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三線城市呼和浩特打響了刺激生育第一槍。3月13日,呼和浩特釋出育兒補貼政策:一孩10000元,二孩50000元,三孩100000元。作為對比,呼和浩特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9222元/年,力度不可謂不大。此前,我們與多位新婚女性、寶媽、人口學者、財經觀察者等,對“刺激生育”話題進行了一番長談,收穫頗豐,以“呼市”為契機,分享給大家。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你寫寫大齡已婚未孕不敢找工作的現狀吧。”杭州的李聰說道。
90後的李聰在杭州一家中等規模的電商公司工作,已婚兩年,不敢跳槽。小巴找她談起生育話題,她首先強調了這一困境。
“從小讀書開始捲到大,工作還在卷”,另一位相似婚姻情況、傳媒行業的女生林雪,吐露了其“不想生”的原因。生育意味著她的個人時間進一步被壓縮。
嚴格意義上,她們都不算“丁克”一族,但因為各種原因,“苟”於現狀。
現如今,情況已經起變化,加大力度刺激生育的社會共識加速凝聚。
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發放育兒補貼”,許多人猜測,中央層面的育兒補貼將落地,以補充此前地方政府主導的育兒補貼。
此外,還強調“大力發展托幼一體服務”“增加普惠托育服務”“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學位供給”等配套措施;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案與建議踴躍:“將法定婚齡調至18歲”“孕產服務免費”“增加育齡女性就業友好度”等,五花八門。
內卷的工作環境似乎也有最佳化苗頭。比如,不少大廠發聲提倡減少加班時長。


“不想生不敢生”到“想生敢生”,
距離有多遠?
從宏觀資料看,適婚適育群體的婚育需求可謂一瀉千里。
據黃岡師範學院團隊2023年基於36327份問卷進行的全國大學生婚育觀調查,大學生中不打算結婚和不打算生育的比例分別高達45.35%和54.21%。
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數為610.6萬對,較2023年減少了157.4萬對,創下近40年來新低,僅為2013年的45.3%。
2023年,我國的總和生育率是1.0,僅高於韓國。
宏觀之外,微觀又是怎麼樣的呢?杭州的李聰、林雪可以提供典型形象,李聰、林雪外,小巴可以引入天津的三娃寶媽楊靜蕾的案例,把“不想生不敢生”與“想生敢生”這兩類女性擺在一起,更能直觀展示兩者的差別與距離。

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
先說她們的總體基本情況,結合小巴較長時間的接觸,她們均是較優秀的年輕女性,是學歷、能力、家庭中等或偏上的新中產女性:
比如,年齡均在1990年前後;均為研究生學歷,其中不乏名牌大學出身;收入處在高線城市中等水平或以上;家庭方面,均為中產或小康家庭;人生態度方面,勤奮努力。
為什麼相似的群體和境遇,或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呢?
小巴發現,首先,李聰、林雪與楊靜蕾在生育方面的主動性是有明顯差別的。
李聰的態度是隨緣,排斥輔助生育;林雪受家人的催生影響,“家裡劍拔弩張的。”她坦誠道。而她把“女性生育和撫養成本較男性高”作為可靠的反對理由。
楊靜蕾的情況是:本身喜歡孩子。2017年結婚之後,她長達五年自然懷孕不成功,2022年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生殖醫學中心花了五萬塊,“試管”生育一對雙胞胎女孩,2023年又自然懷孕了一個男孩。
其次,她們在育兒觀的差別也較為明顯。比如,李聰把孩子前途看得較重。“養娃風險很大,如果孩子倒數第一,俗稱爛尾,最後還是父母來給娃兜底,就是一次賭博。”李聰說道。
李聰的觀點,充分反映了當下“雞娃”盛行的社會氛圍。或基於此,據《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我國0—17歲孩子養育成本平均高達53.8萬元,養育到本科畢業平均要花費68萬元,相當於人均GDP的6.3倍。
與較強烈的生育熱情不同,楊靜蕾在育兒方面卻是低成本、低期望的。據她透露,兩個大娃從0—2歲,每人花費在5萬元左右,比《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的相關估算少近2.4萬元。

圖源:《中國生育成本報告2024版》
具體的節約做法包括:半歲以前喝母乳,之後吃米糊;夫妻兩人自學中醫,常見病如感冒很少送醫院打點滴,多能成功治療;老人進城幫忙帶孩子。
與之匹配的還有低成本生活:不買房;一家七口人租住天津郊區月租1300元的兩個房子;一家人月總吃住花費不到5000元。
楊靜蕾老公是中國農業大學的本碩,具有博士學位,如今在天津事業單位工作,月薪一萬元左右,他們目前對三個孩子的期望是:“能自食其力就可以,身體健康、精神健康。”
或許可以這樣總結:在當前刺激生育政策暫未大面積鋪開的環境下,生育意願較強烈與低成本、低期望的育兒觀,可能是佔最多數的普通經濟條件家庭養育多娃的兩個必備條件,否則難以支撐多娃成本。楊靜蕾是典型形象。

