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Trump以“懂王”自居,經常宣稱自己“knows everything”,那麼領導(自以為)懂太多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船高未必水漲”,官位與能力並非如影相隨,不能把職務的提升等同於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因為一個人被免職就否定他的能力與判斷。
電視劇《康熙王朝》裡,被官罷後的明珠曾對大阿哥說道:以後有什麼不解之處,儘管來問;記住,舅舅不管是坐在上書房,還是坐在囚車裡,明珠還是明珠。
同樣的道理,有些人在機緣巧合之下走到了舞臺中央,其中固然有個人努力的成分,但歷史行程往往發揮著更大作用。
按照東方的政治邏輯,此時應該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不是飄飄然,以為自己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實際上,每個人的知識都有侷限性,成功人士只是“細分領域的專家”,對一個或幾個特定領域比較擅長而已。

美國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的網站首頁,部門Logo是那枚金幣。政府效率部在艾森豪威爾行政辦公大樓設有辦公室,將擁有約20名員工。最初計劃與馬斯克共同領導該部門的拉馬斯瓦米已被排除在外,拉馬斯瓦米自稱要競選俄亥俄州州長。
特定時期,會篩選出擁有特定才能的領導。
中國古代王朝在開國初年,皇帝通常能征善戰,像李世民、趙匡胤、朱元璋等,本身就非常能打仗,具有傑出的指揮才能。
開國皇帝憑藉赫赫戰功積累起巨大人望,使得後來者在無比羨慕的同時也希望模仿這種成功。
然而很可惜,除朱棣等極個別例子外,大部分皇帝的軍事指揮才能其實很一般,熱衷於微操者敗多勝少,反而是像漢武帝、康熙這種果斷授權給下屬的,更容易建功立業。
以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原名趙匡義,為避哥哥諱改稱“光義”)為例。
趙光義早年是個下級軍校,喜好文墨,多才多藝;後來隨著哥哥擢升,他也一步步被提拔。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三,周恭帝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北上抵禦契丹,翌日發生陳橋兵變,回師開封,自立為帝,建立宋朝。
從建隆二年(961年)起,趙匡胤委任趙光義為開封尹、同平章事(宰相),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兄弟二人的分工模式是哥哥負責指揮打仗,弟弟負責安頓內政。
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繼位後,他極力推動北伐“幽雲十六州”,多少有迫切“證明自己”“拔高歷史地位”的私心。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趙光義在滅掉北漢後,率宋初立國的十餘萬精銳大軍北伐幽州。
結果宋軍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附近)慘敗於遼軍大將耶律休哥,趙光義負箭傷乘驢車南逃,被後人譏笑為“高粱河車神”。
經此一戰,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千錘百煉的宋軍開國精銳傷亡殆盡,宋朝徹底失去了一統全國的希望。

晚年蔣介石
很多時候,領導似懂非懂還不如完全不懂——完全不懂的領導只能放手給下面專業的人士去幹,而似懂非懂的領導一胡亂指揮,效果更差。
和趙光義一樣,蔣介石也是一個反面典型。
蔣早年受過一些低階軍事教育,後來憑藉政治投機與縱橫捭闔成為國民黨老大。
在今天披露的民國時期指揮電報中,有很多蔣介石關於“部隊行軍”“部隊露營”“佈哨”等問題的指示,想必跟其受的軍事教育層級太低不無關係。
臺灣時期老蔣每逢視察部隊,必看的專案就是廁所衛生,以至於被視察部隊內部有不成文的規定,視察結束前大家通通不準大小便。
領導認知有限又熱衷於微操,國軍的高階將領們也只能說一句“總座高見”了。


一個政權從“軍事作戰”到“經濟建設”的轉變過程中,經常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熟悉軍事作戰的領導不懂經濟建設。
不光是知識層面的欠缺,在理念、信仰等方面,軍事作戰強調紀律嚴明、令行禁止,思想必須高度集中統一才能發揮出最大力量。
然而這套理念放到經濟建設中並不適用,發展創新需要一個寬鬆、法治、權力做“減法”的氛圍。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八十年代小平同志的做法是保持穩定、明確方向、充分放手。
以解決住房問題為例。
根據官方統計,1979年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住房面積是3.7平,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相當於三口之家要擠在一間房裡吃喝拉撒。
當時城鎮居民的房子都是單位和政府建房,導致財政壓力巨大,且新建改善意願極低。
1978年9月,小平同志發表講話時指出:
“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譬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把私人手中的錢動員出來,國家解決材料,這方面潛力不小。”
1980年4月,他再次就住房問題發表講話:
“城鎮居民個人可以購買房屋,也可以自己蓋。不但新房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
體制內精英人才萬千,領導同志只要指明瞭方向,下面自然會有人去出臺細則、把事情辦好。
在兩次關於住房問題的講話定調後,很快便有了住宅商品化政策。
後來小平同志曾自評道,“我不懂經濟,但是我能聽懂。我們選幹部,還(是)要懂經濟。”

八十年代四合院給人的印象是擁擠、雜亂、毫無隱私,人人都想搬出去住,這才有了“一套四合院一萬塊錢”的說法。
自知之明是十分可貴的品質,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美德,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己”排在了“知彼”之前。
那麼回到文章一開始的話題,Trump是一個怎樣的領導呢?
他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熟稔企業運作與利益交換,但同時也是一個頗為自負、自傲的人,喜歡掌控一切。
Trump就任首日簽署了有史以來最多的總統行政令,足見其希望快速、高效地推動決策,不願意再磨蹭斟酌。
實際上,經歷過第一任期華盛頓“深層沼澤”的限制後,王者歸來的Trump已不需要下屬們再“思考”——你們只要“領旨”去辦就行了,順便說一聲“總統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