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黛西

剛剛刷了下手機,起猛了,36分鐘前,新鮮出爐的大新聞:

我看很多網友在評論區鬧情緒:
一年花6萬,3600頂個毛用?一個月300塊,夠養活孩子?每年3600?還以為每個月呢!
我覺得吧,育兒補貼,本來就起不到鼓勵生娃的作用。
補貼補貼,意思是給原本就有娃和準備生娃的家庭,在經濟上補一補、貼一貼。
不想生的人,不會因為有這3600就生了。
想生的人,也不會因為沒這3600就不生了。
看完覺得不太合理的是,只補貼3週歲以下的嬰幼兒。
經常生孩子的朋友都知道,3歲前的奶粉尿不溼錢,那都是小錢。
孩子大了,興趣要發展一下吧,活動要參加一下吧,各種班要報一下吧,放暑假“世面”要見一下吧,那才是花大錢的時候!
根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的統計,在北京上海把一個孩子養到17歲,平均要花100萬。(2022年資料)

我不是瞎猜啊,這點德國已經有前車之鑑了。
為了鼓勵多生孩子,德國政府早就下血本了。
在德國養娃,從生一胎開始,每月可以拿到255歐兒童金(合人民幣2000多)。
▼ 這月打到我帳戶上的兒童金

每多生一個娃,就可以多領一份兒童金,從三胎開始,補貼金額還會上一個臺階。
德國的兒童金政策,從那個藝考落榜美術生的時代就有了,但當時只給生二胎且收入低的家庭發。
後來慢慢完善修訂,現在砍掉了所有門檻,無論收入高低,無論幾胎,只要生就給補到至少18歲,每幾年上調一次,以抵消通貨膨脹對購買力的影響。
▼ 德國兒童金金額變化
(綠色柱=1孩,橙色柱=2孩,紅色柱=3孩,紫色柱=4孩)

如果孩子18歲了還在接受教育(比如上大學),那麼父母就可以繼續領補貼到孩子25歲。
媽耶,生一個孩子,發25年的錢,多少應該可以起到一些激勵生孩子的作用吧?
並沒有。
德國兒童金從出臺開始,一次次降低領取門檻,一次次提高發放金額,但德國生育率依然在歐洲墊底兒。
根據聯邦統計局的資料,德國的每五個女性中,就有一個選擇不生孩子。

因為,現代女性不願生孩子,不只是因為費錢,更是因為費母親。
現在大多數家庭中,老公一個人掙錢,已經不夠一大家子花了。
所以媽媽必須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一邊照顧孩子,一邊工作補貼家用。
小孩子得有人接送吧,生病得有人請假照顧吧,媽媽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機會一定會嚴重受限。
德國有統計資料顯示,生孩子給女性帶來的經濟收入劣勢(包括從全職轉兼職),會一直持續到孩子10歲之後,這還只是算了生一個娃的情況。
中國也有研究,每生一個孩子,女性工資就會平均下降約7%,生育後女性對自身的消費降級,明顯高於男性。
養娃的成本顯而易見,但媽媽為生育付出的機會成本無可估量,並且經常被忽視。


各國政府都在變著花使勁兒,鼓勵生育。
還真有一個政策,確實給德國生育率帶來了“轉機”,就是2007年默娘出臺的《聯邦育兒津貼和育兒假法》。
這個政策推出後的五年中,從德國每個女性平均生1.36個娃上升到了1.4個娃😂,這是自從東西德合併以來第一次站上1.4。

注:總和生育率=女性人均生育數
這一攬子計劃包含但不限於:
1. 每生一個娃,父母可以獲得一共12個月的育兒假,雙方自行分配時間。
2. 育兒假可獲得津貼,津貼是娃出生前工資的67%(每月上限為1800歐元),這裡麵包括了母親八週的產假(全薪),另外母親在分娩前還有法定六週產假(全薪)。
3. 如果父母雙方都願意休育兒假,則育兒假可以延長至14個月。
也就是說,不光補貼養娃,還補貼母親。(若父親休育兒假則補貼父親)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條,目的可以說寫臉上了,鼓勵父親休育兒假帶孩子。(否則相當於放棄了兩個月的育兒假福利)
這麼一改革,大多數家庭選擇了12+2模式,即媽媽休12個月,爸爸休2個月。
改革之前,父親休育兒假的比例只有3–3.5 %,改革後瞬間跳到了20-30%,爸爸帶娃參與度明顯提高,這才為媽媽的生育意願稍微添了幾塊磚瓦。

國情不同,文化不同,沒法抄作業,這個我懂。
但甭管哪國人,有一些顧慮是相通的,所以:
1. 補貼當然好,但是補貼促進不了生育。
2. 不只是養娃需要補貼,媽媽也需要補貼,女性為生育付出的機會成本、給自身帶來的消費降級,不能被社會忽視。
3. 提高爸爸帶娃參與度、解決父母雙方工作時間的靈活性,比一年再多給幾百塊補貼,更能減輕養育孩子的負擔。
當然了,實際操作起來沒這麼簡單,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婚姻經濟保障、女性社會地位、職場平等待遇、父母工作時間靈活性、托育服務的完善、教育公平化、醫療保障等等等等。
總之,生養孩子不是一個關於錢的問題。
你們怎麼看,來評論區聊兩句吧。
黛西

🍪 防曬洗護一用一個不吱聲,我不能一個人享受
🍪 口腔健康跟風成功,少受了不少罪
🍪 暑假出行小貴,但每次用都覺得好值
🍪 英文繪本後悔買早了,原版書怎麼會這個價
🍪 黛西書單暑假躺平了,只有一件事不放手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不開打賞,喜歡請多多轉發&點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