西寧市城中區一托育點
而生育意願較薄弱與較高成本、較高期望的育兒觀,則是將適育群體源源不斷地趨趕向“不想生”乃至丁克群體的兩個核心動力。李聰、林雪也算典型。

政府和企業如何形成合力?
顯然,刺激生育政策難以推動“李聰”“林雪”成為“楊靜蕾”,其主要目標應該是:
減輕李聰、林雪們對育兒成本的擔憂、緩解育兒焦慮,逐漸提高她們生育的意願,以及最大程度上暢通楊靜蕾們多育娃的道路。
那麼,具體來說,政府到底應該發揮多大的作用?
小巴找到了育媧人口智庫執行長、全球化智庫高階研究員黃文政。他曾獲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統計學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任助理教授,是國內主張大力度刺激生育的代表學者之一。這次兩會,他們也參與了協助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起草相關提案。
據他推測,中央層面的補貼力度大約在1500億元到2000億元。對比2024年我國近134萬億元的GDP規模而言,佔比輕微。
“只有我希望力度的1/30,如果是1500億元,我希望是50倍,至少是30倍。”他強調道。
目前國內較公認力度最大、成果明顯的城市是湖北天門。2023年9月始,天門針對生育二孩、三孩的天門戶籍家庭可分別享9.63萬元和16.51萬元補貼;進城農民、產業工人、引進人才等特定群體,可享6萬元購房補貼;雙職工教師和醫務人員,享12萬元購房補貼。
疊加計算,三娃家庭最高可以拿28.51萬元。
效果是:2024年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遠高於全國5.8%的增幅,出生人數8年來首次由降轉增。

黃文政的觀察總結是:天門市領導較重視,理解也深刻,還有促進房地產等消費用意;天門市刺激生育的補貼資金力度佔GDP規模的0.87%,對生育率的提升約為0.1。
這符合一般規律。綜合多個國家生育補貼效果估算:每投入GDP的1%可以帶來0.1的生育率提升幅度。
黃文政認為國內人口生育率應該從1.0提升到2.1以上,也就是說,總投入力度可能是GDP規模的5%—10%。
這一龐大的刺激生育的國家級補貼力度,能否完全落地,有待長期觀察。
除了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力量外,小巴也發現:不少企業在主動發揮一定激勵生育的作用,值得鼓勵與推廣。
比如,兩會期間,“設媽媽崗(管理模式彈性、工作時間靈活)”的話題衝上熱搜。
而北京市房山區舉辦的2025年“春風行動”首場大型招聘會上,來自北京的5家家政服務、護理服務公司便設定了17個工種幾百個“媽媽崗”;

“媽媽崗”招聘專區
圖源:房山人社
一些大企業,以攜程為例:2023年7月1日起,入職滿3年的全球員工,不論性別,每新生育一個孩子,獲每年一萬元現金補貼,發放至孩子滿5週歲;從2025年4月起,家有18週歲及以下子女的員工,增加3天“陪伴日”。
“中國經濟下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發錢給育兒家庭有利於刺激消費並促進就業。生育率的提高,也有利於提升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預期。”人口學者何亞福對小巴分析說道。
也就是說,刺激生育與企業未來發展息息相關。
“要讓企業有足夠動力,應該給予稅收方面的減免,幫助提升企業形象。”另一位受訪專家強調。
值得一提的是,楊靜蕾們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的人。
“我妹妹已生了一個。年前來這一趟,發現特別熱鬧,覺得還是孩子多點好;還有一個朋友,女兒三歲,到我們家後回去第一件事是備孕,這次還真懷上了。”她對小巴補充道。
中央發力、地方重視、企業跟進、個體參與,或許才能形成刺激生育的最大的社會合力。

