在這時犯下致命錯誤。
建文元年五月,太祖忌日,按照禮制,朱棣應前往京城祭拜。
朱棣害怕一去不復返,便派自己三個兒子前往,向朝廷表明誠意。
大臣們建議將這三人扣為人質,可黃子澄卻怕打草驚蛇,提出將三人送還,以麻痺燕王。
或許是對心腹的信任,也許是受逼死湘王的惡劣影響,也可能是對叔父一時心軟,最後,朱允炆作出決定,放走了這三人。
這下,朱棣徹底沒了後顧之憂。
而朱允炆在不遠的將來,也悔不當初。
但是人生沒有如果,只有後果和結果。
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揮師南下。
朱允炆這邊連連戰敗,小皇帝環顧四周,朝廷竟無將可用。
明初太祖誅殺功臣的惡果在這時候顯現了出來。
無奈之下,他只好將三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交給年近古稀的老將耿炳文。
出征前,他語重心長地交代耿炳文,不要傷害朱棣,那可是自己的親叔叔,傷害了他,自己會揹負罪名。
天真的朱允炆似乎沒有意識到,他與朱棣之間,隨著削藩、造反,早已沒有退路,唯有你死我活、斬草除根。
一旦拉開了弓,就永遠沒有回頭箭。
就這樣,朝廷與燕王開始了一場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
起初,朱棣只據一隅之地,掌握的各方面資源都不如朝廷。
可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面對擁有多年統兵作戰經驗的朱棣,以及他手下兇狠的將士們,朝廷卻因指揮不當、內部鬆散等問題,節節敗退,主力不斷被殲。
任命只會“紙上談兵”的李景隆出兵討伐,更是加速了朱允炆的失敗。
建文四年,朱棣抵達南京金川門下,朝廷開門迎降,京城淪陷。
皇宮中燃起了熊熊大火。
江山易主,忠於朱允炆的臣子們大多不屈,盡忠而死。
這場爭奪帝位的戰爭,史稱“靖難之役”,大臣們殉難一事,史稱“壬午殉難”。

朱允炆其人

可在這大火沖天中,朱允炆卻不見了蹤影。
朱棣翻遍了南京皇城,也沒有找到這個侄兒。
有人說朱允炆在宮中自焚而死,也有人說他逃到宮外,出家為僧,又有人說他逃至東南亞,後來朱棣命鄭和下西洋,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尋找他。
但無論如何,史官們筆下,他終究是個失敗者。
這位皇帝,不同於其祖父的老辣狠毒。
他生長於宮闈深處,有一副溫順的脾性,一身儒家風範,嚮往仁政,欲實現“聖帝明王之治”。
但與他的叔父相比,他又太年輕,太理想主義,既無雄才大略,也不懂得韜光養晦。
在這場只允許成功不允許失敗的政治遊戲中,他一出場就狂風疾雨般席捲一切,沒有隱忍的耐心和對時機準確的判斷,操之過急。
而在轟轟烈烈地登場後,他又犯下戰略性錯誤。
本可以燕王之子等人的性命逼燕王就範,卻在猶豫中選擇了最愚蠢的做法。
儘管搶到了先手,卻錯失了先機,給了對手充分的準備時間,陷入被動。
優柔寡斷,對帝王而言,是致命的。
他所受的儒家教育讓他在弒殺殘暴和仁義禮節之間搖擺不定,不夠堅定。
最終,他成就了另一個人的叱吒風雲,留給歷史的,只是一聲聲嘆息。
古之成大事者,最忌左右搖擺。
既然決定了要削藩,那就千萬不要拖泥帶水。
既然想好了要皇位,那就破釜沉舟走到最後。
“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底。
皇帝如此,普通人亦然。
千萬別讓優柔寡斷,斷送了你的前程。
參考資料:
《明朝那些事兒》當年明月
《皇明史竊》[明]尹守衡
《明史》[清]張廷玉
《劍橋中國明代史》[美]牟復禮,[英]崔瑞德,張書生等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