大頭、小頭有話說
最後,我們邀請了幾位大頭,以及三娃寶媽楊靜蕾,進一步表達他們的核心觀察與觀點。

大家覺得,現在這麼卷,人少了就不捲了,實際上是相反的關係。
人開始大量減少,企業是不敢投資的,市場上大小企業不敢投資的話,潛在的工作機會變少,崗位與求職者的供需更難匹配。
比如,東北生育率是長期少子化是最厲害的,它的就業比不上生育率更高的地方。當規模效應下降,人均GDP增長更慢,投資的預期收益下降,大家就不敢去投資,技術創新水平也就較低。
我們有大規模的基礎設施,比如中西部修的很多高速公路、高鐵,如果按照現在的趨勢下去,邊際效用會越來越低,別說賺錢了,維護都很難。
政府要想明白,現在把錢投到養小孩上,未來的收益是最大的。從0到16歲開始去補貼,而從0歲一直到60歲,人都是給社會創造需求、價值、稅收的,對GDP是巨大的促進作用,可以估算出來。
我認為,政府如果大張旗鼓地鼓勵生育,結果會立竿見影,對社會經濟預下行的預期會有一個根本性的改變。
我認為,現在中國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低生育問題,其他問題都好解決。

大多數地方出臺的育兒補貼政策,只補貼二孩和三孩,不補貼一孩,也不補貼四孩。我認為,所有孩次(包括一孩和四孩以上)都應該納入育兒補貼的範圍。
一般來說,補貼金額越高,願意生的人也越多。無論補貼金額是多少,育兒補貼從來不指望會有100%的人都願意生孩子,只要有一部分人因為育兒補貼而願意多生孩子,就是有效果的。
整治“內卷式”競爭,以及縮短工作時間,這對刺激生育有正面影響。中國和韓國的生育率遠遠低於西歐和北歐國家,這與中國和韓國就業人員的工作時間比西歐和北歐國家更長有關。
因為工作時間過長,不可避免會減少育兒時間,抑制生育意願。
前兩年媒體有報道說,日本大型綜合商社“伊藤忠商事”自2010年開始宣佈禁止加班。
在過去的十年裡,這一做法帶來了驚人的效果,不僅利潤大幅提升,員工的生育率也實現了驚人的提高——截至2022年3月的資料,幾乎每名女性員工都生育有2個孩子,遠超日本的全國生育率(約1.3)。

從未來發展大趨勢看,推行15年免費教育勢在必行。就連發展水平比我們差不少的越南,也將從今年開始推行15年免費教育了。
如果把幼兒園小小班納入免費教育,就是16年免費教育。全面推廣的話,有利於提高生育意願。
從刺激生育效果上看,政策應適當向“不敢生”的群體傾斜。他們才會對補貼比較敏感,能被刺激起來。“不想生”的群體,比較重視個人幸福,即便給了政策也未必有用。這兩個群體之間並沒有嚴格界限,每個家庭每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想法。一些準備丁克的家庭,可能在某次意外懷孕後改變想法。所以,保持政策刺激力度非常有必要。
推廣低成本、少雞娃的育娃觀,前提是完善社保、收窄不同崗位之間收入差距。西方國家,父母很少雞娃的根本原因,一是社保完善,兜底效應比較強;二是藍領收入可能超過白領甚至高階知識分子,比如卡車司機比大學教授收入高。藍領收入上升,前提是科技創新不斷進步,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地位上升。

我覺得生了孩子以後,帶給我最大的改變,是動力變得特別強。在生孩子以前,我在企業裡是一個拉後腿的人,當時在一個網際網路公司,裡面的人都特別強,我進去以後基本上沒什麼話語權,變得比較畏畏縮縮,2019年被公司裁員了。
生了孩子以後,我就覺得什麼都不怕了,膽子特別大,也特別有衝勁,學了很多東西。
比如,2022年,我剛生完兩個孩子,就開始學做抖音。那一年10月份,出了一條爆款,點贊36.4萬、轉發2.6萬,瀏覽量一千多萬,我一下子對自己就特別有信心了。人要是成功了一次,就會特別有信心。
2023年,我又生孩子去了,耽誤了。2024年,我打算重啟抖音,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每天練8小時的普通話。因為我是湖南人,普通話非常差。我還帶孩子,聽了市面上絕大部分家庭教育的理論。
去年夏天,我在老家組織了七八十個中小學生的夏令營,30天時間,每個人收費1800元。我以前沒有幹過組織工作,但學生和家長反響都特別好。
我們做了很多有挑戰性的事情,比如爬我們那邊一座一千多米的高山,走的路是幾十年來沒有人走過的路,當時跟路人問路的時候,他們都說不可能爬得上去,況且帶那麼多小孩,

我們不信邪,花了八個小時,四十多個中學生爬上去了,這些小孩從來沒有幹過這麼有挑戰的事情,成就感特別強。我們還在山頂唱了很多歌。當然,回程是坐車下來的。

本篇作者 | 林波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2025年3月30日—4月6日,再次前往德國,參加2025漢諾威工業展,前瞻世界工業“風向標”;走進世界級標杆企業、德國特色“隱形冠軍”企業,聆聽大師赫爾曼西蒙獨家定製課,探尋世界頂尖智造“精髓”。
點選下圖▼立即加入